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京这一动作,影响到底有多大?)
普京的最新命令,惊动全球,瞬间把俄乌局势推进到新的阶段。
当地时间2月21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签署关于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关于承认“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命令,以及俄罗斯分别与这两个“共和国”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俄罗斯媒体RTVI发布了周一晚间军事车队穿过顿涅茨克市街道的视频,但尚无法确认这一军事力量来自俄罗斯。
随后,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发布了总统泽连斯基的讲话,态度强硬。他表示,乌克兰不害怕任何人,也不会把任何东西让给任何人。
这样的举动,引发外界对于战争爆发的强烈担忧。
战争一触即发
此次普京承认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是乌东地区两个俄罗斯族人建立的“共和国”。
这两地原本是乌克兰的两个州,在2014年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后,它们先后“自行宣布成立共和国”。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存在,导致这一地区的局势急速紧张,乌克兰政府军和当地民间武装冲突双方分别于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达成停火协议,此后大规模武装冲突得到控制,但小规模交火时有发生。不过直到现在,这两地仍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近期俄乌局势反复不定,这一历史问题成为决定当前地区局势走向的关键棋子。
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和克里米亚,被乌克兰视为由于俄罗斯的军事干预而暂时被占领的三方领土。
2014年3月,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但此番普京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又与2014年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的影响有所不同。
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合称顿巴斯,位于乌克兰东部。乌东地区虽然属于乌克兰,但由于历史原因,说俄语的人口占了大多数。乌东是乌克兰工业发达地区,当地主要产业为煤矿和钢铁生产。人口也多,加起来约700万。
这两个“共和国”一直希望能够加入俄罗斯联邦。因此它们在自行宣布成立“共和国”后立即做了两件事:一、公开声称,它们宣布成立“共和国”就是为了回归“俄罗斯世界”;二、它们宣称成立“共和国”的方式和程序是按照苏联曾经使用过的,并且在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时也使用过的方式和程序。
俄罗斯以前也承认过类似这样宣告独立的分裂地区。历史上,俄罗斯曾承认格鲁吉亚两个自治区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独立。在2008年8月8日至2008年8月18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战争。在国际各方的调停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分别于8月15日和16日在停火协议上签字,俄军于8月18日开始撤离格鲁吉亚,短暂的战争结束。从那以后,俄罗斯在这些地区驻军,并为当地人提供俄罗斯公民身份。
目前乌克兰方面态度强硬。据俄新社报道,乌克兰总统办公室22日在即时通信软件Telegram上发布了一段泽连斯基的讲话视频。
泽连斯基表示,无论俄罗斯是否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乌克兰的边界将保持不变。乌克兰不害怕任何人,也不会把任何东西让给任何人。
泽连斯基在视频中说:“现在不是2014年2月,而是2022年2月。(乌克兰现在)是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军队。”
泽连斯基电视讲话视频截图
战争发生的可能性无法排除,对于战争发生概率的推测也不断出现。如果基辅派军队阻止独立,发起战争,普京挥师进入乌克兰,将是欧洲自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战争。
联合国呼吁外交解决
但战争并非改变敌对状态的解决方式,相反,还将对疫情以来尚未恢复元气的全世界造成打击。
俄罗斯承认两地独立一定程度上是事实终止了明斯克协议。明斯克协议的核心是实现东乌克兰停火、撤军、军备削减,并启动修宪改革给予两州特殊地位以确保俄罗斯族权益。但这项协议从未得到全面落实。
不过,明斯克协议仍是外交渠道保留的解决俄乌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此之前,包括莫斯科在内的各方都曾认为,该协议是达成解决方案的最佳机会。
在普京签署命令之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当天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呼吁各方按照安理会认可的明斯克协议,和平解决乌克兰东部冲突。
据俄罗斯卫星网的消息显示,德国外交部呼吁俄罗斯取消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决定,重归按照明斯克协议通过外交解决冲突的道路。
当地时间2月21日21时许,联合国安理会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会议,本月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为俄罗斯。
联合国安理会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会议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发言表示,中方高度关注乌克兰局势的最新发展。中方已在安理会前两次会议上全面阐述了立场。当前形势下,有关各方都要保持克制,避免任何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中方欢迎并鼓励一切致力于推动外交解决的努力,呼吁有关各方继续开展对话协商,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求解决彼此关切的合理方案。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发言
张军说,乌克兰局势发展到目前状况,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一贯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身立场,主张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