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招聘信息引起了创投圈的注意,在经历过系列风波后,深圳老牌创投机构高特佳近日也加入了春季机构的招聘大军,“招人”计划涵盖投资经理、博士后、风控经理、IR经理,值得关注的是,招聘信息强调的重点是:用专注和实干助力创业者成就伟大事业,创造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新未来。
过去的2021年尽管市场环境动荡多变,根据高特佳投资总经理孙佳林在总结会上透露的信息,高特佳医疗健康产业五期基金如期成立,全年完成15个优质项目投资、3个项目成功IPO,并有9个项目已启动申报或受理,全年退出金额创历史新高。
老牌PE机构“整装”再出发
作为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老牌PE机构,2001年高特佳投资就已经成立,专注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以战略性股权投资为主导,投资覆盖并购、PE、VC、天使等全阶段。成立20多年来,先后投资过博雅生物、迈瑞医疗、康方生物、热景生物、圣湘生物等行业知名公司。
进入2022年,高特佳投资的步伐也有所加快,根据其官网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到,仅仅在1月份,就有好几个融资信息的披露,其中包括:高特佳联合领投江苏新元素医药C轮融资,持续加速代谢性疾病创新药研发;高特佳投资国际眼科制药企业新锐拨云制药,加速眼科新药研发全球化布局;而高特佳在2018年、2020年参与过两轮投资的企业联影医疗也于1月科创板IPO获受理。
“我们一直在持续招人,未来会在全国有更大的布局。”高特佳内部人士透露。根据记者了解,这是在高特佳在自身2.0的升级和进化后对外的一次新部署,或许从招人开始只是“再出发”的一个前奏。专注和实干成为高特佳新的企业文化,这和从实业出身的新掌门人履历密不可分。
记者在高特佳官网看到,目前高特佳的团队里,卞庄任董事长。资料显示,卞庄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苏州模式”的积极探索者和杰出代表,先后担任苏州轻工业局副局长、苏州爱普电器总经理、苏州爱普集团董事长等重要管理职位。
而核心管理团队里的高特佳CEO孙佳琳、CFO谭贵陵、执行合伙人王海蛟均是高特佳自身的元老级员工,其他合伙人也有新面孔,而通过招聘专业的投资人才,新鲜血液还在源源不断输送到这家深圳本土创投。
曾经有业内人士一度担心,积累多年的行业资源会因为此前公司内部的矛盾而消散,也有曾经和高特佳一起并肩成长的机构感慨,在深圳本土成长起来一个好的投资品牌会消失。但经历过风雨的高特佳“底蕴”仍在,资产管理规模超200亿元,医疗健康产业基金25支(含美元基金),先后投资150余家企业(其中医疗健康企业80余家),推动了31家企业成功上市。
通过对外发声可以看到,老机构新面孔,高特佳仍然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医疗投资团队之一,目标也更加明确:构建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生态平台,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健康投资机构。
高特佳2.0时代的投资新打法
尽管过去几年公司有系列风波影响,但是进入2.0新时代的高特佳似乎也在用行动证明新的打法正在逐步发挥作用。“新思考、新规划、新举措”贯穿在高特佳每一次对外公开发声中。
为了聚焦技术前沿,探索产业未来,坚持以研究驱动投资的决策逻辑,官网披露的行业研究专刊《高·见》分享行业最新热点和研究动态。
“以研究引领投资方向是高特佳在医疗健康领域已建立的成熟方法论。”高特佳投资总经理孙佳林表示,“医疗健康产业细分领域多,发展阶段和市场化路径也各不相同。如何在复杂多样的领域中,挖掘出具有价值的细分赛道和投资标的,是每家投资机构的共同命题。我们的投资研究部和博士后基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并且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完成了完整的全行业地图,逐渐聚焦少数重点领域,真正把握未来的投资机遇,指引我们投资的方向。”
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赵小洋认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研究必须以专业认知为支撑、临床需求为导向、产业发展为基准。与此同时,结合政策导向、商业模式、科技创新、支付变革等一系列因素综合判断。我们通过搭建高水平的复合背景团队,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孵化及投资优秀医疗健康企业,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更为中国医疗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更细分的领域,不同合伙人也有研究,比如临床质谱检测行业,王海蛟认为还处于早期阶段,看好3-5年内检测服务领域投资价值,从长期看,在用户基数和应用场景扩大后,是投资临床质谱检测产品的好时机。
对江苏新元素医药的投资,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滕宇航则这样看,痛风是高特佳一直关注的领域,其发病率高、市场需求大,但目前安全且有效的药物还比较有限,全球有相当多的痛风患者尚无法以合理的风险获益控制血尿酸,市场亟需新的药物来弥补这块的不足。
“考虑到痛风是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疾病,对于副作用的考量应该向糖尿病药物看齐,因此药物的安全性是我们在考察此领域项目重点关注的方面。”滕宇航说,“新元素核心团队在代谢类疾病领域深耕多年,公司的核心产品ABP-671在临床试验中展示出明显优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数据,让我们有充足的信心支持产品接下来的快速推进,使其更早地实现商业化,惠及痛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