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1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过去两年,中国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世界主要制成品供应国的地位,中国出口持续繁荣,欧美国家依赖度仍旧很高。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国的优势在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与韧性。鉴于当下全球经济衰退的前景,今年下半年,出口方面也许会出现需求萎缩、库存拥挤、订单过剩的情况,因此需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为外贸企业稳住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优势难以忽略
在全球通胀居高不下、各国央行利率上调的背景下,2022年,中国的出口继续保持景气。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统计,疫情期间,中国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份额从2019年的13%增加到2021年底的15%。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出现萎缩,其中,德国从2019年的7.8%降至2021年的7.3%;日本从3.7%下降到3.4%;美国从8.6%下滑至7.9%。
联合国贸发会数据还显示,中国在全球电子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从2019年的38%增加到2021年的42%,纺织品出口份额从32%上升到34%。
从长期来看,中国在资本货物(包括厂房、机器、工具、设备等用于生产的物品),以及车辆、发动机等重型机械等更复杂、更具价值的制成品中的市场份额正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
此外,中国在细分市场、小众市场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华尔街日报》称,中国企业不断开拓新兴领域,并有望于未来几年在这些领域占据全球贸易的最大份额。例如今年1月至3月,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量达97104万个,出口金额为11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04.0%;而2021全年,这一数字为284.588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受电动汽车销量的提振,中国7月份的汽车出口量创下月度新纪录,约为29万辆。
美当局仍在积极寻求与中国在各领域(包括技术领域)的“脱钩”,由于美国对华征收高额关税,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份额有所下降。
“脱钩”对美国来说具有很大挑战性,因为中国工厂已将业务范围扩展到芯片、智能手机等高端产品以及电动汽车和绿色能源等新技术。
《华尔街日报》表示,一些美国公司试图在越南、泰国等其他国家布局生产端,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鉴于中国绝对的经济影响力及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作为买方和卖方的重要性,这些国家(包括部分较小的亚洲国家)很难听从其建议。美国现在仍在与不利的地缘因素和经济作斗争。
需未雨绸缪
数据显示,2022年前6个月,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同比扩大21%,达到2220亿美元。为帮助制造业工人度过疫情,美国政府还“慷慨解囊”,进一步推高了支出。
白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就发达国家而言,制造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美国早年实施制造业外迁,保留下来的都是高端制造业,在生活必需品制造领域上相对欠缺,依赖进口。疫情之后,生活必需品供需失衡也是导致美国通货膨胀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疫情面前,供应链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国家愈发重视并支持本国制造业发展,以求在国际产业的分工中,其地位不至于被颠覆。白明指出,即便没有疫情,美国也会推进制造业回流,但是,美国对本国制造业的帮扶大多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制造业的打压之上。“在没有强调合作的基础上,这是零和博弈,对于美国来说,也许越是和其他国家竞争,损失也就越大,达不到预期效果。”白明说。
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一方面,中国劳动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发展采取了不断转型升级的方式。“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目前正被一些东南亚国家替代,但中国的优势更在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有的国家一条产业链就跨越了很多地域,上下游很难协同,但我们具备产业链的韧性。”白明说。
白明进一步表示,虽然最新出口数据向好,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二季度长三角疫情所影响,导致暑季订单量激增。很多国家,例如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等在上半年订单量都比较大,但这种趋势不会长久持续下去,欧美现行通胀压力依旧很大,开始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全球经济衰退阴云弥漫,进入今年下半年,国际市场风向也许会转弯,对于出口国来说,或出现需求萎缩、库存拥挤、订单过剩的情况。对此应当未雨绸缪。
如何未雨绸缪也是个问题,白明表示,“从订单角度来讲,千万不能把出口转内销看成一种应急手段,国际市场的波动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还是要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为外贸企业稳住市场主体,让他们能够‘留得青山在’,今后也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