从新规划看深圳丨2025年研发投入2000亿!深圳描绘创新蓝图

发布于2021-06-19 09:06:00

编者按:

当前,深圳已进入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黄金发展期。近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相继出炉。证券时报推出“从新规划看深圳”系列报道,从城市规划、科创、民生教育等领域深入分析其变化,预见这座城市的未来。

作为改革开放的代表城市,创新一直是深圳的城市底色,而科技的力量更是让深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规划纲要》中提到“创新”258次、“科技”140次、“技术攻关”19次、“数字化”18次。

根据《规划纲要》,未来深圳将重点在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协同水平、建设国际人才高地、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等方面重点发力,其中深圳 “十四五”规划的科创新蓝图俨然清晰。

科创企业集聚释放新光芒

“深圳给云天励飞带来了许多‘从0到1’的机会,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回国创业时候,一笔解燃眉之急的数千万资金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直接打到了公司的账户上,解决了公司起步的资金问题。” 深圳市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回国创新、来深创业,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

从2014年回国并来到深圳创立云天励飞,7年过去了,陈宁带领着云天励飞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公司,发展成为一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并用自身掌握的核心技术成功地把首套动态人像识别系统——“深目”率先在深圳龙岗落地,深圳成为云天励飞第一个AI城市级规模落地的场景;并创新性提出“鹏城自进化智能体”的建议,推动人工智能和城市结合,和深圳一起将率先探索第四次工业革命之路。

而就像诸如云天励飞这样的科创企业还有很多,从深圳落地发芽,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生根长大,形成了集聚效应,截至2020年底,深圳市共有商事主体超过358.5万家,同比增长9.4%;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万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深圳始终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强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提升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深化双创载体平台建设、优化科技资源要素保障、打造“双创+金融”支撑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科技企业形成了集聚效应。

深圳的科技创新有“六个90%”的显著特点,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来自企业,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十四五”规划中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持续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担当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根据《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深圳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也就是200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联动 共促创新迈向新台阶

《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深港协同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应该更多关注跨境要素流通,如信息、资金、人员、设备、服务等创新生态的基本要素,以及如何在一个“双循环”的共同体中获得便捷畅通,满足需要的最大化交互获取。

在他看来,深港协同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和科研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科技创新能力强,2020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约为1360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4.9%,位居全国前列。从产出来说,2020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2.02万件,占全国1/3,已经17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其次,深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第三,深圳高新技术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1%,产业能级稳步提升;第四,深圳创新生态持续改善。深圳建设了500家科技企业的孵化载体,集聚了全国1/3的创投机构,是名副其实的创投之都;第五,科技改革走在前列。

而要想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做好区域创新共同体,核心引擎的设计必不可缺。以规划中的河套深港合作区为例,以“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共享成果”的原则发展河套深港合作区,融合两地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借力深圳和香港与国际著名高校全球网络,依托母校创新资源和海内外校友资源,与深港两地的创新载体和龙头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若干重大项目,加快应用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转移和与下游业界的对接。吸引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内新兴产业领域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在香港科技园和深圳设立专业性、开放性、合作型研发机构。

也有学术界人士呼吁,未来跨境合作需要突破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要素流动受限、人才引入培养服务方面的瓶颈以及解决深港税收差异、法律差异等问题。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