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来股份:以自主研发创新为动力 驱动光伏“三驾马车”共同发展

发布于2021-12-16 19:46:00

从最初定位的单一光伏背板企业,到上市后切入高效电池及组件业务,同时向下游光伏应用系统领域扩张,中来股份(300393)花了13年在行业这三个领域逐步站稳了脚跟。

如今,中来股份头顶光伏背板龙头、全球领先的N型TOPCon高效电池制造商光环,在光伏背板领域累计发货超过130GW,公司N型TOPCon高效电池及组件出货量累计已超5GW,电池平均量产效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23.5%+。今年,负责高效电池及组件业务的公司控股子公司泰州中来光电则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该公司同时也是行业内唯一一家同时获得“国家绿色工厂”和“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双荣誉的企业。

日前,证券时报“走进专精特新小巨人”采访团走进中来股份,公司董事长林建伟与证券时报社社长助理、时报传媒总经理朱丽深度交流,话及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布局重点。

林建伟认为,在“30·60”目标和国内利好政策推动下,我国光伏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产业规模有望实现持续扩大;中来将继续以自主研发创新为动力,一方面将加快高效电池及组件的产能建设、扩大销售力度,另一方面也将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同时稳步发展背膜产业。

IPO加速战略转型

时光回溯至2007年,41岁的林建伟已在建材材料行业有所成就。彼时,光伏行业在国内开始崭露头角,由于所经营的产品和光伏背板同属高分子材料,林建伟也开始关注光伏背板,并开展了调研。 

“调研后我认为光伏行业前景很宏阔,国家大的能源战略相当清晰。当时光伏背板多数是由美国杜邦、法国阿科玛这些大的化学公司、材料公司制造,占据国内绝大多数份额,价格也高。抱着外国人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试一下的想法,08年我成立了中来太阳能材料(中来股份前身)切入光伏背板。”林建伟向证券时报记者回忆说。

凭借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积累,中来背板产品的研发和量产进展颇为顺利。2010年,公司背板产品开始批量生产,之后市场份额稳步增长,2014年公司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如今,公司背板年产能为1.7亿平方米,背板出货量全球第一,市占率约为30%。同时,公司也是业内首家量产透明背板的企业,该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发力点。

IPO不仅加速了背板业务发展,也为公司战略转型提供了基础。2015年,林建伟与团队经过多次研讨后确定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其中包括将产业链延伸至光伏行业的核心领域——电池。 

在经过多项N型电池技术研究与储备后,2016年2月,中来股份宣布拟定增募资15亿元,布局“年产2.1GW N型单晶双面太阳能电池项目”。同年成立的公司控股子公司泰州中来光电负责实施该项目。

彼时,国内大部分光伏电池使用的仍是P型多晶硅电池,N型单晶双面电池未成主流。不过,相比传统P型电池,N型单晶双面电池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温度系数低、光衰减系数低和弱光响应强等优势,并且,N型单晶电池为双面电池,使得同等投资的光伏电站发电量有较大幅度提高。鉴于此,该类电池于2015年开始有所流行。

布局前沿技术,机遇与风险并存。由于中来是行业内首家对“N型TOPCon”技术量产的企业(TOPCon电池的概念由德国Fraunhofer-ISE研究所于2013年提出),为此,公司也付出了比后来者更高的成本。初期,TOPCon设备大多需从国外进口,单GW设备投资额约7亿元,后来数年公司通过与国内装备企业的合作研发,将单GW设备投资额降到现在的2亿元左右。同时,公司也在持续的进一步进行研发,提升效率、良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

初涉电池便有收获并非偶然。虽不像尚德施正荣、阿特斯瞿晓铧那般拥有光鲜的技术背景,但林建伟对研发始终抱有浓厚兴趣。“不要盲目迷信老外的设备和技术,自己要多投入时间和资源。我平时在办公室时间很少,好工厂、好设备、好技术都想去看看、学习和交流,和研发团队研讨,再融会贯通。”林建伟谈到。

如今,随着单晶硅片制造技术的持续突破(大尺寸硅片、薄片化等),单晶硅片综合成本将持续降低;另外随着高效N型电池工艺的日渐成熟、效率优势愈加明显,大尺寸硅片、薄片化等单晶硅片端的技术提升对于N型电池的增益也愈加明显。

预计2025年N型单晶硅电池份额升到30%

从技术发展来看,随着PERC、TOPCon、HJT等技术不断推出,高效组件被逐步应用,各类技术的研发升级在单晶产品领域较为集中。

根据经验公式,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每提升1%,成本可下降5%-7%,降本增效始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硬道理。目前,光伏市场以单晶PERC电池为主,量产效率在22.8%左右。然而现有P型单晶电池由于本身材料的限制,量产转换效率难有大的突破。反观目前市场上量产的N型单晶电池(包括TOPCon和HJT等技术)转换效率已可达到24%,N型单晶电池成为光伏电池市场的主流产品之一的趋势日益明朗化,近年来主流光伏电池企业也逐步开始大规模投资N型单晶电池。

中国光伏业协会数据显示,随着光伏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领跑者”计划和光伏扶贫项目的推动,预计2025年N型单晶硅电池的市场份额将提高到30%,2030年将达50%。

得益于数年前的前瞻性布局,中来股份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N型TOPCon电池量产的企业,至今累计出货量超过5GW。在参观泰州中来光电工厂时,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公司生产的N型TOPCon高效电池及组件现在主要应用TOPCon1.0和TOPCon2.0制造工艺和技术。其中,公司TOPCon1.0制造工艺和技术经过多年研发和生产调试,平均量产效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23.5%+;在2020年10月,公司与江苏杰太共同开发的新技术应用于公司TOPCon2.0生产工艺,解决了TOPCon电池工艺里多晶硅绕镀的难题,效率、良率潜力更高,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并处于领先水平。

“TOPCon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28.7%,提高转换效率一直是光伏发电行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公司正在努力将TOPCon2.0技术升级为TOPCon3.0技术,计划开发出可量产的效率>25%的N型TOPCon电池;2023年公司电池量产目标效率25.5%以上。”中来光电技术负责人向记者预计。

今年6月,中来股份再抛定增方案,拟募资25亿元投向“年产16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一期)”,主要产品是采用TOPCon2.0制造工艺和技术生产的N型高效TOPCon电池。项目达产后,一期将新增8GW N型单晶电池产能,有望进一步巩固公司在N型高效电池领域的先发优势。

截止目前,由于公司参股公司杭州铜米互联网金融股权转让事项尚未取得有关部门批准,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事项,因此该次定增事项暂时中止;公司将在相关事项完成后及时向深交所申请恢复对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审核。

若上述定增顺利实施。从产能情况来看,公司现有TOPCon电池产能2.1GW,在建的有泰州1.5GW、以及上述募投项目山西共16GW产能;其中泰州1.5GW项目部分产线已逐步投入试生产,本次募投项目一期的8GW项目根据可研报告在2022年将实现6GW产能;预计公司总体未来2-3年将具备20GW左右的电池生产能力。

户用分布式业务覆盖达12省360县

对于更远期的产能,中来股份还未做规划。林建伟认为,公司未来重规模还是重技术和成本,需要谨慎抉择。“TOPCon最近很热,但终端电站要把原来的P型设计成TOPCon,还需要大量信息、数据来验证。所以,我个人预测,真正的风可能要到2023年到2025年才起来。对这点需要理性认知。”他谈到。

回看公司上市后战略转型路径,涉足领域不止高效N型电池和组件。同一阶段,中来还布局了另一重要模块——分布式系统业务,该业务由控股子公司中来民生负责,专注于分布式户用光伏电站的开发、设计、建设、运维等业务。

在林建伟看来,分布式户用市场价值不仅在于其To C的商业模式;分布式光伏本身具有安装灵活、投入少、方便就近消纳的优点,有利于解决我国发电与负荷不一致的问题,同时大幅降低传输损失,减少对大电网的依赖,并缓解电网的投资压力。

但起初,由于光伏行业发展程度尚低,行业内也完全没有此类业务可借鉴。经过两年的摸索,2017年公司方正式开展分布式业务,之后,基于公司领先的N型双面组件、成熟渠道机制、自主研发“Solar Town”电站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系统、资金归集系统等核心竞争力,中来的分布式户用业务量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截止2021年半年度,公司户用分布式业务覆盖已达12省360个县左右,累计开发业务超800MW。2021年公司加大业务开发量,积极与国电投开展合作,预计2021年户用电站的开发位于国内市场第二水平。公司计划到2025年,累计为国内1万个村50万户家庭提供绿色能源服务;扩大工商业及BIPV领域的投入和业务。 

至此,公司以光伏辅材业务为基础,逐步切入高效电池和下游光伏应用系统领域,完成了从“太阳能辅材专业供货商”到“以光伏背膜业务为基础业务,重点发展高效电池及组件业务,加速推进光伏应用系统业务”的战略转型。

从业务构成来看,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73亿元,其中背膜、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系统三块业务占比基本相当,但利润贡献主要为背膜及光伏应用系统板块,原因在于原材料硅片等采购价格持续上涨,同时疫情影响海外运费继续上涨,导致公司电池及组件板块有些订单毛利率为负值。

“公司通过采取上调产品销售价格、及时调整采购计划和订单价格、开发新的供应商、加大产品研发和工艺提升投入以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单位成本等措施以减轻原材料价格和海外运费上涨对公司业绩的不利影响,努力回归至合理水平。”中来股份给出了应对策略。

预计硅料供需不平衡状况将缓解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2020年下半年起,由于国外硅料厂商停产及全球疫情的影响,硅料供需严重不平衡,致使硅原料价格大幅上涨,根据Wind数据,硅料市场价格从2020年7月的83元/KG上涨至2021年9月的235元/KG,上涨幅度达183.13%。2021年硅料供需关系依旧紧张,硅料盈利能力持续上涨,电池片毛利出现负值,组件端盈利处于历史低位。

不过,林建伟认为,随着上游新建硅料产能的逐渐释放,硅料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会得到缓解,价格也会回归正常,长期来看成本不会成为影响光伏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谈及行业前景,他亦颇为乐观:“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虽然起步略晚但发展迅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品市场占有率已稳居世界前列,光伏制造技术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形成了包括高纯度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光伏辅材和设备以及光伏系统应用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并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30·60’目标和国内利好政策推动下,我国光伏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产业规模有望实现持续扩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在此背景下,中来股份制定了相关未来发展战略:在研发领域,公司将与业内技术领先企业、著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保持长期技术合作,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梯队,扩展研发团队,提高产品与技术的竞争力,确保公司在背膜业务、高效电池及组件业务、光伏应用系统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市场销售领域,公司将与业内的优质企业、大型国企、央企客户保持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公司产品在终端客户的渗透率;管理领域,公司将采取多层次、灵活的管理层及人才激励制度,如股权激励制度等,吸引行业优秀人才加盟等。

“展望未来,由于公司背膜板块属于光伏行业辅材领域、电池及组件板块属于光伏行业核心领域、光伏应用系统板块属于终端应用领域。整体而言,电池及组件板块、光伏应用系统板块未来将是公司的主要利润贡献来源。公司一方面将加快高效电池及组件的产能建设、扩大销售力度,另一方面也将抓住行业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同时稳步发展背膜产业。”林建伟表示。

记者手记:一位光伏企业家的复盘

林建伟

2008年,凭借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积累,42岁的林建伟在常熟创立了中来从事背板业务,由此进入光伏行业。

六年时间一晃而过,已在业内崭露头角的中来股份于创业板实现IPO,之后短短几年更成长为背板行业全球的龙头企业。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颇为顺利,林建伟在采访中回忆当时不免有些“飘飘然”,但随后公司在战略转型的过程经历给自己上了一课。

他向证券时报记者复盘时总结:从2016年公司切入到光伏核心——电池领域,至2020年,对中来和他本人来说是颇为无奈的五年。期间,公司从经历的行业多轮技术变革、2018年“光伏531政策”变化,以及同行企业的跌宕起伏中得到了教训和警示;他本人也因在2017年,想当然地几乎包揽了公司约14亿元定增(“年产2.1GW N型单晶双面太阳能电池项目”),导致个人负债过高,埋下了风险。

在遭遇2017年与2018年市场趋势下跌后,基于质押还款压力,就出现了林建伟于2020年迫不得已多次考虑通过暂时让渡控股权的方式以解决危机的一幕。不过,控制权转让波折不断并且均未成行,最终林建伟通过减持股份等方式挺过了质押还款这一关。同时,随着去年下半年“3060目标”的提出和国内利好政策推动下,光伏板块和中来股份股价明显回暖,林建伟的质押平仓风险大幅降低,对控制权转让计划亦画上了句号。

一波尚平一波又起。今年年初,中来股份传出了购买的2亿元理财踩雷的消息。“接连的事情,令资本市场对我们的评价很差,这确实也伤害了投资者。上半年我一度也比较低沉,不过复盘后我觉得,中来和我过往都有不足之处,但一路走来公司将钱大多投向了研发,总体还是有潜力、小而美的企业。希望投资者多给予中来一些时间,公司会把价值继续创造出来。”林建伟谈到。

从基本面来看,目前公司背板年产能为1.7亿平方米,背板出货量全球第一,同时,公司也是业内首创透明背板并进行量产的企业;电池和组件方面,中来是行业内首家对“N型TOPCon”技术规模化量产的企业,经过多年研发和生产调试,公司大幅度降低了TOPCon的设备投资额(现单GW设备投资额的人民币2亿元左右,原7亿左右),设备均实现了国产化;眼下,公司平均量产效率达到了业内领先的23.5%+;光伏应用系统方面,公司是分布式户用市场独家以N型双面组件主推户用市场的企业,截至2021年半年度,公司户用分布式业务覆盖已达12省360个县左右,累计开发业务超800MW。

这些成果的获得并非偶然。虽不似一些光伏企业创始人拥有光鲜的技术背景,林建伟对研发始终抱有浓厚兴趣。在公司背板和电池等领域的发展经历也让他增添了不盲目迷信国外设备和技术的底气。“自己应多投入时间和资源,我平时在办公室时间很少,好工厂、好设备、好技术都想去看看、学习和交流,与研发团队研讨,再融会贯通。”林建伟说。

除了注重交流和学习,经历磨难后的林建伟坦言:复盘和反思对企业家也非常重要,从产品、质量、管理到用人、包括战略等方方面面,他都进行了复盘。

对于重要决策,他更显理性和审慎。“我们过去的管理有以领导为导向的成分,这不利于企业做大,现在要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倒推决策是不是正确;可以少赚钱,但不能犯大错误。”林建伟说。

展望未来,他认为,在“30·60”目标和国内利好政策加持推动下,我国光伏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产业规模有望实现持续扩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在此背景下,中来会根据过去几年所积累的教训和技术,把企业做好。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