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拆分特海国际冲刺港交所,实控人张勇将收获第三个IPO

发布于2022-07-14 19:10:00

近日,海底捞分拆公司特海国际正式递表港交所,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文件显示,该公司于2012年开设其在新加坡的首家餐厅。截至2022年3月31日,该公司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的11个国家拥有97家餐厅。

三年扩张73家餐厅

据港交所7月13日披露,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同日,海底捞发布公告,该公司建议通过介绍上市方式,将特海股份分拆并于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如计划成功实施,这将是继颐海国际、海底捞后,实控人张勇收获的第三个IPO。

资料显示,特海国际是国际市场领先的中式餐饮品牌,致力在全球传播中式饮食文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1年的收入计,特海国际是国际市场第三大中式餐饮品牌,亦为国际市场上源自中国的最大中式餐饮品牌。按截至2021年12月31日自营餐厅覆盖的国家数目计,亦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中式餐饮品牌。

公司餐厅从截至2019年1月1日分布于5个国家的24家餐厅,扩张至截至2022年3月31日分布于11个国家的97家餐厅,但是2022年第一季度,特海国际仅开设了3家新餐厅,对此,特海国际称“由于疫情的长期影响,我们于2021年调整了扩张计划,优先优化现有餐厅的表现,并减慢新餐厅开业的数量及广度。”并预计新餐厅占餐厅总数的比例下降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正面影响。

2019年,公司餐厅共录得约8.1百万人次的客流量。纵使公司客流量严重受新冠肺炎影响,但顾客人次却从2020年疫情高峰时期的约7.1百万增加到2021年的约9.8百万,而公司每家餐厅同店客流量由2020年的133,200人次增加至2021年的143,200人次。2022年第一季度,随着部分国家的疫情逐渐缓解,公司总共录得约3.8百万的顾客人次,较2021年同期的约2.4百万人次增长60.3%。

2019年,特海国际录得了每天4.1次的强劲总体翻台率。在疫情期间,公司实施了诸如提供折扣,激活现有顾客及提供非高峰时段用餐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翻台率。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的整体翻台率为每天2.7次,与2020年及2021年分别每天2.4次及每天2.1次的整体翻台率相比实现了提高。

3年复合增长率15.8%

特海国际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海底捞餐厅的运营。其次,公司亦自外卖以及销售火锅调味品及食材赚取收入。

招股书显示,特海国际收入由2019年的2.331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3.12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8%。自2022年起录得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有力复苏,公司收入由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0.683亿美元增加至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1.091亿美元。

特海国际2021年全年收入为3.12亿美元,按年上升41.1%,今年首季亦录得1.09亿美元,按年升59.8%。2022年,公司第一季度营收为1.09亿美元,上年同期的营收为6827万美元;不过特海国际已连续三年录得亏损,去年全年亏损1.51亿美元,按年扩大1.8倍,连同2020及2019年度,三年合共录得约2.38亿美元亏损;今年首季仍亏损2849.9万美元,较去年同期扩大13.2%。

截止2022年3月31日,特海国际负债净额为2.24亿美元。特海国际表示,我们录得净流动负债及净负债,主要由于应付关联方的款项所致。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经结清了大部分该笔应付关联方的款项,预计公司的营运资金状况及净负债状况将改善。

特海国际的执行董事分别为周兆呈、王金平、刘丽女士;独立非执行董事分别为陈康威、张思乐、连宗正。

海底捞去年关闭276家餐厅

海外业务开始恢复

此次拆分海外子公司上市,或许是海底捞希望能够带来收入亮点。

根据海底捞发布的2021年全年业绩预告来看,海底捞实现收入411.1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43.7%;亏损41.6亿元。

其中,由于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超过36.5亿元。

2021年全年,海底捞新开业421家海底捞餐厅,关闭276家海底捞餐厅,其中16家海底捞餐厅是因租约到期等原因而关闭。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全球共有门店1443家。其中,1329家位于中国大陆地区,114家位于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其他11个国家。

经历了疫情,海底捞海外业务的经营情况已开始恢复,但整体占比有限。其中,境内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海外业务收入分别为77.28亿元、149.04亿元、142.30亿元、27.22亿元,同比增长30.3%、32.2%、74.8%、22.3%,占总收入比重为19.52%、37.65%、35.95%、6.88%。

截止今日,海底捞股价为16.7港元,市值已跌破千亿港元。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