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子弹”紧俏,VC/PE更需强化投后管理

发布于2022-09-22 10:53:00

出手谨慎、艰难募资、悬着一颗心把项目送去IPO,这是当下VC/PE圈毋庸置疑的真实写照。

先看一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总量及金额分别同比下滑31.9%和54.9%;退出方面,退出案例总数同比下滑五成,其中IPO退出的案例数同比下滑38.8%。募资方面,即便频频传出头部基金的巨额募资消息,但全行业整体募资量还是同比下降10.3%。

募资不畅、子弹有限、进退两难,投资人更加懂得两条腿走路:一边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的机会,另一边则是紧紧把握住手中的筹码,以各种方式强化胜率。因此,过去时常被各机构挂在嘴边用来招揽项目的投后服务,如今越发受到投资人的重视。

比如,在各大机构完成政府引导基金今年的返投任务、或者给当地招引项目时,投后管理和服务是重要的抓手——梳理已投项目的发展情况、了解项目的发展诉求、为项目争取当地资源,进而引导项目落子当地,倘若投资人对自己的项目“如数家珍”,精准对接服务,既能更好地争取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又能帮助基金完成返投任务。

再如,如今一二级市场环境变化倒逼许多VC机构针对不同项目作出不同的退出策略,哪些项目需要“隔轮退”,哪些项目需要被并购,哪些项目值得陪伴至IPO,这背后都需要投资人对项目发展状况和前景进行精准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更好为企业找到下一轮的资方,或者在二级市场上受到投资者认可。对基金本身而言,也有望创造更好的IRR或DPI。

事实上,在今年的多场公开活动中,多位机构大佬都不约而同地提及投后服务的重要性。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也曾指出,创投的投后服务需要进入3.0时代,也就是要对企业进行全面赋能,而创投机构也要思考,如何提升投后服务的专业能力和精准度。

但现实情况是,市场上活跃的VC/PE中,大约只有20%的机构设立了专门的投后管理团队,这部分机构中,投后专职人员占比大多低于10%。与投资、募资相比,投后管理和服务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大多数股权投资机构陷入退出难的原因之一。

毕竟一家企业发展好不好、能否走远,模式、技术、产品固然重要,但企业管理才是制胜关键。在深创投对被投企业开展的投后服务调研中,企业管理这一核心诉求排在了诸多需求中的首位。

纵观国内各大创投机构,基本都在加强投后服务方面开始下大功夫,比如加强投后的人才队伍建设,投后队伍的背景越来越资深和多元化,包括财务、法务、管理运营等,而小机构则继续强化投前投后一体化,投资经理的角色也变得更重要了。去年,高瓴在投后管理上建立了DVC模式——即“深度价值创造模式”,这套模式包括人才服务、数字化升级、管家服务、终身学习平台、创新生态资源等。

直到今天,中国的VC/PE机构数量仍然呈现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行业的一九分化也越发明显,15%的管理人管理着市场超85%的基金规模,“投后赋能”成了机构争夺好项目、投出好成绩的核心竞争力,强化投后赋能也是那些有远见、有格局的投资机构们的“必修课”。

校对:姚远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