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政府工作报告还将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货币金融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花了不少笔墨表述货币政策要向实体经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倾斜。
“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是今年的主要发力点,‘保’的重点是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小微企业,‘压’则会指向房地产金融,城投平台融资环境也会有所收紧。”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市场也高度关注贷款利率的走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近期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存款等违规产品和竞争行为已经展开清理,体现了‘优化存款利率监管’的态势。未来,随着对存款利率监管的加强、存款竞争秩序进一步规范后,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有可能下降,进而为银行资产端的贷款利率下行创造空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
记者采访市场人士了解到,这可能还有另外两种理解:一是贷款利率下降是结构性下降,主要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再贷款支持普惠金融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助力利率下行;二是名义利率保持不变,但通胀上行,导致实际贷款利率降低。
如何理解“实际贷款利率降低”?
货币金融方面,引起市场关注的是“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当前LPR已经成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新发放贷款已将LPR作为基准定价,即“贷款利率=LPR报价+点差”。2020年央行通过下调LPR、压降点差的方式引导贷款利率下行。
2019年8月央行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后LPR参考MLF,贷款利率则锚定LPR。也就是说,央行通过调整MLF利率,可以影响贷款利率。但是当前MLF占银行负债的比重仍然较低,银行负债端六成以上都是存款,而MLF利率对存款利率的影响有限。
“贷款利率实际上受到负债端存款利率的约束。如果存款利率没有下降,那么银行降低贷款利率的空间也有限。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款市场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曾先后出现过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靠档计息存款、互联网存款等创新,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规避了现行的存款利率监管要求,导致存款利率很难随市场利率下行。”曾刚表示。
对比来看,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降准、降息、再贷款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贷款政策得到延续但没有再提降准、降息这两项工具。一些分析指出,今年大概率不会通过降息来引导贷款利率的下降,而是通过“优化存款利率监管”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从而引导银行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下一步,货币政策将更加强调精准性,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使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但像已经出现过热苗头的房地产领域,它们的融资成本可能会上升。” 曾刚称。
另外一种解释为,名义利率保持不变,但通胀上行,导致实际贷款利率下降。按照经济学原理,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一方面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名义贷款利率也将有所提高,但通胀水平有望从低位较快回升,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或将下降;另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也有利于实际贷款利率的下行。
货币政策强调精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合理适度指向市场流动性水平,精准主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国务院此前表示,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由2020年底适当延长。
“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是今年的主要发力点,‘保’的重点是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小微企业。”王青表示。
前述结构性工具均能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实质上也是向小微企业让利。比如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较高,通过央行再贷款支持普惠金融有助于降低中小银行资金成本,进而引导中小银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更好地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去年两项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支持小微,未来支持范围可能会拓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曾撰文指出,下一步要设计和创新具有撬动作用的直达工具,比如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制造业的信贷支持。
伍超明表示,预计拓宽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领域是一个长期趋势。为实现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任务,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创新力度和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因此,民营企业、制造业等需要长期支持的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都是重点支持对象,需要直达实体政策工具的支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杨志锦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