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入场!贝莱德基金张弛:不会"水土不服",而是"换个角度看中国"

发布于2021-09-10 11:54:00

伴随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稳步加码,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张弛的日程也被摁下“加速键”。

自2020年4月1日国内正式放开金融机构外资持股限制,贝莱德当日即提交公募基金设立申请,同年8月获批公募牌照,成为国内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今年6月,贝莱德基金获展业资质,10天后公司正式开业,7月1日便递交了首只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的申请,8月16日产品正式获批,8月30日启动募集,9月3日提前结募,贝莱德在华展业进度可谓“神速”。

贝莱德新视野混合获全市场66.8亿元的认购,是张弛履新贝莱德基金总经理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也成为近期清冷发行市场中的一抹亮色。中信证券作为头部券商,为贝莱德中国新视野基金的成功募集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这个成绩,张弛表示比较满意,“不过更重要的是公司品牌和投资理念能否更多地触达投资者,让外界了解贝莱德,体会外资公司的独有特点。”

▲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张弛

张弛,是公募基金行业发展20余年的亲历者,他见证了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蹒跚起步到历经曲折,再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建设银行,2001年正式加入华安基金,见证了全行业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以及第一批ETF指数基金的发行,彼时公募基金正从零起步,“万物生长”。

2005年前后,中外合资基金公司陆续成立,外资的注入给行业带来了新鲜的投资理念和文化沉淀,中外资取相互长补短,慢慢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公募行业竞争格局。

2015年以后,伴随余额宝以及其他“宝类”产品的迅猛扩容,各家公司开始寻找自己的特色化路径,有主打被动指数投资的,有走“精品店”模式的,还有致力成为大而全的 “基金超市”。

“目前基金行业处于百花争艳的阶段,我相信未来行业将继续蓬勃发展,也各有特色。”张弛表示。

作为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今年二季度末管理规模突破9.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4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也大幅超越国内公募基金行业截止至7月底 23.5万亿的总规模。贝莱德如果看待中国市场?市场又将如何看待贝莱德基金?

张弛表示,“中国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率先克服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这在全世界都非常了不起,这是我们必须进军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贝莱德巨大光环的笼罩下,贝莱德基金一举一动也被置于“镁光灯”下。作为公募行业“后起之秀”,贝莱德基金如何在当下“二八”甚至“一九”分化的格局之下开辟一方天地?“狼”真的来了,会“水土不服”吗?

“我并不认为会有所谓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张弛斩钉截铁地回应,“贝莱德进入中国已经有15年时间,除了股权投资外,在全球发行的很多产品都有投资A股、中概股,以及国内债券市场。此外,管理团队也都来自于本土。”

若总结贝莱德基金的差异化定位,在张弛看来有三大方面:

一是作为全球化资管公司,贝莱德拥有丰富的海外资源和投研力量,可以帮助贝莱德基金“换个角度看中国”;

二是贝莱德强有力的智库团队,囊括了众多海外著名的经济学家,可以从宏观方向为贝莱德的中国投资出谋划策;

三是贝莱德融入基因的先进风控理念。

张弛相信,在“一个贝莱德”的战略方向之下,贝莱德基金的团队成员也将齐心合力,把投资人利益放在首位,把风险管理融入血液,而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感召下,贝莱德基金在国内的发展也将走向成功。

以下是券商中国记者对话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张弛的文字实录:

券商中国记者:贝莱德基金的首只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已经结束募集,您怎么评价首募成绩?

张弛:整体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但除了销售数据,我们更关心我们的产品是不是能够让投资者理解。

我们希望把我们公司的品牌、我们对市场的看法、我们的投资理念,尽量多的传递给投资者,而不是说只是发行一个产品。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产品的发行,能够让国内投资者体会到我们作为一家外资公司的一些特点。

券商中国记者:对于首只基金,公司选择了10家左右的代销渠道,其中不乏头部的银行、券商,为什么会选择这几家作为合作伙伴?这次没有在互联网第三方销售,又是为什么?

张弛:实际上,这几家合作机构都是和贝莱德有长期合作的。比如,这只基金的托管和主销行是建设银行,而除了托管和代销,建设银行还为这只基金提供注册、核算等全方位运营服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直到我们6月份正式开业,我们才能认真地服务好渠道,我们其实也很希望能和更多的渠道成为合作伙伴,但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我们只能先选择之前已经有过深入交流和合作的。未来,互联网第三方代销机构也是我们要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并不是很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还是希望能踏踏实实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既然要做互联网营销,就希望能为投资者提供与众不同的互联网服务。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贝莱德新视野混合除了托管和代销,注册、核算等运营都在建设银行,这个模式在国内公募基金行业是不是比较罕见?

张弛:从国内主流来看,这种模式和国内公募自己做TA(注册登记)、FA (财务会计)确实有所区别,但是现在也有一些新公司在尝试采用这种模式。贝莱德在全球都有采用这种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新鲜事。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希望能踏踏实实做好投资,银行特别是建设银行本身有非常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在国内也有20多年基金托管的丰富经验,所以我们选择它来提供一些外包服务。

券商中国记者:贝莱德进军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全市场都非常关注。也有评论说,外资全资公募可能会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声音?

张弛:贝莱德进入中国市场其实已经有15年的时间,除了股权投资,我们在全球发行的很多产品其实都有投资A股、中概股,以及国内的债券市场。

此外,我们管理团队也都来自本土,所以,我并不认为我们会有所谓的水土不服问题。

中国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率先克服新冠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国家,这在全世界都非常了不起。而除了有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外,中国的经济反弹速度也非常快,这是我们必须要进军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有非常大的机遇。

面对如此大的中国市场,我们也积累了一些优势:

首先,我们有很多海外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他们也在研究中国,可以帮助我们投资者换个角度看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第一个产品叫中国新视野。

第二,我们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智库,里面包括了非常多知名的经济学家,可以从宏观角度为贝莱德在中国的投资提供建议,这对我们的战略投资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我们有非常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强调风控是融入贝莱德骨血的特点。比如,我们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更多在于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这是我们坚持的一些差异化的地方。

券商中国记者:您觉得贝莱德基金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

张弛:国内同业遇到的挑战我们同样都会遇到;其次,作为一家外资公司,作为一家新公司,怎么样让投资者尽快了解我们,我想这是对我们来说的最大挑战。

券商中国记者:未来3-5年,您对贝莱德基金有怎样的愿景?希望贝莱德在行业里处于怎样的地位?

张弛:从长远的角度上,我们希望贝莱德基金能够深耕中国的金融市场,就像我们过去15年所做的一样;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海外成功的投资理念和经验,结合本土的实践,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品牌和优势。

我们希望我们的投资能够为投资者增加财富,能够为他们提供财富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这是我们最大的使命。

券商中国记者:您是资管行业资深的领军人物,早年在公募基金、保险资管都做过高管,现在又来到了外资公司,您感受到了哪些文化上的差异?贝莱德基金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张弛:我第一份金融行业的工作是在建设银行,工作了6年,然后在华安基金工作了将近5年,在光大保德信基金工作了10年,在泰康资产工作了5年,2020年加入的贝莱德。

在近30年的从业经验里,我其实跳槽相对比较少,而且也比较幸运,工作的都是行业内非常头部的平台。对我来说,每一份工作我都非常热爱,而且每家公司的企业文化都对我现在有很大影响。

而贝莱德相比于其他几家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是一个全球化公司,我们强调的是“一个贝莱德”。我们所有人都要共同努力、齐心合力,把我们的精神和理念贯穿到工作中,比如把投资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风险管理融入每一个人的血液,这都是贝莱德的核心企业文化。

我相信这样一种文化会确保我们在中国的发展走向成功,而且会非常成功。

券商中国记者:您怎么看待公募基金行业20多年的变迁?如果让您以一个见证者和亲历者的身份来总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张弛:我2001年进入华安基金时,华安刚刚发行完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后面也参与了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第一批ETF等等。那个时候,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其实还是一个填补空白的阶段。

然后,到了2005年前后,中外合资基金公司陆续成立,外资给行业带来了新鲜的理念和文化,中外资相互取长补短,慢慢形成了国内一些比较独特的竞争格局和文化。

再往后发展,2015年以后,随着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迅速扩张,各家公司开始寻找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方向,有些是专门做被动化产品的,有些是走“精品店”模式的,有些则走的是基金超市的模式。

目前国内基金行业还是一个百花争艳的阶段,我相信,这个行业未来一定会是非常蓬勃而且有特色的。

券商中国记者:未来的5—10年,您觉得公募基金行业格局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张弛:我相信这个行业是会不断向上发展的,这种对整个行业的期许是我们发展的一大动力。

至于所谓的行业排名,我个人其实觉得没有特别重要,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投资,形成自己的特色,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规模自然会得到有序增长。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