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学武: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构建食品工业新发展格局|聚焦两会

发布于2021-03-04 18:13:00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是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的首位产业,也是全球第一大食品产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中国食品产业的增长已出现明显放缓的迹象,食品企业也遇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来自各方的挑战正在加速袭来。”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如是表示。

3月4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从盐津铺子方面获悉,今年全国两会,张学武将重点关注这一问题,并建议我国食品产业要加快构建新时代产业基础能力体系,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

“先进食品工业国家和国际食品巨头占据食品创新链及价值链的高端,而我国食品产业大而不强,还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张学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食品产业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发展较快,食品产业水平不断提升,但在产业基础、产业链供应链条等方面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在张学武看来,上述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食品产业链的整体规划与衔接不够,竞争力提升受限。食品产业取决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各环节的竞争力,包括食品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产业链前向的原料、生产、品质控制,后向的包装与配送,以及相关的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针对食品产业链的布局还很不完善,农产品品种改良和品质提高,没有与市场消费及食品加工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食品科技创新不强,产业集中在中低端,附加值不高。国际食品巨头长期占据食品产业价值链高端,获取了大部分利润,虽然我国食品制造业产能居世界第一,但在相当程度上还只是世界工厂,还处于以量取胜而非以质取胜的发展阶段,有效提升食品制造业价值链仍然任重道远;

第三,装备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企业技术升级。近年来,我国在食品装备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部分装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我国食品装备产业在产业集中度、工艺标准参数、产品品牌质量及可靠稳定性等方面较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其中,大型高速成套设备、关键设备及关键易耗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第四,吸引国际高端生产要素流入能力弱。进入新时代,我国将逐步过渡到人口质量红利的阶段,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要素供给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必须吸引国际高端生产要素进入,引进国际人才、技术、信息、设计、服务、数据等优质要素,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

对此,张学武提出四方面的建议:

一是将原料需求纳入农业规划,打造食品原料基地。建议农业部门对种养业,进行统筹规划,围绕食品产业布局,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推进产业链原料生产供应区域化、专用化和规模化。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原料专用基地,或者通过联合、租赁等方式,构建生态型产业联盟,引导食品加工企业与合作组织的联合与协作。

二是深化开放机制,推进食品产业链科技创新。建议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窗口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我国食品制造业“以质取胜”。支持建立和完善以食品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和食品深加工比重;支持企业建立国际食品研究中心,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加快创新步伐。

三是推进食品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进“互联网+”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食品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食品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化、“两型”化、数字化发展。二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和销售平台,支持企业与社交、跨境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实现制造需求和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三是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加快食品相关产品、食品生产加工装备、食品生产原料、食品包装设计及服务的配套发展。

四是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基于食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考量,要重点强化向“一带一路”沿线及日韩等亚欧国家和地区的开放;要加快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国际化等制度型开放的转变,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鼓励骨干食品企业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优势,对标国际巨头企业,向食品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