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恋阿里,华兴靠京东?投行垄断独角兽成新趋势,上下游通吃"护城河"雏形初现

发布于2021-01-06 09:06:00

新兴赛道的龙头客户争夺战已经打响。

A股及港股近年来在经过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后,拥抱新经济,上市吸引力大大提升。2020年IPO市场亮点在于,多个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及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实现上市或表态计划上市,明星项目受到资金踊跃追捧。为承揽这类项目,大型投行竞争激烈,现阶段格局初现雏形,中金公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为主要分羹者。

明星项目一方面让投行在业内立口碑,另一方面多元的金融服务需求带来源源不断的新业务机会,部分投行与独角兽项目深度合作,逐渐形成上下游“通吃”优势。

随着中概股回归潮来袭,将会有更多明星企业在A股或港股市场亮相。业内人士认为,增强境外投行服务能力,以及打通境内外服务机制将变得愈发重要。

中金中信海通分羹大项目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2020年A股IPO募资金额创下新高,达到6048亿元人民币,其中不乏科技企业;港股IPO市场融资额3336亿港元,同比增长27%。

如果说2006年资本市场掀起大型金融机构、大型央企上市潮,那么这一轮上市潮主体便是互联网独角兽及细分领域龙头。2020年以来,A股与H股迎来多个新兴领域的明星项目。

多家券商过去由于保荐央企、国企IPO项目而在投行中奠定了头部地位,树立了品牌。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新经济浪潮迭起,为抓住独角兽机遇,各家投行开启新一轮竞争。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A股有22家新上市企业市值规模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为大市值企业,受到市场热捧。其中所属行业为半导体、生物医疗、计算机、专用设备等新经济领域的有16家。

在16个大项目里,中信证券保荐数量最多,共5个,分别为康希诺、爱美客、甘李药业、石头科技和寒武纪;中金公司有 4个,分别为中芯国际、华润微、君实生物和安克创新;海通证券有2个,为中芯国际与沪硅产业。

而在港股市场,截至2020年年末,大市值企业中共有20家新上市企业的市值规模在500亿港元以上,属互联网、科技、医药领域的公司有6家。以中资上市联席推荐人角度来看,中金公司的项目数量最多,共有3家,分别为网易、泰格医药和万国数据;中信证券有2家,其中有京东集团;海通国际也有2家。

业内人士表示,投行对独角兽项目的挖掘与培育早已开始。华南一家大型投行人士表示,“承揽这类项目主要靠券商股东背景、资本实力、大项目经验,大投行肯定更占优势。”

该人士谈到,做明星IPO项目考验投行能力,“比如能不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给出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有出色的协调能力,擅于与监管沟通;有专业的定价能力。”

深度合作形成“通吃”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投行与独角兽已形成深度合作关系,“护城河”悄然建立,同行竞争难“挖墙脚”。

以阿里系为例,早在阿里巴巴2019年回香港二次上市时,中金公司成为阿里巴巴首发上市推荐人之一。2020年阿里旗下的蚂蚁集团计划在科创板和港股实现同步上市,两地IPO都由中金公司操刀。一名接近中金公司的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star”是蚂蚁集团IPO项目的代号。

华东一家券商人士指出,一方面阿里巴巴是中金公司的战略股东,有深度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看重有忠诚度的合作伙伴。

这也表现在阿里选择承销商时有排他性。此前蚂蚁集团在进行IPO时,有媒体报道称,由于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存在长期竞争关系,考虑到高盛与美国银行过去在资本市场上与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关系,二者均将被排除出蚂蚁集团IPO承销商名单。

又以京东系为例,京东近年来分拆了多家子公司独立上市,如2020年京东健康到香港上市、达达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京东数科计划登陆科创板,另外还有京东物流、京东工业品也在筹划上市。

与“阿里系”不同的是,京东集团上述子公司的上市均在与不同的券商合作。根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在IPO或发债业务上,“京东系”常见的合作券商有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和国泰君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3家券商外,“京东系”还有一家合作更紧密的“精品投行”——华兴资本,该公司深度参与京东集团IPO及各大子公司的分拆和私募融资等交易。

早在2014年京东集团赴美上市时,华兴资本就是其承销商中唯一的中资投行。2020年6月京东集团在香港二次上市时,华兴资本又是联席全球协调人之一;同年,在京东健康招股书中,华兴资本又担任财务顾问的角色。此外,华兴资本协助京东集团先后进行了15亿美元C轮融资、与腾讯的战略合作、京东金融的67亿人民币私募融资及后续分拆、京东物流的25亿美元A轮融资等业务,承担财务顾问的角色。

上海一名券商投行人士对此表示,各家投行都在围绕全业务链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一般来说,投行基本能满足一家企业从IPO到再融资的需求。另外,企业从新三板到A股上市,大多也是同一家券商提供服务。但对于大项目尤其是互联网巨头,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发债,投行竞争都很激烈,要与大客户深度绑定合作关系不容易。”

向国际化投行转型

展望未来,服务新经济龙头的能力将会进一步区分出精品投行和一般投行,投行需加大国际化布局,提升综合金融服务实力。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拟上市企业中,中概股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A股及港股在经历上市制度改革后,包容性上升;另一方面美股监管环境收紧,对中资企业上市屡屡释放不友善的态度,会加速优质中概股回归。从目前来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中概股回归的首选。

“互联网巨头、科技巨头会有多元的融资需求,比如在多地上市,这就看投行在机制上如何做到提供一条龙服务。”深圳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谈到。

仍然以阿里系项目为例,前述接近中金公司的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无论是阿里巴巴香港二次上市抑或蚂蚁集团两地上市项目,中金公司其实均由同一个项目团队在操作。

“由于长期跟进阿里及其子公司,境内外的项目组成员对阿里的情况很熟悉;另外成员对美股、港股、A股的上市规则和监管环境都非常了解。两地监管的审核关注点不同,信息披露规则不同,两地资金风险偏好不同,这其实都考验投行的能力。”

这与多数券商的投行组织架构不同,部分券商尽管在香港设立子公司,但香港投行团队与内地投行团队实际上是两套人马,双方彼此的监管规则不熟悉,协作机制不顺畅。

前述深圳券商投行人士指出,目前多数投行缺少服务大型客户的经验,境内境外团队也缺少协调合作的经验。他认为,随着中概股加速回归,券商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已变得愈发重要,同时也应打通境内外投行机制,提升服务效率。

为进一步发展海外业务,多家券商2020年以来均表态要增资香港子公司,比如有招商证券、中原证券、方正证券、东方证券和光大证券等。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