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继续上调中资银行生存力评级。这项启用于2011年7月的评级体系,被惠誉用以评估银行自身的财务实力。
8月5日,惠誉发布消息称,对招行、兴业、浦发、中信、光大等5家股份行的生存力评级进行不同程度的上调,以反映这些银行风险偏好趋降,以及经营环境改善带来的正面贡献。
在这之前,惠誉在5月24日上调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评分的同时,已先行上调了六大国有大行的生存力评级。据了解,经营环境是决定银行生存力评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惠誉还将兴业银行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下称“长期评级”)从BBB-上调至BBB,该行也成为近两年唯一一家被惠誉上调长期评级的中资银行。同时,惠誉对招行的长期评级展望也由“稳定”调高至“正面”。
上调五家股份行生存力评级
据了解,生存力评级等级体系对银行自身的财务实力的度量更加细致,能更清晰地反映银行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IDR)因预期的政府或机构性股东支持而提高的程度。
此番,惠誉不同程度地上调了五家股份行的生存力评级。其中,招行、兴业银行的生存力评级分别被上调至bb+、b+,其余3家股份行上调至bb-。
惠誉表示,这反映出这些银行趋降的风险偏好,主要体现在其近年来委外投资的持续下降,以及表外非标资产回表等。
以浦发银行为例,该行去年末委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已从2017年末的17%降至约11%,同期该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占存款的比重从51%降至33%,风险偏好趋降且资本水平相对稳定。
而在对中信银行的生存力评级中,惠誉认为,去年末该行表外理财产品的敞口低于同业,占存款的比重约为28%,而中型银行的平均水平为30%。惠誉认为,近年来该行的增长偏好趋降,专注于零售银行转型的战略可节约资本消耗。
惠誉将招商银行的生存力评级上调至与交行齐平,则主要考虑了该行的零售业务较强,这支撑招行较同业相比更稳定的业务模式和更小的盈利波动性。
惠誉同时指出,近年来,招行的影子银行规模缩减表明其风险偏好下降,该行委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已从2017年末的10%降至4%。国内经济复苏亦有望缓解该行信用状况所面临的运营风险,且招行盈利能力在股份行中持续处于最强的水平。
此外,惠誉在评级报告中强调,对五家股份行生存力评级的上调还考虑到经营环境改善降低了这些银行所面临的经营压力、经营风险,使其内在的信用状况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事实上,早在5月24日,惠誉就已经将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评分自bb+/稳定上调至bbb-/正面,旨在反映近年来中国在遏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和传染风险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中国经济在新冠疫情冲击下较具韧性。
在上调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评分的同时,惠誉还在5月底先行上调了六大国有大行的生存力评级。
惠誉认为,整体经营环境的改善对股份行等中型银行的利好程度不及国有银行。原因在于,中型银行的非贷款类信贷及理财产品风险敞口仍较大,且消费贷、信用卡应收账款及小微企业贷款等风险相对较高的贷款比重更高。
兴业银行长期评级被上调
继续上调中资银行生存力评级的同时,时隔两年,惠誉又再度上调了兴业银行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IDR)。
具体来说,8月5日,惠誉将兴业银行的长期评级自BBB-上调至BBB,评级展望稳定。这一评级结果,与惠誉对浦发、中信、光大3家股份行的评级结果相同。
在惠誉对中资银行的评价体系中,长期评级受政府支持因素驱动,且与该行的支持评级底线(基于其相对规模、在国内的重要性以及由地方政府战略持股等因素综合得出)一致,反映了惠誉对中国政府在该行承压时为其提供特别支持的持续预期。
惠誉表示,此次上调长期评级,主要是由于兴业银行近年来该行信贷规模稳步扩大,受益于该行将其战略重心从非信贷资产转向传统银行贷款,继而提高了该行的相对重要性(尤其是按揭贷款和存款市场份额)。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是兴业银行上一轮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间,该行资产负债表战略性重构基本完成,存、贷款占比分别由49.9%、33.6%升至55.6%、50.2%。
惠誉认为,这可能导致兴业银行在即将公布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位列较高的组别,超过部分股份制银行。
同时,惠誉预计,短期内兴业银行的长期评级不会高于同等评级的银行,除非该行零售存款市场份额较上述同业显著提高、或者惠誉的评估表示该行较大的同业业务较其他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银行也是近两年来唯一一家被惠誉上调长期评级的中资银行。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评级上调有利于该行获得资本市场更多关注和认可,进一步扩大投资者范围、提升融资能力并降低融资成本。未来,兴业银行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的境外融资都将因此受益。
除兴业银行长期评级获上调外,惠誉确认浦发、中信、光大3家股份行的长期评级为BBB,招行则继续以至少一个子级的优势领先股份行同业,评级展望也由“稳定”调整为“正面”。
惠誉表示,招行的正面评级展望反映出该行可能于2021年晚些时候被纳入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且该行位列的组别可能与某些国有银行一致,同时考虑到招行领先的零售银行业务,惠誉认为政府支持招行的意愿可能加强。
中小银行评级分化
作为国际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衡量企业业务指标的重要标准,评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直接指标,是机构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对企业融资成本也形成直接制约,往往还是监管部门判断企业的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惠誉上调多家国有大行、股份行生存力评级的同时,国内评级机构对中小银行的评级结果持续分化。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5日,今年已有11家中小银行主体长期信用等级被下调,另有3家银行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被调降为“负面”。
就评级下调原因来看,前述银行较为一致地体现为:贷款风险暴露且拨备不足;盈利能力弱化甚至亏损、资本水平不足;贷款行业及客户集中度较高等。个别银行还受区域经济低迷、股东风险暴露的负面影响。
华泰证券固收研究团队日前发布报告认为,在宏观“稳杠杆”的政策基调下,银行目前面临部分领域去杠杆、调结构的政策要求,未来预计城农商行在增速、业务结构、资产负债表等方向分化仍将加剧。
该报告建议,对城农商行银行债整体中性态度,对涉及较多地产、城投流贷、不良资产仍有压力、股东背景有负面等的城农商行保持谨慎。
除了评级机构出具的评级报告外,2018年开始,央行也连续披露对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为有针对性地化解机构风险、对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人民银行2020年四季度对439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的央行评级结果:大型银行评级结果最好,农合机构风险最高,北方多个省份的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
具体而言,大部分机构评级结果在安全边界内(1-7级),“红区”(8-D级)高风险机构数量442家,同比减少103家,“红区”机构资产仅占银行业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