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证券斥资2.34亿回购股票,“牛市旗手”已跌到底?

发布于2022-05-13 08:24:00

(原标题:火速搞定!千亿头部券商斥资2.34亿回购股票,“牛市旗手”已跌到底?)

有“牛市旗手”之称的券商股,估值真的已经跌至底部?

兵贵神速,5月12日,广发证券发布回购股份进展,宣告3月底启动的股份回购计划已经结束。5月5日至5月11日,累计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1524.22万股,合计成交金额约为2.34亿元。

实际上,业绩连续三年稳增长的证券行业,在今年一季度遭遇“倒春寒”,大多数券商出现业绩大比例下滑,加之市场环境影响,表现低迷,上市券商不少出现“破净”。

业内人士认为,券商股破净、破发现象增多,一定程度反映券商股估值已经跌至底部,这也使得券商股获得增持或回购股份现象增多。

广发证券2个月内完成回购方案

今年3月底,广发证券公告,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发布了A股回购计划,拟用于回购的资金总额约为2.03亿元至4.06亿元。

具体来看,回购的股份用于实施A股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回购的价格为不超过26.65元/股,回购股份数量上限为1524.22 万股,即不超过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2%。

值得一提的是,广发证券披露此次实施回购计划的期限是:自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方案之日起 12 个月内。

这意味着,广发证券可以和其他券商一样,有一年的时间窗口来实施股份回购计划,然而,在今年以来券商股价下跌之下,广发证券用了不到2个月就“火速”实施完毕。

5月6日,广发证券发布回购进展公告称,于 5月5日首次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288.56万股,最高成交价为15.60元/股,最低成交价为 15.56 元/股,成交总金额为4500.44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再加上此次5月12日回购计划实施完毕的消息,即5月5日至5月11日,累计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1524.2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其中最高成交价为16元/股,最低成交价为15.03元/股,合计成交金额约为2.34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此前,广发证券在回购股份方案中表示,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的整体价值,确保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公司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前景、经营情况以及近期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表现等情况,拟以自有资金回购A股股份,作为A股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

业内人士认为,人才是证券公司最大的资产,在股价低点,回购股份可以提振投资者信心,又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取用于激励公司高管和员工的股份,进一步调动内部的积极性,健全公司激励机制。

截至5月12日,广发证券收于15.66元/股,今年以来股价下跌36.32%,总市值1065.69亿元。

数据显示,2021年广发证券实现营业收入342.5亿元,同比增长17.48%;净利润108.54亿元,同比增长8.13%,盈利能力位居行业前列。

今年一季度广发证券遭遇“倒春寒”,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7.74亿元,同比下降42.63%,净利润13.03亿元,同比下降48.74%。

一季度券商整体承压,股价跌至历史低点?

实际上,广发证券一季度业绩表现可谓是大多数上市券商的缩影。

据Wind数据统计,41家上市券商有37家出现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仅中信建投、国联证券、第一创业和太平洋4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

净利润方面,41家上市券商中,有中信证券、国联证券、第一创业和太平洋4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对应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24%、20.05%、421.77%、97.73%,还有8家上市券商一季度出现亏损。

就券商的具体业务来看,41家上市券商仅仅投行业务的净收入保持正增长。受俄乌冲突、国内疫情反复、新股破发等因素影响,上市券商自营业务收入出现大幅下滑,由盈转亏,拖累行业整体业绩。

同时,受市场行情低迷导致成交额下降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等,券商的佣金率延续下滑态势。

在市场环境和一季度券商业绩承压之下,今年以来券商股出现大比例下跌。估值方面,截至5月12日,41家上市券商中市净率“破净”的达到11家,占比27%。

面对股价大幅下跌,除了广发证券,券商概念股华创阳安(华创证券股东)也在5月6日公布了股份回购进展,今年4月29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 首次回购股份156.7万股,最高成交价为7.79 元/股,最低成交价为7.58元/股,支付的资金总额为1198.35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东北证券非银分析师统计,目前超五成券商股价跌破首发价格,并认为券商股破净和破发现象增多,说明目前估值已经跌至底部,虽然券商板块一季度业绩低于预期,但目前估值与盈利水平仍存在明显错配。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以及财富管理管理转型带来的成长价值,估值修复空间较大。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