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的“沪惠保”后,各地惠民保险仍在加速发展。近期,“惠蓉保”“医保南通保”相继上线。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惠民保险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例如,“惠蓉保”试点是第二年启动,2021年“惠蓉保”在价格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降低了赔付门槛;继“京惠保”后,承保单位和服务平台又推出女性保险“惠她保”。
在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看来,惠民保险预计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当前,惠民保险呈现出一二线城市向其他城市扩散和下沉的趋势,这一趋势将继续延续。随着惠民保险市场的发展,部分城市及省份出现多款惠民保险,或是一款惠民保险有多个可选择类型,而这部分产品则呈现出一定的价格梯度和保障责任差异,产品责任已不再局限于惠民保险的基本形态。此外,惠民保险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一些细分产品,对于特定需求的群体实现更有针对性的保障。”
纳入部分院外的特药责任
2020年以来,惠民保险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铺开,迅速成为地区市民中抢手的保险产品。
社保体系保障水平不足、商保体系覆盖范围有限,两大问题催生惠民保险的形成和发展。各地惠民保具有价格低、保额高、免赔高、各地政府参与度高等特点。
申万宏源金融研报显示,其统计了各地惠民保产品合计达113款,样本内产品平均保费为70.82元/年。
进一步看,将保障责任划分为“自付住院”(97.3%覆盖该责任,平均保额为116.8万元、平均免赔额为1.89万元、平均赔付比例为80%),“自费住院”(27.3%覆盖该责任,平均保额为92.7万元、平均免赔额为1.95万元、平均赔付比例为67%),“特药费用”(80%产品覆盖该责任,平均保额为110.7万元)。
该研报称,惠民保险定位于对社保(医疗/大病保险)和商业保险(传统百万医疗保险)之间缺口的有力补充,对商业健康险主要起规模协同作用,挤出效应有限。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惠民保险与商业健康险(尤其是百万医疗)有部分替代性,原因是二者产品形态接近,且作为普惠型保险,惠民保险具有高性价比及政府背书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欣琦认为,惠民保险作为政策性医疗险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纳入部分院外的特药责任,进一步扩大保险保障责任,减轻居民的药品支付压力。
例如,2020年3月,苏州医保局发布通知,将苏州地区的惠民保“苏惠保”纳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目录之列。“苏惠保”纳入报销的15种肿瘤药品中,有13种为非国家医保目录药品,其中2019年之后上市的创新药达10种,3家本土创新药企的创新药在报销目录之中。
惠民保险通常由地方政府、商业保险公司以及第三方平台联合推出。考虑到各地方医保政策不一,市民年龄结构、医疗费用不同,以及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化,“一城一策”的定制化模式是当前惠民保险的主流运营模式。
对健康管理服务公司高效引流
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认为,保险业主动服务市场需求,开发了惠民保险,让保险知识和保障惠及全社会。
但惠民保险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坦言,惠民保险是普惠健康险领域的一个很好尝试,但是在经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乱象”,竞争烈度不断攀升,出现“一城多保”,甚至还有上线没多久就下线的情况。
2020年11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保险公司在开展城市定制医疗保险业务时,遵从商业保险经营规律,市场化运作,按照经营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基本原则,合理制定保障方案、科学确定责任范围。
对于惠民保险长远的发展,刘欣琦认为,惠民保险背靠政府,有效教育全民提升保险保障意识,利好行业加快提升保险的渗透率。惠民保险最大的作用在于帮助差异化客群养成健康管理的习惯,同时为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实现To C端引流和To B端降赔。因此,惠民保险的爆发式发展对于率先自建健康管理平台,且有效融合保险+服务的公司更为利好。
根据镁信健康联合中再寿险发布的《2020年特药责任理赔报告》,自2018年镁信首次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含有特药责任的保险至今,总计为超过2000万保单持有人提供服务;相较之下,2020年惠民保险爆发式增长对健康管理服务公司的引流更高效,截至2021年1月,惠民保险为镁信健康带来2000万单的保单服务。
申万宏源金融研报对惠民保险的长期发展呈中性乐观的态度。客观来看,在“医保局主导,政府指导”和“居民普惠受益”两极下要实现“保险公司盈利”的难度较大,需要后续持续提升惠民保产品的商业性色彩、各地政府探索开放脱敏后的医保数据、推进医保与商保的数据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