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工信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第八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答记者问。
相关负责人指出,工信部推进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绿色技术装备产品供给不断加强,累计推荐节能技术装备产品3561项、推广近2万种绿色产品,培育国家绿色数据中心153个,逐步构建起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同时,推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培育近800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骨干企业。
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产融合作工作,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工业绿色发展。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新方法,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有望降低1-3个百分点。
培育近800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信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行动,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坚决打好工业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生产方式正在加快形成,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新兴产业壮大发展,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5.1%和33.7%,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3.3和1.9个百分点。
二是着力提升工业能效水效水平。推进工业能效、水效提升,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系统推进工业节水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的基础上,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35%和近40%基础上,2021年进一步下降7.1%。
三是推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废钢铁、废塑料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培育近800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骨干企业,已建成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1万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
四是加大绿色技术装备产品供给。累计推荐节能技术装备产品3561项、节水工艺技术装备353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及装备350项,推广近2万种绿色产品,培育国家绿色数据中心153个,逐步构建起绿色产品供给体系。
五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信部编制《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打造了一批绿色制造典型,带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曾公开表示,这十年,我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了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大力推进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有6.3亿吨粗钢产能正在或已完成改造。
“我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扩张,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黄润秋表示,十年来,我们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的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的二氧化碳。
黄利斌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将着力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一个行动”,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和绿色制造支撑“两个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六个转型”,支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有望降低1-3个百分点
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信部在产融合作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对于这样的提问,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翁啟文回应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产融合作工作,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工业绿色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牵引,系统谋划支持方向和路径。联合“一行两会”出台《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8个重点支持方向和9个方面的政策举措,包括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等。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新方法。支持全国51个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鼓励率先开展碳核算、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促进绿色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稳链强链,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和“补贷保”联动两项试点。目前,“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首批征集的大部分硬科技项目与绿色或赋能绿色相关,青岛等地出台了“补贷保”联动相应配套政策,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有望降低1—3个百分点。
三是注重标准建设,开展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工业领域,尤其是传统碳密集型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缺口较大,需要更加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的转型金融支持。同时,牵头组织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对传统行业绿色改造投入,目前初步形成9类39项标准,条件成熟后将公开发布。
四是依托平台支撑,提升产融合作质效。工信部去年上线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开设“工业绿色发展”专区。截至8月底,金融机构上线绿色金融产品81个,累计助企融资突破3000亿元,其中绿色相关企业融资超过1400亿元。
五是强化生态汇聚,协调多方资源协同推进。加强与金融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强化产融合作支持工业绿色发展效果。并联合多家金融机构设立制造业专项贷款,制定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将工业绿色发展作为重点支持领域。
在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曾表示,绿色金融包括了各个层次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有权益的定价、也有风险的定价,这些定价在连续的活跃的交易的过程中间,就会使得价格越来越公允、越来越有效。而这个公允的、有效的、连续的价格就会形成价格曲线,这个价格曲线就会成为市场化减碳机制的很重要的基础。
他指出,在金融政策方面,我国把绿色能源、节能改造、绿色交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实现差异化的融资和支持。在信贷投放上,通过优化授信模型、规模、资本的计量、考核指标等,推动投融资结构向绿色加快转型。
探索动力电池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当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对此,黄利斌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上升。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出,近年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探索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截至8月底,190余家汽车生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企业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6个地市级行政区设立了10235个回收服务网点。同时,培育了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探索形成“梯次电池以租代售”“废料换原材料”等一批新型商业模式,回收利用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黄利斌表示。
黄利斌强调,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强化电池流向管理;加大退役电池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并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强化标准引领支撑;遴选推广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成熟经验和典型项目,引导各方高质量推进回收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中博联智库特聘专家张翔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回收电池并对相关原材料提炼再利用,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同时,“电池回收有利于环境保护,降低废旧电池对土地的污染。新能源汽车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国家将给予很大支持。而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又是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张翔告诉记者。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包括所有的电池应用端、回收渠道、网络、梯次利用、预处理、材料再利用等多个环节。上游,我国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迅速提升,动力电池退役量也快速增长。中游电池回收模式主要有:产业联盟回收模式、第三方回收模式和生产者自主回收模式。下游电池再利用主要包括梯级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EVTank预计2026年中国理论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31.2万吨,理论市场规模将达到943.2亿元。
校对: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