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冷友斌两会建言,聚焦乳制品行业供应链和儿童早期发展

发布于2021-03-05 19:30:00

随着全国两会开幕,来自各行各业代表们的议案正陆续对外公布。去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关于东北黑土地耕地保护的建议曾一度引发诸多关注,今年,他又带着两份建议参与两会。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冷友斌今年聚焦的话题均十分贴近民生,分别关于建立乳制品行业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关于建立儿童早期发展社会支持体系。

对于将建立乳制品行业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列为今年的两会建议,冷友斌表示,需要通过持续的科研创新,去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原料的国产化替代,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鼓励乳企产业创新

在乳制品行业深耕多年的冷友斌,今年给行业带来了一个极具“技术”含量的建议。

众所周知,乳业的产业链横跨一、二、三产业,覆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终端销售等环节,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一体化程度要求高。

在冷友斌看来,目前来看,乳制品行业供应链安全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隐患,包括奶源的进口依赖度较高,乳清粉、乳铁蛋白等原材料自给率有待提高,以及优质饲草饲料进口依赖程度较高。

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乳品合原奶1572.3万吨,占全球乳品总进口量(合原奶)的20.5%,是世界进口乳品最多的国家。冷友斌表示,结合近两年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在当前国际供应链安全遭受威胁的情况下,中国乳业的奶源自给率亟需进一步提升。

在饲草饲料进口方面,冷友斌也提供了一组数据。据称,我国优质苜蓿的自给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距离“力争到2020年优质苜蓿自给率达到80%”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冷友斌看来,乳制品行业的供应链跨度大、链条长,本身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快排查安全隐患,并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尽快建立产业链安全保障体系。

为此,他给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乳企积极开展产业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乳企建设规模化牧场,进入产业链上游,优化产业结构;第二,提升奶源自给率,通过养殖模式创新和技术攻关,加快优质牧草育种,提高奶牛单产,降低牛奶生产成本;第三,支持乳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尽快实现乳成分深加工的技术突破,并鼓励乳企积极进行产业转化;第四,探索建立核心原材料的储备机制,形成对部分“卡脖子”关键原材料的储备能力,切实提升应对“断供”等风险的能力水平。

关注儿童早期全面发展

在整个乳制品行业,婴幼儿是非常特殊且核心的一类“消费”群体。今年,冷友斌的另一个关注话题正是儿童的早期发展。

冷友斌表示,儿童早期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也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目前,在全社会尚未形成重视儿童发展的良好氛围,民众对于儿童生命早期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因此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引导全社会更加关注儿童早期发展,建立儿童早期发展社会支持体系。

“目前,我们在推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偏差。”冷友斌认为,当前,针对0-3岁儿童的早期发展,尚未形成综合性的干预策略,系统性的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公众对“儿童早期发展重要性”认知匮乏,许多人既不了解0-3岁对于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也几乎不掌握促进儿童早起发展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其次,我国对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干预更多地集中在营养健康方面,对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性等综合发展关注不够。此外,农村和脱贫地区的儿童早期发展水平整体较低。有学者的研究证明,在贫困地区,有39.7%的0-3岁儿童发展滞后。

在冷友斌看来,在我国,0-3岁儿童主要由家庭进行照料,他人或社会机构的介入程度很低。因此,需要围绕生育家庭,建立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

为此,冷友斌建议,第一,总结推进儿童早期发展方面的工作经验,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平台和网络搭建、方法支持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可复制推广、可落地执行的干预策略。并逐步完成推动儿童早期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第二,建立儿童照料者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中心、儿童早期养育指南、增加带薪育儿假期等。第三,设立5月28日“中国宝宝日”,形成重视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氛围。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