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有多热?某分行两周用尽额度 高速与是非争议

发布于2021-02-06 05:00:00
2020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24万亿元,同比多增1.75万亿元。

金融业什么词最红,普惠金融当排前三。上至城市精英,下至田间老翁,或多或少都被普及过这个词。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仿佛一夜之间,普惠金融在各大金融机构遍地开花,各家银行纷纷成立小微金融中心、普惠金融部,产品部门连夜开发小微信贷产品。银行理念迅速转向,小额分散成为控制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连以往存在严重小微歧视的国有大行,也大面积开发小客户。

于是市场流行这样一句话:“普惠金融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数据年年新,也年年得到印证。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普惠金融增速是最快的。

报告显示,2020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24万亿元,同比多增1.75万亿元。其中,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比上年末高7.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2万亿元,同比多增1.43万亿元。

在2021年21世纪经济报道的开门红调查中,普惠依旧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毫无疑问。但随着房地产贷款层层加码,近日有地方监管严查消费贷、经营贷流入房市,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切入口去看一看,普惠金融繁荣之下的另一面。

普惠金融有多热?

2020年,监管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全年不能低于40%,这一指标比2019年又提升了10个百分点。根据各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数据,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同比均在40%以上,有些银行甚至超过50%。

首家披露2020年报的平安银行普惠信贷相关数据显示,该行202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8.8%,也维持了高增速。

但高增速下的高需求从何而来?

华南某贷款中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今的普惠金融热,某种程度上是政策导向和银行放款意愿的体现。从普惠贷款需求看,一部分是刚需,确实急需用钱,另一部分客户则可贷可不贷,但2020年普惠利率最低到3.9%左右,普遍4.35%左右就可以贷到款,远比其他融资和用自己的钱划算,普惠贷款需求一下子被放大。

华南某股份行信贷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0年很多业务额度都出现了周期性的紧张,只有普惠优先保证额度。政策倾斜下,普惠自然有空间保持高增长。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报道过部分银行在开门红指标中就给了普惠业务明显倾斜,要求大力推进,即使其他指标都完成,只要普惠贷款指标未完成,其他业绩均打七折。而在这种政策压力下,华北某大行二级分行信贷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短短两周,该行目前普惠已经几乎额度用尽,其中对公额度中的普惠额度已用完,现在仅剩为数不多的普惠专项额度,只有很优质的客户才会批,可以说任务已提前完成。

该人士还告诉记者,目前该分行普惠贷款额度已经超目标了。“去年制定的战略是两年新增20个亿,但去年一年我们分行就新增了22个亿。这也是部分银行业务‘通病’,只要政策鼓励,制定指标,就一窝蜂的做,业务量很快就上去。可是否满足了真正需要这项业务的人的需求,有时恐怕要打个问号。”

“掐尖”与“下沉”

大行的入局与快速发展,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掐尖”与风险“下沉”。

华中某城商行信贷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下沉服务普惠客户以后,以利率优势吸引了大量原本属于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优质客户,发生的是客户与贷款搬家,也就是被“掐尖”了。而股份行和很多地方法人机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因为在高负债成本和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大量网点下沉的成本压力下,很难与大行进行价格战。但从当地情况来看,大行新增的贷款客户和中小银行流失的客户,基本上是相当的,更多只是把价格降下来了。

某股份行信贷业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国有大行以低利率进入普惠金融市场“掐尖”的逻辑结果就是:一是股份行中小行客户流失,有实力居前的股份行2019年小微客户流失率可能有20%,实力靠后的银行流失率10%。做得越好,市场份额越大,受到的冲击越大。二是股份行风险偏好下行,再导致城商行风险偏好进一步下行,最后,农商行可能出问题,结果是“羊毛长在猪身上”。

他进一步指出:“近两年农商行不良率飙涨。我们的很多客户就是被大行拿走的,2020年流失率大概也有12%-13%,也有相当多客户最后发现大行名义利率低,但约束条件多,比如一借一年不能提前还,我们随借随还。”

中国银行前行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李礼辉也曾指出,大型银行如果只是在小微金融市场“掐尖”,那只是一批优质的小微企业从中小银行到大型银行的信贷“搬家”,未必能够显著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应的总量。

需要关注的是,在政策导向和指标要求下,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进一步下沉可能带来的风险。

华北某贷款中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当地省内情况看,四大行和相对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股份行,利率低,条件高。但被卡在这些行外的客户也各有各的选择,不在乎利率的可选农商行,门槛低,征信只要别太差,双签就拿钱,如果有房产或社保就可以走线上单签,配偶都无需告知,该产品在当地很火爆,规模很大。“或者是某股份行的普惠产品,基本上四大行过不了的都可以到这一家,房产保险社保有一样就可以做,他们的客户经理也很能干,所以市场占有率不低。但客户质量不高,基本是靠高利率覆盖风险。”

水向何处?

普惠贷款的本质与初衷是让部分金融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但金融之水是否真的都流向了实体经济?近期监管加码经营贷,严查流向,就是为防止信贷资源流入房市。

“最低年息3.85%,最长可贷20年,深圳首套房贷利率最低4.95%,二套5.25%,房贷利率与经营贷倒挂,20年利息差随随便便就是百万级,换作你,心动吗?”一位贷款中介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告诉记者,普惠金融定义很广,但最具操作空间的是经营贷。“从银行业务类别来看,普惠贷款主要分两类,一是抵押类,二是信用类。信用类目前大多银行都是线上办理,机器自动识别风险和定价,几乎很少人工审批,额度也有限,所以中介对这类业务做得比较少,能发挥的空间也不大。抵押类里,分抵押消费贷和抵押经营贷,其中抵押经营贷是各类贷款中介的主营业务,也是操作空间最大的。”

从贷款条件上看,要办理抵押经营贷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借款人或为公司法人或为股东,需要一个公司的“壳”,门槛受银行政策限制各有不同,比如2020年很多银行门槛很低,基本新成立的公司就可以。今年这一条件可能会有所收紧。二是公司需要“真实经营”,何为真实经营?一些银行要求比较多,要流水、财报、上下游或者发票等,但除了发票其他要求中介都可以“包装”。三是贷款的三方收款方,因为是经营用途,该地大部分银行要求贷款需要打到本笔贷款购销合同里约定的卖方对公账户里,但也有一些银行可以打到法人户或者股东户里。但客户如果不是真实的经营贷用户,那实际上是没有真实卖方的,且这个账户也不好找,正常时需要缴纳至少三个点的营业税费,而且还存在资金被盗用的风险,但中介还是有办法搞定。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理论上说,客户拿到钱之后,到底怎么使用中介就管不了了。可以肯定的是,有些客户并不是用于真实经营,流入房市的必然存在。这笔经营贷,本质上就是按揭贷款。

但银行是否真的不知道其中存在“造假”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中介和银行是什么关系。首先一个支行,一般大概只有2-3个客户经理‘专门’跑抵押经营贷业务,但通常他们也有很多其他业务。而且抵押经营贷很费时间和精力。而中介可以帮助银行引流,初步筛选客户,协助整理材料,代跑一些流程;还可以帮助银行规避一些业务和合规风险。在被要求大力扶植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压力下,银行本身也无法让不符合经营贷的客户变为符合条件,但中介可以。这就成了两者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客户经理可能是出于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实际情况是,去年一些买房客户,尤其二套房的客户不做按揭,而是通过中介做抵押经营贷,因为利率更低,贷款金额更高。”该人士指出。

对于这种现象,银行信贷业务人士也并不否认。

前述股份行信贷业务负责人就直言,“现在有很多银行说,今天办完工商执照,明天就可以申请贷款,这是普惠金融吗?!”原来该行要求所有小微企业必须营业三年才可以申请贷款,但面对普惠金融突然“一窝蜂”的压力,也将三年要求降至一年,但从风控角度看,该人士认为保守的要求应该是2-3年。

该负责人指出,“假小微真按揭”需要被关注,“银行的信贷员看一单不知道,看10单、1000单不知道?一定比造假的还明白。为什么不吭声?因为要完成指标,这地方普惠金融本来只能做到10亿,今年非要增50亿,怎么办,干这个比直接干小微风险小。”

金融科技真的再造普惠了么?

“我相信,假小微固然存在,但真小微还是主流。去年年中随着普惠大力推行,该地房价也有了较快上涨,监管和银行随之就收紧口子,现在操作按揭的空子越来越小。而且我们还是会提示客户,如果进行违规操作被事后检查出来,会被抽贷,且影响征信,其实客户在操作时也会有考量。”某华南助贷人士看法有所不同。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其实所谓中介的所有操作手段,都不是百分百保险的操作。因为只要银行进行穿透,都会发现端倪,有客户转了六个以上账户还是被查到。

但该人士也指出,在金融科技兴盛之时,贷款中介这个古老的行业依然存在,商业模式也并未得到真正的颠覆和创新。

“以现在主流抵押贷为例,银行愿意操作这个类型,是因为吃了几年前信用风险的亏,所以基本都要有抵押物,最好是房产。有房产现在抵押一般可以做到七-九成,七成为主流,利率现在能做到最低是4.05%,这个产品很受欢迎。还有一些银行对优质房产和学区房尺度比较宽松,最多可以做到九成,但利率相对高一些,在6%-7%。整体来看,只要有抵押品,很多银行对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就没有那么严苛,因为在当前房地产形势下,即便出现不良,银行降价20%出售大把人抢着要,银行不会亏损。从风险上来说,无论使用了怎样的线上化包装,内核没有改变。”

一位股份行信贷业务人士也指出,近年来,表面上看,通过金融科技“加码”,大型银行惠普金融业务有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比如今年某大行宣布成为全国首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的商业银行,且在新模式下,普惠业务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但这存在两个疑问,一是大行以低价掐尖,它的客户是全国最优质的客户,并不能代表全国普惠客户的平均水平。二是是否存在风险滞后爆发的可能,实体经济发展是否能匹配这样的贷款增速,仍有待时间检验。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金融科技确实促使了普惠金融的转型,比如受疫情影响,许多商业银行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了普惠业务的远程、异地办理,加速了线上化,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但这个转型是否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恐怕未必,依然没有逃过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利率覆盖风险的逻辑。哪怕部分小微企业主通过中介包装获得了相对低息的贷款,但通过中介贷款本身就增加了成本,有些仅支付给中介的费用就达3个点,实际融资成本不低。

2021普惠金融怎么走?

普惠金融研究资深专家刘澄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些银行把普惠金融泛化和政治化,偏离普惠金融原有的使命与目标,是需要纠正的。

刘澄清表示,我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面向低收入与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需要特别的慎重。创新、探索和实践,不仅仅从供给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从需求角度去审视和发展。

也就是说,要从客户的视角去衡量和审视,确保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对低收入和弱势群体有真正的帮助和价值。尤其数字技术推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需加强客户保护以及对客户的赋能,提升客户的金融水平与能力。如果消费者接触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超出其理解范围和消费能力,就存在潜在风险隐患。在分析和理解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致力于负责任的普惠金融创新,重视服务对象的金融教育,提升他们的风险认知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尽力提供适当的金融产品,做好服务对象的信息和隐私保护,是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从事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应追求的目标。

而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草根调研情况看,2021年普惠金融发展过快情况也许会有所转变。

华南某助贷业务人士表示,2019年市场上普惠经营贷的利率在5.5%-7%,去年受到疫情影响,普惠贷款量增价跌,全年整体利率水平3.85%-4.35%,而随着疫情企稳,政策收紧,今年已明显感受到利率回升,且由于部分银行已经完成“开门红”,现在普惠贷款的放款意愿也明显降低。如果未来最终能够回归2019年的利率水平,套利空间也将进一步减少,或许市场火爆程度也会有所转向。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