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2024年金融走向,政府工作报告深度解读来了!

发布于2024-03-05 20:01:00

GDP预期增速5%左右、大力发展五大金融、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本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被提及21次之多,释放出2024年的最新金融政策信号。

《国际金融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15位业内人士和专家,以期全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金融关键词。

01

GDP预期增速5.0%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再度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0%,是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与我国经济复苏面临的内外复杂环境,同时,也是我国完成全年就业任务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指出,一方面,我国经济复苏面临一定困难挑战,比如:有效需求不足,企业与居民信心处于修复阶段,部分行业企业仍产能过剩,海外需求趋缓及地缘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潜在影响等。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有利因素:5.0%增速整体略低于资源要素充分利用的潜在增速;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经济回旋余地大,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空间充足;去年我国经济超预期完成各项指标,经济保持良好修复态势,今年完全有能力实现5.0%目标。另外,今年我国就业压力大,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客观上需要保持经济一定增速。

对于3%的CPI目标,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指出,2023年的CPI较低,只有0.2%,而2024年的CPI定得比较高,说明在刺激内需市场上将进一步发力,且力度还会比较大。“当然,这也是基于全球宏观经济面做出的决定,因为2024年美元无风险利率很可能是下降态势,这对于中国经济扩张是有帮助的”。

盘和林补充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说明中国经济的侧重点将转向民生,也是通过民生领域(如收入、社保改善等)来增强老百姓的消费和投资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也是“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货币政策工作之下。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融‘五篇大文章’是货币信贷政策的主要方向,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可能进一步出台,以支持经济发展。总量和结构是货币政策的两大发力点,盘活存量也有助于提高信贷增量的效率。”

02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黑崎资本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兴文向记者分析称,“‘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旨在建立一个蓬勃发展、正本清源的市场环境,为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在陈兴文看来,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确实是一个“修内功”的过程,类比为“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意味着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从内部因素出发,通过改善市场机制、加强监管、提升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自我加强和完善。只有市场内部做好基础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确保市场稳定运行,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向记者表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是指要加大对交易机制的规范性,减少交易主体利用规则造成市场较大幅度的波动,而这主要是减少向下的波动。因此,未来可预期的举措包括对机构的部分交易工具进行更严格的限制,并将交易的周期拉长,从而减少对市场结构的冲击。

小郁资产总经理左剑明认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币汇率是一切对外经济活动的基石,其主要核心在于促进出口和调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信随着内外利差缩窄预期逐步落地,人民币汇率会趋于更加稳固。

其次,从债券市场角度来看,势必会做到债券市场整体稳定,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目前地方债及房地产债均处于可控状态。期待年内会进一步出台或落地宽松政策。

最后,股票市场势必要做到整体稳定。今年一季度,恐慌情绪导致微盘股局部出现踩踏式下跌。随着监管政策陆续出台,现已基本缓解,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制度设计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但同时,投资者也应坚守投资本质,远离没有业绩支撑的个股。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提法是对此前国常会表态的延续。”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认为,消息面上,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平稳发展是高质量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稳定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下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要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功能。”陈雳说,各大金融机构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方面共同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03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的新动能,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盘和林认为,发展数字经济还要提升部分短板,一是部分核心技术掌握不够,依赖进口,急需国产替代,建议“揭榜挂帅”或者以产学研、产业协同的方式来攻坚克难;二是数字化转型成本较高,中小企业转型难,建议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三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建议完善数字治理体系,明确法治边界;四是数字经济人才短缺,学校要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数字产业化核心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数字化推进力度还存在不足。另外,数字化转型人才也普遍缺乏,需要政府、业界、高等院校等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

在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和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方面,盘和林建议,一是完善数据权属和交易规则;二是建设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制度体系;三是加强跨境数据流动管理;四是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和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盘和林预计,“人工智能+”行动将围绕算力供给、数据要素打通、算法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发展,并在应用端实现人工智能和多个产业领域的融合。他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布局: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构建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三是加强人工智能伦理与法规建设;四是推动人工智能在更多领域的应用示范。

盘和林总结称,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一要加强5G、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二要鼓励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通信等数字产业的发展;三要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智化实现企业提质增效降本,通过应用试点的方式来普及数智化;四要促进平台经济的发展,以平台企业为重要突破点;五要以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04

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养老13次、保险5次,且主要分布在政府工作任务部分。

“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在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原副主任朱俊生教授看来,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城市扩展至全国,是一件大好事,关键在于完善制度设计,提升个人养老金参与率。

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试点一年以来,超过5000万人开立账户,但实际缴费人数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平均缴费金额仅为2000余元,缴费人群中满额12000元的人群占比较低。

“由于制度设计存在提升空间,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潜力未充分释放。”朱俊生认为,为了拓宽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可取消参加范围限制,为新经济、新就业形态中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创造条件,从而使其成为养老金体系中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

与此同时,朱俊生建议,适时提高享受税惠的缴费额度,如每年额度提高至24000元或36000元。还可研究与探索对低收入群体参加个人养老金实施匹配缴费制度,进一步鼓励低收入群体参加个人养老金。“为增强便携性,可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打通,实现账户转移、税收优惠政策、投资管理方面的衔接”。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已先后在49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自2016年以来,参保覆盖约1.8亿人,累计超过235万人享受待遇,但普及度还远远不够。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护险是让老年人能够更有效地安排当前消费和未来储备储蓄的一项非常好的制度。”亚洲养老金融与产业研究院院长、中信基金会金融实验室专家成员包虹剑表示,老年人只有确保能享受到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障,才会真正敢消费。

“推进长护险制度势在必行。”在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养老与健康保障研究所所长朱铭来看来,制度要落地,首先需要做成单独的筹资机制,单独划拨、单独结算,成为独立的险种;其次,护理服务一定要跟上,防止有保险无服务,要把护理服务队伍迅速搭建起来;再次,制定出台相关标准,如失能鉴定、服务机构资质认定、服务价格、经办保险公司的业绩考核标准等。

05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这就要求在稳步有序、精准高效处置风险的同时,加快完善监管制度方面的短板,推动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风险预警、处置及监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周茂华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在防范这三大领域风险取得显著成效,整体风险趋于收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是永恒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方面表明政府对解决眼下的风险隐患具有充分的信心和充足的手段,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有信心借此时机建立更加适合高质量发展局势的长效机制。

“在妥善解决眼前问题时,重点在于明确处置风险事项时的基本思路,强调先把责任分清楚,再设法提升处置效能。”李楠指出。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体现出在各级政府负债的限额、用途、标准、批准流程等方面还会有进一步的改革措施。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这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未具体提及的部分。未来中小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值得关注,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推动下,预计2024年金融市场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中小金融机构将逐步增加资本金的补充,通过结构化交易、收购及委托、分期付款等创新处置模式,通过各类市场化手段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记者指出,必须有序处置每个风险点,特别是房企债务违约风险,包括通过企业自救、债务重组、收并购、破产清算等方式,避免风险无序蔓延导致爆发系统性的风险。

记者罗葛妹 陆怡雯 李若菡 余继超

编辑 陈偲

责任编辑 孙霄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