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进场与保险机构差异化“抢筹” 康养产业“价高位少”尴尬待解

发布于2021-01-19 05:00:00
保险机构在康养产业的布局逐步多样化、立体化和深度化。

保险机构在康养产业的布局逐步多样化、立体化和深度化。

1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显示,同意公司所属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大家健康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医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按照30%、30%、30%、10%的股权比例出资设立中国康养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暂定名)。中国康养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市,注册资本金20亿元。

这是产融联合进军康养产业的缩影。

“抢筹”康养产业定位逐步差异化

公开资料显示,大家健康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专业从事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及运营相关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是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健康养老业务、输出运营管理能力的核心平台与载体。

在此之前,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肖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便明确指出“选择养老作为转型发展突破口,进行重点布局和深耕”。究其原因,“公司成立之时就在谋划业务方向,在传统保险领域,我们是后发者,如果盲目一头扎进去和一些机构争抢市场,可能耗不起。但养老市场潜力大,而且除个别机构外,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无论是商业模式、服务内容都还没有拉开距离。”

这是保险机构“上车”康养产业的一个缩影。值得一提的是,保险机构在积极布局康养产业的同时,定位、模式、运营等方面差异化逐步明显。

例如,根据天风非银研报,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有三种模式:一是重资产投入模式,依托集团的资产优势投入资金自建养老社区项目,这种模式取决于机构的资产规模,保险机构的角色往往是“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合为一体。典型模式是泰康、太保、国寿。二是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模式,部分养老社区自建,同时与第三方签约合作或者以股权投资养老机构,典型代表为太平、合众。三是纯轻资产模式,即全部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通过第三方现成的养老床位数来实现资源互换,典型代表为光大永明汇晨养老社区。

不仅如此,外资保险机构亦在“抢筹”康养产业的机遇。1月4日,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获批开业,成为首家合资寿险公司开设的养老保险公司。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友邦保险正在考虑成立独立资产管理公司与养老保险公司。

2020年12月,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要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对外开放。坚持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完善相关监管措施,确保各项对外开放政策在养老保险领域落地实施。支持境外资本参股设立各类养老保险机构,支持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养老保险业务。通过引入国外成熟的养老保险业务经营和养老金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保险业经营水平,服务好人民群众差异化养老保障需求。

现实需求差距

保险机构在积极布局康养产业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与现实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一位康养产业的专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保险机构投资的养老社区基本定位于高端客群,普通消费者很难触达。”

据了解,目前保险机构均采取了投保指定保险产品获得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的模式,相应保险产品通常要求投保特定保险产品并达到一定的应缴保费额度,保险机构多将这一门槛设定在200万-300万元,满足条件后方能获得入住资格,但并不保证必然入住。此外,还有缴纳押金或会籍费入住模式。

天风非银前述研报显示,2018年,我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16.8万个,养老床位合计746.3万张,其中养老机构的床位为392.7张。按6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来测算,千人养老位为29.9张,其中千人养老机构床位为15.7张。养老床位相比2012年已有较大增幅,但2016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千人养老床位及千人养老机构床位均处于下滑状态。

另一方面,养老床位相对过剩的情况并存。由于地价原因,大多数养老机构只能沿着城郊选址,且配备的医疗基础设施不充足,不能够满足基本老人的生活需要,使得很多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于50%。

此外,康养行业的标准和能力的参差不足,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稀缺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加之人均寿命的延长,未来需要护理的老龄人口大幅增加,而现有的专业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从数量和专业性的角度都是远远不够的。”某保险机构养老业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发文指出,增加护理服务业人力资源供给,扩大社会就业岗位,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保险机构正在探索普惠养老模式,提供护理服务委托等服务,并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等项目的投入力度。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有14家保险公司参与了全国15个省35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人,为35.8万人提供了长期护理待遇。从目前看,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处于初级阶段。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副主任宋占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 不少保险机构一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一边与护理培训志愿院校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解决专业护理人才短缺的问题。此外,还有养老护理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也需要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