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张金良眼中的建行全年答卷: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发布于2024-04-02 23:10:00

“金融是一场马拉松,要有能力经得起长周期的考验,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摈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思维。”4月2日,张金良在建设银行2023年业绩发布会如是说,这是他首次以董事长身份亮相,会上对建行未来的发展方向谈了很多想法和规划。

202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建行的经营业绩延续了稳扎稳打的基调,尽管营业收入略有下降,但净利润实现2.34%的增幅,ROA、ROE等核心经营指标继续位居同业前列。

回顾过去一年建行的经营成绩,张金良的评价是“稳中有进、均衡协调”,他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建行自身业务的“高质量”。他指出,建行将以穿越周期的长期视角、守正创新的专业视角、见微知著的“人民”视角,开拓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银行业资深的财务专家,张金良一直非常看重银行运营的效能和资产负债表质量,自他来到建行后,在内部多次强调要“打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结构合理的损益表”。对于总资产超过38万亿元的建行来说,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多变,规模的极致扩展早已不是、也不应该是大行发展的首要追求目标。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质效,是未来包括建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需要共同聚焦的课题。

回应资产扩张放缓:更好统筹规模和效益

对于过去一年的业绩答卷,张金良认为,建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营数据表现良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3年末,建行资产总额超3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6%,增速较上一年下降3.6个百分点,是大行中唯一资产增速同比放缓的一家。不过,资产扩张步伐的放缓并没有对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建行2023年实现净利润3324.60亿元,增幅2.34%。净利息收益率、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同业前列,分别为1.7%、0.91%、11.56%。

随着四大行总资产规模座次发生变化,市场关注建行对未来资产扩张和业务发展的新规划。对此,张金良在发布会开场介绍时表达了看法。他回应称,做金融要有能力经得起长周期的考验,要摈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思维,更好统筹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域、发展和安全,防止经营目标单一化、片面化、短期化,实现稳健、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早在去年4月,建行内部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提出要放下规模情结,“不以规模论英雄”。去年二季度开始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推动生息资产占比提升,下大决心压降低息资产和高成本负债来源。

建行副行长王兵透露,下一步建行将着重盘活低效存量资产,信贷增长要进一步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处理好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在信贷总量保持合理增长同时,用好存量信贷到期规模,实现信贷投放的有增有减、有取有舍。

在资产庞大到一定规模后,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就成为摆在一家企业面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张金良的规划是从坚守主责主业、持续夯基固本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紧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建行在科技、普惠、养老等领域的先发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构筑数字经济时代建设银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聚焦发展中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问题,将精益管理贯穿于客户经营、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持续提升经营效率和效益。

基于五大财务报表要素调结构、提质效

细拆建行的经营指标看,作为银行营收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来源,净息差绝对值依然在几家国有大行中保持领先,去年净息差降幅31个基点,处于可比同业平均水平。

从资产端看,建行的资产结构中按揭贷款占比较高,去年的LPR下调和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对建行资产收益率造成的冲击大于其它银行;但负债端建行能有所“找补”,其负债成本相比同业表现要好一些,比如存款成本同比只增加了4个基点,这一幅度小于其它国有大行。

“我们判断,今年LPR还会有下行空间,除了通过持续调整资产端结构延缓收益率下降速度外,我们会花更大力气控制好负债端成本,最近加大对一级分行考核力度,对3年期以上高息存款加强规模控制,继续控制成本高的同业负债。我们有信心,通过精细化管理继续保持净息差水平的同业领先优势。”建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表示。

成本管控同样取得不错成效。张金良在年报致辞中表示,过去一年,建行构筑更加坚实的运营根基,敏捷赋能、精益管理。一方面,持续为基层网点减负赋能,对公业务开户流程单笔节约25分钟、个人业务节约超10分钟;另一方面,全面推进成本管理,加强资本性支出等重点领域源头管控,强化财务支出预算管理、成本考核和监督检查,压缩无效低效开支;集团成本收入比28.20%,保持同业较优水平。

对于未来如何持续强化效益管理,张金良提出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基于资产、负债、资本、收入、成本等五大财务报表要素,把结构调整和质效提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的目标。

具体来说,在优化资产结构上,更加重视存量盘活和结构调整,做到有增有减,有取有舍,持续压缩低效资产占比;提升负债质量上,加快提升企业级资金体内承接能力,强化稳存增存措施和负债质量管理;提升资本质效上,坚持“量、价、险、资本”平衡发展模式,抓好资本新规落地,不断提高全行资本使用效率和回报水平;提高收入质量上,坚持以服务创造价值,加快培育中间业务发展新动能,提升非息收入贡献;提升成本质效上,坚持向全面成本管理要效益,提高投入产出和运营效率等。

经济价值VS社会价值:如何统一

作为上市银行,国有大行近年来在资本市场时常会面对来自投资者的疑问: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大行贷款增速却不降反升,为履行国有大行责任,在大基建项目、普惠等领域放了那么多贷款,这些是不是社会价值多但经济价值少的业务?如何平衡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但在张金良看来,要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尊重经营规律,坚持商业可持续,加强资产负债两端定价的精细化管理,稳定净利息收入基本盘。

建行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业务结构调整的同时,注重向综合化一体化经营要效益是关键。

过去一年,建行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全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新增2.66万亿元,债券投资新增1.08万亿元。金融资源重点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普惠小微、绿色等领域。例如,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82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3.88万亿元。

但加大上述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并非建行独有,在信贷业务结构调整的同时,建行更看重信贷业务与其他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形成综合化一体化经营优势,这在对公和零售客户数量、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方面均有体现。

对公客户突破1000万户,单位人民币结算账户、新开账户、新开基本户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个人全量客户达7.57亿户,管理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突破18.50万亿元。零售信贷总额达8.77万亿元。

收入结构呈现向好变化,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交易银行等代表新兴发展动力的“第二曲线”收入占比超过65%。其它非息收入367.57亿元,同比大幅上涨53.12%

坚持审慎稳健风格,做实资产质量底数

在2022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张金良曾表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坚决守住一张干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

近年来,建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化解力度。截至2023年末,建行不良贷款率为1.37%,较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在风险抵补能力上,2023年建行拨备覆盖率为239.85%,较上年末下降1.6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7.9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0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15%,均满足监管要求。

建行副行长李民表示,建行保持资产质量的稳定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一是长期坚持优化信贷结构,严格客户准入条件;二是坚持审慎稳健的经营策略,做实资产质量底数;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对关注类贷款的管理,实现对不良贷款的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

“总体看,建行的资产管理基础扎实,逾期与不良贷款剪刀差连续27个季度为负,这体现了建行资产质量管理的前瞻性和保持审慎的风格。”李民称,但我们也认识到,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建行将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拟派发现金股息总额突破千亿

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不仅表现在商业可持续、优秀的盈利能力,同时也要给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价值。“我们要发扬建行稳健审慎、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义取利,为广大客户、股东和利益相关方持续创造价值。”张金良称。

近期,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推动一年多次分红,引导优质大市值上市公司中期分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此,生柳荣表示,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银行的成长离不开广大股东的支持,将积极落实监管要求,发挥国有大行示范引领作用,合理确定分红比例和节奏,履行好国有大行担当,持续为广大股东提供长期稳定的价值回报。

张金良表示,作为首批股改上市的国有大行,建行有着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董事团队,始终注重维护广大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权益,分享发展成果。自2005年上市以来,已累计派息超过1.1万亿元,拟派发2023年度现金股息总额超过1000亿元,持续为广大股东创造可观的现金回报,这也是建行拟分红金额首次突破千亿。

“建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国内外同业中均处于较高水平,为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保持稳定的分红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将持续维护客户、股东、员工、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积极回应客户和投资者关切,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融入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张金良称。

责编:王璐璐

校对:王锦程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