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突破万亿,厉害的东莞回来了,民营企业扛大旗!

发布于2022-01-26 21:09:00

东莞,因GDP破万亿元再度引人瞩目。

1月20日召开的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东莞成为广东第四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城市。前三个是深圳、广州和佛山。

那个熟悉的世界工厂,那个厉害的东莞似乎回来了。多年来,东莞反复接受表扬、质疑,在外贸订单增加后,似乎又再迎一春。

梳理东莞底色和变量,会发现各种质疑背后,这个城市正在变得更加富足,城市资源正在集中,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GDP和税收贡献上都超过半边天。

变强

东莞GDP过万亿元并不令人意外,东莞一直是经济大市,中国另外一个经济强省江苏也有4个GDP过万亿元的城市。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东莞在地级市中非常了不起,超过很多省会城市。

从外表来看,东莞跟一些省会城市差距巨大,整个城市好像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道路狭窄、建筑破旧、门面房沿路林立,和内地一些小县城相比没多少区别,跟其享有的盛名有差距。

从南边的凤岗、虎门、长安到北边的石牌、石龙,从东边的清溪到西边的沙田麻涌石排镇,东莞辖区内有4个街道、28个镇,每个街镇都很有名气,小学初中文化者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在星罗棋布的工厂中谋得一个岗位,不出镇就能满足日常需求。

虎门

以临近深圳的东莞凤岗镇为例,凤岗镇还分为镇中心区、官井头和雁田区。工厂和居民区商业区交杂。一般每个镇中心有一个购物中心,有小公园,或者一座天桥,成为当地地标建筑。

藏在某个镇里的企业,可能生产全球知名的奢侈品,比内地县城最大企业雇工还多,产值超过广告上经常出现的品牌,大大小小工厂提供层出不穷的岗位,召唤四面八方的求职者。

东莞企业实力强劲,东莞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7387家,比2020年增加超千家,在广东省排名第三,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二。A股上市公司数量多达45家,去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7家。

截至去年第三季度,东莞跻身全国地级市财政收入前3,排名爬升7名。去年11月末,东莞市银行业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0004亿元,成为全国第4个存款规模突破2万亿元的地级市。而在这2万亿元存款中,住户存款余额达到7514亿元,人均存款7.1万元,相较上年6.6万持续增加。

底色

东莞经济的底色是出口加工,2020年经济外贸依存度达到138%,为全国最高(第二名苏州不到111%)。2021年,东莞进出口总额15247亿元,同比增长14.6%。

东莞市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去年意外受益于疫情之持续,外向型经济要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前些年由于外贸争端等原因,有些产业转移到海外,但由于其他国家疫情控制能力弱,这些转移出去的产能无法充分释放,订单又转移到国内。

去年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295.26亿元,增长9.1%,其中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4.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7.1%。四个特色产业增加值462.90亿元,增长16.6%;其中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增长21.9%,家具制造业增长18.9%。

东莞经济本来就是靠出口兴起。

1978年,太平手袋厂落户虎门,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从此拉开了港商赴莞投资的大幕。港商来东莞,大多进行一些试探性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毛织、制衣、玩具、制鞋等劳动密集型领域,项目以小型企业为主,以租用厂房为主,分布比较零散。

随着国内政策的陆续开放,投资回报良好,到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港商在东莞投资领域逐步向电子通讯产品、五金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领域转变。有些企业还将研发、营销部门搬至东莞。

不仅港资,台资企业也向东莞转移投资。1988年东莞迎来首家台资企业,万泰光电(东莞)有限公司在东莞虎门正式投产,成长为东莞线缆行业的符号式企业。

除了港澳台商,外资企业也在向东莞转移。1995年诺基亚落子东莞,这也吸引了包括三星视界等一批手机领域相关企业落户。此后10年间,东莞承接港台及日韩电子产业梯度转移。东莞以“三来一补”为吸引外资的主要手段,成为“世界工厂”。1995年,东莞的外贸达到历史最高值,外向依存度达到433.8%。

迭代

东莞近年来总是因为工厂关闭吸引眼球,这方面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也经常发生,比如近期佳能公司关闭珠海工厂。

东莞作为世界工厂,面临来自长三角和内地的长期竞争,早在2002年《深圳,你被谁抛弃?》网文出世时,不仅东莞,连深圳都感受到长三角抢企业的凶猛。

2008年左右,东莞有一波玩具倒闭潮,比如1986年投资在樟木头的先威玩具厂,一度有工人6000余人,厂房加宿舍面积达12万平方米,1990年还以“香港玩具”的名义在香港上市,却于2005年停产。樟木头镇最大的一家玩具出口企业台俊玩具厂2008年10月15日倒闭,老板跑路。2007年底,东莞市虎门一个镇就走了200家企业。

2015年左右,东莞也关闭了不少企业:东莞钜邦机械有限公司撤资回台湾、宝成搬迁东南亚、晏邦回撤台湾、诺基亚东莞工厂关停、三星代工厂东莞普光停产。

2018年停产的东莞台升家具有限公司,1992年在东莞大岭山镇松山湖片区投产,2003年由于松山湖被市政府规划为高新区,原来的厂址上面坐落的是华为等企业,新厂址迁移到大岭山镇的建设路,2014年工厂对面新落成两个小区,因为环境问题经常面对投诉。

东莞松山湖的华为欧洲小镇

由于做OEM利润微薄,东莞很多工厂搬迁,有些搬迁到东南亚,做内销的则搬到长三角等地,更靠近消费市场。

倒闭和开业都很多,唱衰和唱多都能轻松找到案例。

整体上,东莞是全国台商投资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达202.7亿美元,约占广东省实际利用台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东莞对台跨境人民币去年1-9月结算量为277.5亿元,占对台全币种收支总额的34.3%,占广东对台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的55.83%。

截至2020年底,东莞台资企业数量为3664家,相比于2016年底增加了126家。企业总量还在增加,东莞还有很强吸引力。

民企

长信科技(300088)下属的德普特公司位于东莞松山湖片区,德普特现在使用的土地是从制造鞋子的台湾老板手中收购,这是东莞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松山湖全景

德普特的产生,本身就是产业转移,从深圳向东莞转移的结果。2014年,长信科技子公司赣州德普特出资5700万元成立了深圳市德普特,由后者收购了原本是给日本JDI代工生产iPhone5的显示屏的南太电子。德普特在收购南太电子后顺利进入全球高端面板资源的生态圈,客户包括JDI、夏普、天马等,产品渗透到采用JDIIn-Cell面板的华为、小米、vivo等终端品牌。南太电子为港资企业,早在1988年就已经在美国上市。

这是一个产业转移、民营企业扩张的案例。

外资在东莞的投资,就像一个火星,带动了产业和技术转移,培育了人才,点燃了内地企业家的雄心,促成了当地企业萌生壮大。

外资将东莞纳入全球加工贸易产业链中,而东莞本地民企壮大后,通过主动研发,技术升级,动被动参与者,转化为主动竞争者。

东莞民营企业所从事的产业和外资息息相关,比如东莞目前强大的电子产业和手机产业,就是外资投资带动,上述德普特就是手机产业链的一分子。华为、OPPO等国产手机,带动了元器件及模组、电池及周边配件等产业。

2019年东莞市民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突破116万户,贡献了全市五成的生产总值、六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七成的税收、八成的技术创新成果。东莞市工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东莞市工业企业达17.9万户,其中约92%为民营工业企业。2020年全市民间投资占总体投资比重61.3%。

和外资相比,民营经济和内销对贡献税收更大。

2020年东莞市国内税收高达1775亿元,远比进入万亿GDP俱乐部的济南、西安、福州与合肥等省会城市高。其中主要原因是东莞制造业发达,制造业增值税率为13%,东莞每年有近700亿工业增值税。

截至去年年末,东莞有45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外资企业为4家,公众企业为3家,地方国企则为3家,民营企业占比达到78%。制造企业占比则达到84%。

陈耀表示,东莞外源资本早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根植性差,很容易跟着优惠政策变化而搬迁,本地资本发展起来后,有利于持续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民企成长起来后,从员工到企业家和管理人才,愿意在本地消费,愿意在本地定居,给政府交纳更多税收,这也是东莞更为富有的重要原因。

从机器换人到数字经济

当地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之前是人力成本增加,需要压降低人力成本。2011年东莞市出台《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实施了包括家具行业在内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4年以来,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的财政资金,实施“机器换人”专项计划。

东莞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工人数量要求较高,劳动成本占比也高,有一段时间不好招工,机器人替代需求迫切。

今年东莞市市长吕成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透露,接下来东莞将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3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

2022年东莞市市政府“一号文”聚焦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全市三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全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期末,东莞将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覆盖,引领带动超过15万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东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3万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必良近日接受媒体采访,呼吁中小企业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大力开展数字化转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近期,东莞先后认定了华为、思爱普(SAP)两个赋能中心。东莞市希望通过认定一批赋能中心,强化与制造业企业供需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转型痛点问题。

截至目前,松山湖功能区已完成101家企业上云审核,扶持金额达6462万元,拉动功能区企业新增信息化投入超2亿元,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1.5倍,产品单位成本平均下降10%,覆盖了企业急需的各类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服务需求。

上述德普特公司2019年使用了华为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2020年探访时,据德普特董事长李荔芳介绍,该公司2019年成立了改革推进部,并规划了3~5年智慧工厂数字化蓝图,将智能制造正式纳入公司的发展战略,整体目标围绕增效降本、品质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东莞市政府政策侧重点的背后,其实是当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变,数字化推动的科学管理成为更核心的因素。政府想让企业升级,企业也想实现智能化管理,提质增效。

金融领域也在为东莞制造提供动力。东莞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钟正良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东莞境内外上市公司增至66家,五年新增33家(含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实现倍增,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在广东省地级市中的排名上升至第一位。东莞要力争到2025年末,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超过120家,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至45%。

陈耀认为,这些年业内对东莞的印象是产业层次不高,有些领域被诟病,现在向创新型城市发展,变化很大;高新科技产业数量在珠三角排在前列,高技术企业在快速成长;制造业可以和深圳研发结合起来,做好科技转化。

东莞往往会拿来和近邻深圳做对比:深圳面积不大,东莞比深圳也没大多少,东莞面积有2465平方公里,比深圳大了25%;和深圳一样面临缺地少地困境,东莞常住人口过千万,相比深圳少了700多万人 。

深圳去年GDP已经突破3万亿元,是东莞的3倍。和深圳相比,东莞赚钱更辛苦更累,深圳有著名的金融和互联网企业,还有不少科技行业龙头,东莞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另外,东莞没有太多知名品牌。陈耀认为,未来东莞的突破,一方面在科研创新,一方面是知名品牌打造上。

东莞缺少知名品牌,主要时因为很多东莞是外向型经济,不像内销企业那样注重打造品牌。随着内销启动,这是东莞要补的另一个短板。

观察:扁平化东莞的标本意义

每隔一段时间,东莞就会被媒体和学者扫视一遍,人们拿着显微镜研究东莞,这是中国自由市场经济的典范,有很强的标本意义。

这跟东莞独特的建制有关,在县改市之时,市下直接设镇,导致东莞没有经济中心,经济资源几乎平均分配在各个镇中。

每个镇下面的每个村都在成立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有积极性有主动性,村和村都存在竞争,厂房租金便宜,企业很容易找到存身之处,很多商业中心、产业集群都自发成立,这里用工机制灵活,企业经营灵活,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存活下来的企业战斗力强。

东莞其实和深圳一脉相承,两者至今还有诸多相似之处,深圳早期也是在做三来一补,当年华强北、八卦岭等地也是靠三来一补业务发展起来,八卦岭因为有国内先进的印刷技术,还曾经是全国印刷中心,进而成为出版中心,但是很快就因为租金提高,产业向关外和其他城市转移。深圳关内很快发展商贸、金融、研发、服务等行业。

而东莞和惠州作为深圳腹地,有相对充足的土地和厂房,以及供外来务工人员住宿的城中村,许多产业在这里扎下根来。

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城市承接海外产业转移,很快发展起来,但是后来不少沿海城市不再成为明星,东莞得以持续发展,有位于深圳、广州之间的区位优势,也根其独特的扁平化结构有关,这种结构是小政府大企业,有利于企业发展。

后来很多内地省会城市发展起来,主要是靠资源和权利集中,城市中心区异常豪华。和同等经济规模的城市相比,东莞没有大城市病,没有堵车,整个城市经济均衡发展,房价也比较平均,居民可以实现就近就业和消费。典型的大城市是一张大蜘蛛网,东莞由无数个小蜘蛛网构成。这几乎是资源分散,不被权利干涉的典型。

东莞这种扁平化结构也影响了城市面貌。

因为以镇域为中心,资源分散,政府没有办法集中力量做规划,东莞缺少高端办公区、休闲区,消费、教育、医疗这些靠人口集中才能完成升级的基础服务,无法有效升级起来,导致整个城市无法给中高端人才提供理想的服务。

另外,因为资源分散,东莞没有能力像其他城市那样进行大规模招商,在汽车、能源、半导体等需要大量用地、大规模投资产业方面有所不足。

近些年,东莞已在进行城市改造,在松山湖打造良好的休闲办公产业环境,还在打造滨海经济带,另外也在打造主城区商务中心,位于东莞南城的诺基亚厂改造为“南城碧桂园科技产业中心”,诺基亚公交车站改名为市房管局站,位于附近的南城总部基地拔地而起。2020年9月东莞举行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统筹规划70平方公里。这种规模需要集中全市资源。

东莞也在集中资源打造升级版的宜居宜办公环境,城市管理者的眼界在提高,这也是经济升级的要求,未来东莞经济结构的底子还是很多小蜘蛛网,增加一些大蜘蛛网环扣相连。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