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2岁高龄,拥有7300亿身家,他是如何做到的?好股票也在寻找TA的好主人,缺乏情感约束投资必定走向失败)
投资小红书—第75期
近期,伯克希尔哈撒韦创出历史新高,每股接近50万美元,总市值高达7200亿美元,巴菲特在92岁高寿时拥有超过1150亿美元的身家(折合人民币7300亿元),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在98岁高龄时拥有超过22亿美元身价。
“他们不仅富有,而且长寿。”重阳投资合伙人舒泰峰在其所著的《财富是认知的变现》一书中写道,“价值投资是一种以善意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国传统讲‘仁者寿’不无道理,价值投资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过程,它与你输我赢的投机炒作或‘割韭菜’行为有本质的不同。”
如果不具备健康的财富观,舒泰峰引用哲学家叔本华的诅咒:“财富就像海水一样,你喝得越多,就会变得越渴。”他认为,华尔街历史上最传奇的股票大作手杰西·利弗摩尔的自杀就是精神世界崩塌的结果,交易程序与生活程序紧密相连,缺乏情感的约束和生活的纪律,最终会由巨大的成功走向巨大的失败。
财富是对善的激励
舒泰峰认为,巴菲特和芒格不仅是财富的赢家,同时也是道德的楷模。
普通投资者可能会问,做投资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为什么需要这么高的道德标准?对此,舒泰峰引用价值派投资大师的观点认为,其实道德上的高标准与价值投资的内核是相关联的,价值投资是一种正道,正道是一种可持续的东西,可持续的东西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你得到的东西往往在所有其他人看来,都是你应得的东西,这就可持续了。
芒格和巴菲特都是抱着找配偶的心态在找股票。巴菲特说过,“你要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要与这个股票结婚,而不是一夜情,随便找个人派对,厌烦了就换新的。”
舒泰峰说:“你在寻找一只好股票,可能好股票也在寻找它的好主人,这个主人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投资之所以是一条能够持续的正道,正是因为它能够实现参与方之间的多赢。根据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的经典定义,价值投资并不是持有一张股票凭证,而是购买一家企业的部分所有权。
“以这种方式理解股票就会与炒股心态全然不同,炒股的话听听概念,听听消息就可以炒,但是只有当你把自己当做股票背后的这个生意的一部分持有人时,你才会去认真研究这个企业是否真的有价值。这是一个价值发现过程。”舒泰峰说。
舒泰峰表示,价值投资通过投资行为一方面帮助了好企业,进而帮助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帮助了自己从中获益,这样一个过程才是多方共赢的过程,它与你输我赢的投机炒作或“割韭菜”行为有本质的不认同。
“投机炒作是一种零和交易,即我的所得就是你的所失,这样的事情自然难以持续。”舒泰峰说。
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舒泰峰说,在阅读芒格和巴菲特时,经常想起孔子的一个“仁”,南怀瑾先生对“仁”做过一个生动的解释,左边单人旁,右边是个二,合起来就是“两个人”,它点明了“仁”是关于人际关系处理的学问。
舒泰峰认为,人际关系处理得当非常难,首先它要求自己的行为要得当,这就是“克己复礼”,其次要有同情关爱之心,这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条在西方评价很高,被评为道德黄金律。
舒泰峰进一步认为,价值投资的精神内核就是将一个“仁”的精神由己及人,又由人及物的过程,这个物就是你所投资的标的。所以价值投资不仅仅是一门关于赚钱的技艺,还是一门关于心性的学问。如果总结成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价值投资是一种以善意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说财富是对善的激励。”
“善”还有一种解释:热爱是“善”。舒泰峰的忠告是,别带着赚钱的目的来做投资,没有热爱是不可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情的,投资也一样,这也正是巴菲特的成功之道,一件事情凭毅力或许可以坚持1年或10年,但是如果干60年还没想到退休,那一定不是因为毅力,而是因为热爱。
交易的程序与生活程序紧密相连
利弗莫尔是华尔街历史上最传奇的股票作手,但1940年却在一家酒店的更衣室里开枪自杀。他在临终遗言中写道:“我是一个失败者。”
利弗莫尔14岁时辍学,到波士顿的潘恩·韦伯证券经纪公司当了一名擦写股价的黑板小弟,在这里他展现出了对数字的惊人天赋,15岁时靠对赌股票短期走势赚了1000美元,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天文数字。1907年因做空美股,他大赚300万美元。1929年,美股大崩盘时,他倾所有资金放空股票,大赚1亿美元,要知道当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仅为37亿美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却以自杀的形式悲惨谢幕,原因何在?
利弗莫尔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早年总结过自己投资失败的原因:第一,没有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缺乏等待(关键点)的意志力;第二,没有遵循良好的投机程序,导致判断失误。
舒泰峰认为,可惜利弗莫尔只反思了交易纪律,而没有反思生活。利弗莫尔的个人生活十分奢靡,在感情上也很放纵,在世界各地的别墅养有情人,而恰是感情生活,成了压垮利弗莫尔的最后一根稻草。
利弗莫尔曾经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辩解:“我亏钱是因为我错了,而不是因为我放荡不羁或是过度享乐。”
舒泰峰认为,其实交易程序与生活程序紧密相连,缺乏情感的约束和生活的纪律,哪怕再了悟交易的本质,也无法避免他自己说的“丧失了平衡感”,从而由巨大的成功走向巨大的失败。
巴菲特曾说过,一个在小事上无法节制的人,往往在大事上也无法自我控制。利弗莫尔的投资人生最终败于投资之外,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个道理。“财富观背后是人生观,德不配财,反遭其害。”正如舒泰峰所说。
责编:战术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