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险企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快速落地。
10月1日,在9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文支持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仅4天后,中再集团旗下中再产险就在香港成功发行巨灾债券,为内地因台风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障。这开创了在香港设立特殊目的保险公司(SPI)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先河。
巨灾债券是一种巨灾风险证券化安排,是将巨灾保险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此次通过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实现了向香港市场国际投资者转移国内台风风险的作用。
巨灾债券这一工具,使保险赔付巨灾造成的潜在损失的能力,不再局限于保险业范畴,而是充分利用起资本市场的力量。有助于提高保险市场对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也助力我国形成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巨灾债券也为资本市场投资者提供更多分散投资风险的选择。
一言以蔽之,巨灾债券的一小步,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的一大步。
国内巨灾债首次在港发行
券商中国记者从中再了解到,10月1日,由中再产险发起的巨灾债券在香港成功发行。这是香港地区发行的首支巨灾债券,开创了在港设立特殊目的保险公司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先河。
该巨灾债券主要保障标的为“国内台风风险”,募集资金金额为3000万美元。
在台风风险中,中再产险作为财产再保险公司,承保的是前端直接保险公司承保的台风风险。此次巨灾债券发行后,相当于国内台风风险在再保险端加厚了资金保障,中再产险对直接保险公司赔付能力增加,也将有能力承保更多的保险公司台风风险。
中再产险总经理张仁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台风、强降雨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做好巨灾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大湾区建设至关重要。此次巨灾债券首次在港成功发行,是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具体举措。
相关政策已酝酿一年多
由于内地险企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涉及香港和内地两方监管,相关政策其实已经酝酿了一年多时间。
内地险企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的提出,首先是2019年11月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后,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16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措施,其中包括,中央政府支持内地保险公司在港澳市场发行巨灾债券。
随后,香港方面2020年3月20日《2020年保险业(修订)条例草案》及《2020年保险业(修订)(第2号)条例草案》刊宪。修订后的草案,为透过成立特定目的保险公司发行保险相连证券,提供特定和简化的规管框架。彼时香港保监局主席郑慕智博士说,建议的法例修订是为香港成为发行保险相连证券,特别是巨灾债券的理想地点而铺路。
为实现首度发行,香港保监局于2021年3月推出特定并经简化的保险相连证券规管制度,同时《2021-22年度财政预算案》中亦颁布了“保险相连证券资助先导计划”,为每笔符合资格交易提供最多1200万港元的前期成本补助。
内地方面,中国银保监会于2021年9月27日宣布,为支持有意愿的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近日发布《关于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
“之前监管对保险公司在港发行巨灾债券没有相关规定,前几天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后,为保险公司发行巨灾债券提供了制度依据。”一位保险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说,简单理解,银保监会发文后,保险公司就可以去香港发行巨灾债券了。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对此表示欢迎。香港保监局10月1日发布消息称,欢迎今天中再集团及中再产险首度发行保险相连证券。香港保监局行政总监张云正表示:“具领导地位的国有再保险公司作出这个决定,不但充分体现香港作为新兴保险相连证券枢纽的潜质和吸引力,也引证我们作为环球风险管理中心的重要角色。”
巨灾损失可拓宽风险分散渠道
推进巨灾债券发行,源自巨灾极端天气趋于频繁及强烈,加上国内城镇化推进,巨灾造成的损失正在增加。“在极端天气频现、我国城镇化程度持续深入、资产密度和资产价值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巨灾风险造成的损失将越来越大。”中再集团总裁和春雷9月29日在“2021北京国际再保险高峰论坛”上表示。
众所周知,巨灾,也就是超大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洪水等,通常发生概率较小,但是一旦发生,就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这使得保险公司对于巨灾风险的有效承保面临一定困难。
2013年出版的《巨灾风险分摊机制研究》一书描述了美国巨灾案例:1992年安德鲁飓风 (Hurricane Andrew) 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灾难,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其中保险赔付约155亿美元,12家保险公司因入不敷出而倒闭,30多家保险公司的盈余公积金损失超过20%。安德鲁飓风促使包括保险业界在内的金融市场开始考虑从资金量庞大的证券市场引入资金以应对未来巨灾风险。
由此开始,资本市场被引入巨灾领域,巨灾债券开始出现并流行。巨灾债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债券,当实际的巨灾损失额超过约定额度时,发行人(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可以免除或延期支付部分债券本利,甚至免除全部本利。发行债券的保险人或再保险人可以将本应支付债券持有人的基金用于赔款,因此保险人和再保险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偿付能力。
与一般保险公司债券募资可用于补充资本金、业务发展等多种用途不同,巨灾债券是一种专项债券,发行时即约定了债券资金保障的巨灾风险事件。巨灾债券可以与发行债券的保险公司其他风险实现隔离,发行交易结构中的特殊目的保险公司(SPI)即可起到保障募资“专款专用”的作用。
2015年,中再产险曾作为发起人,利用特殊目的机构(SPV)Panda Re在百慕大发行了中国首笔巨灾债券,成功向境外资本市场转移了中国地震风险,实现了保险连接资本市场的重大突破。
此次中再产险巨灾债券在香港发行,也有着重大意义:
首先,巨灾风险分散渠道得以拓宽。过去,国内巨灾风险只能通过再保险或者到国外发行巨灾债券的方式来分散。此次巨灾债券的发布,意味着行业可以在香港通过巨灾债券的方式分散巨灾风险,丰富了保险行业管理巨灾风险的市场化手段。
其次,助推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巨灾债券由保险公司为应对巨灾风险而发行,属于广义的巨灾保险范畴。巨灾保险在应对重大灾害、保障国计民生、平滑财政收支、助力构建韧性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以来,我国巨灾保险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为减灾救灾、民生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强调了巨灾保险的重要作用。发行巨灾债券,对推动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与再保险分散风险有何不同?
以往国内巨灾风险的保障,有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的共同体形式,也有再保险、转分保的手段。巨灾债券与此有何不同?
据介绍,与传统巨灾险再保险产品相比,巨灾债券由于突破了保险的圈层,进入了资本市场内,对专业技术和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成功发行,需要法律法规、风险分析、模型测算、结构化设计、操作流程、交易模式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提供支撑。
巨灾模型的应用是巨灾风险证券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在中再产险此次发行国内台风巨灾债券之前,“中国台风巨灾模型2.0”9月29日刚刚发布,这是由中再集团联合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共同打造的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供商业应用的台风巨灾风险量化平台。
同时,与巨灾风险再保险手段面临一定信用风险不同,巨灾债券不存在这方面风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对巨灾保险进行再保险安排也不能高枕无忧,还是要面临一定的再保险公司信用风险和偿付风险。而发行巨灾债券由资本市场投资者认购,则不存在这方面问题,有更高的偿付保障。
再就是,巨灾债券比再保险手段有更高的赔付效率。巨灾债券通常通过指数计算出赔付补偿,过程简单迅捷,成本低。而再保险公司的赔付通常要经过多个程序的理赔审核,对于大笔赔款,甚至会耗时多年。
另外,巨灾债券与再保险的赔付层次也稍有差别。一般来说,巨灾债券的发行通常被用来增加资金以对比较极端、少见的重大巨灾损失进行赔付,用于应对百年一遇的大灾。因为常规保险和再保险不具备足够偿付能力以赔付其全部损失,甚或只能赔付其很小的一部分损失,这时就需要利用通过发行巨灾债券获得的资金来进行赔付。
对资本市场投资者有何吸引力?
一个制度安排要能走得通,需要多方共赢。巨灾债券对于保险业提高承保能力有好处,对于全社会应对巨灾风险有好处,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者有何好处?事实上,业内称,从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来衡量,巨灾债券有一定吸引力,特别是大型机构投资者。
从保险公司发行巨灾债券的出发点看,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在承保巨灾风险业务后,通过特殊目的保险公司(SPI)发行巨灾债券,当对应的巨灾风险发生并达到约定的赔付条件时,巨灾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保险公司赔付巨灾损失。这意味着,巨灾债券投资者可能会有收益甚至本金的损失。看起来,投资者似乎面临一定的风险。
不过,从安全性来说,任何投资品都有潜在的风险。一般的债券对应的是信用风险,而巨灾债券的风险在于巨灾发生的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巨灾债券对应的巨灾风险首先发生概率是比较低的,其次,巨灾赔付通常与特定的巨灾指数(如台风等级、地震震级)挂钩,只有在巨灾达到对应的指数级别时,才会触发赔付,因此赔付损失的概率就要更小。
从收益性来说,由于巨灾债券对应着一定的潜在损失风险,因此也给予了相应的收益溢价,其收益率相对来说比较高,但其收益与巨灾损失相挂钩。当然,从流动性上来说,巨灾债券对投资者有一定的专业要求,流动性稍差。
此外,巨灾债券还有一个独特吸引力在于,有很强的独立性。巨灾的发生,与宏观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信用等因素关系不大,因此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弱,因此投资巨灾债券,也可以分散投资组合风险。机构投资者对于这种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小的资产,本身也是存在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