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1之光伏变迁篇】超两万亿,A股光伏军团市值大跃进!产能过剩PK技术变革,2022风险与机遇共存!

发布于2021-12-22 21:57:00

2021年是光伏平价上网的第一年,却遭遇了产业链价格飙涨的窘境,集中式电站组件招标价格一度突破2元/W。面对产业链不稳定因素,今年国内装机量低于预期,但是,资本对于光伏的热情依然很高,截至12月22日收盘,A股千亿市值光伏公司共有9家。

临近年末,一路高歌的光伏行业突生变故,硅片龙头在硅料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率先降价,背后既有甩库存的因素,也有通过降价给硅片新玩家施压的考虑,种种迹象意味着硅片环节的竞争在加剧。这样的内卷趋势还在向上游蔓延,近期,多个新规划的10万吨级硅料项目浮出水面,硅料会否过剩已经是业内普遍议论的话题。这样看来,明年的光伏会更“卷”吗?

当然,光伏行业还是可以有所期待的,从明年全球装机规模预测来看,基本都是200GW起步。另外,光伏的技术变革仍在延续,以TOPCon、HJT(异质结)为代表的N型电池成本进一步降低,大硅片、颗粒硅等技术也将更加成熟,光伏发电经济性有望再获提升。

涌现多只千亿市值公司

今年光伏行业的关键词必然绕不开涨价,由于硅料供应偏紧,加之硅片新玩家疯狂抢料,硅料价格从年初8万元/吨左右飙涨至最高27万元/吨,典型的166硅片价格从3元/片的水平上涨接近90%。在这轮行情中,硅料厂商赚得盆满钵满,硅片厂商也保持住了较高毛利率。

最为受伤的无疑是电池、组件以及电站运营商,今年四季度前后,国内集中式电站招标价格突破2元/W,但是,涨价终究超过了下游需求的承受能力,记者从业内获得的反馈显示,大家原本抱有期待的年底抢装已然落空。光伏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内新增装机量约为45-55GW,低于先前预期的55-65GW,主要是受到指标下发滞后、价格上涨因素影响。

面对价格上涨,光伏行业的矛盾也公开化,最为激烈的一次是在今年6月,爱旭股份在国家部委面前举报通威等厂商,称部分企业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由于身处风口浪尖,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通威、大全、保利协鑫等硅料厂商均无重磅人物出席。

对于光伏涨价的影响,业内曾多次提出警告,需关注终端需求萎缩对上游的反噬。然而,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光伏板块在过去的一年虽有波折,但趋势向上,截至12月22日收盘,多家A股公司市值突破千亿,分别是隆基股份、阳光电源、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中环股份、大全能源、正泰电器、福斯特,板块总市值超过两万亿元。

光伏行业现状与资本市场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在今年6月及12月的产业链降价过程中,下游盈利预期好转;也有的看重整县推进政策得到推进,将一改过去大型地面电站主导的光伏装机格局,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为行业打开了空间。

说法对错暂且不论,整县推进的确是今年光伏行业的一大变化。数据显示,国内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占比从2016年的12.25%升至2020年的32.2%,今年上半年提升至58.8%。目前,分布式光伏总并网量在光伏发电累计并网规模中仅占32.59%,未来还有很大空间。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谈到一个观点—面对“双碳”目标,即便现阶段产业链价格还在较高位置,以央企、国企为主的电站投资方都将有更大动力开发新的光伏电站项目。事实上,在整县推进政策出台后,过去极少涉足分布式项目的央企、国企也开始调转方向。

产业链亟待协同均衡发展

最近,光伏行业有了新的变化。“拥硅为王”是2021年初市场的热词,硅料厂商拥有绝对的定价权;然而,在高毛利的诱惑下,硅料市场格局有可能迎来巨变。近期,三名场外玩家宣布要进军硅料市场,分别是合盛硅业、江苏阳光集团和信义光能。

合盛硅业是工业硅龙头,工业硅是制造多晶硅的原料,公司计划在在乌鲁木齐投资355亿元建设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涉及硅基新材料、多晶硅等;信义光能是全球光伏玻璃龙头,计划在云南曲靖建设年产能6万吨的多晶硅项目,后续有可能将产能提升至20万吨。

上述两家公司虽然目前没有多晶硅业务,但还是处在光伏产业链中,有所不同的是江苏阳光集团,该集团现有主业为毛纺、服装等,计划在内蒙古巴彦淖尔投资351.5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多晶硅等项目。

老牌厂商方面,大全能源近日公布了332.5亿元的投资方案,涉及年产30万吨工业硅项目、年产20万吨多晶硅项目等;另外,通威股份现有硅料产能为18万吨/年,明年将推动产能提升至33万吨/年;新特能源、保利协鑫等也都有扩产计划。

由于硅料属于化工行业且对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要求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硅料都没有出现新的供应商。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的判断,在经历2022年四季度密集投产后,2023年将开始出现硅料供应过剩;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硅料产量合计将达到195万吨,折算光伏产量达到惊人的696GW。

硅料过剩大概率是“灰犀牛”事件,而相似的一幕已经在硅片市场发生。过去一个月时间里,隆基股份两次下调硅片报价,中环股份也进行了一次下调。行业分析师和龙头厂商人士都向记者做出判断,明年硅片市场将迎来价格战,而当前的降价还只是前菜。

触发短期降价的因素是由于年末抢装不及预期,龙头硅片厂商有清库存需要;从长远看,硅片市场涌入了很多新玩家,涨价过程中各厂商基本都能赚到钱,成本差异影响不大,在产业链恢复常态后,龙头厂商通过降价给二三线厂商施压,也考验后者的实际成本控制能力。

光伏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上游门槛高,下游门槛低,随着技术的不断外溢,上游的内卷程度也在加深。在新一轮产能扩张中,再度出现了过分超前、非理性投资等现象。因此,光伏行业未来能否避免无序竞争取决于产业链能否真正实现协同均衡发展。

技术革新推动行业进一步降本

驱动光伏行业发展的两大逻辑是需求与供给,供给的核心是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这都有赖于光伏技术的革新。从产业实际看,光伏技术研发处在十分前沿的位置,短期内有望取得突破的分别是N型电池、大硅片以及颗粒硅等。

目前主流的P型PERC光伏电池发电效率极限在24.5%左右,市场越来越关注N型电池,最有潜力的两个分支是TOPCon和HJT。从本质上来说,TOPCon是对现有PERC电池产线的改造升级,通过生产更高效率的TOPCon电池延续现有PERC产线生命周期。

相比TOPCon的过渡技术属性,HJT更被市场看好,今年下半年以来,无论是实验室阶段还是量产阶段,HJT电池转换效率都有大幅突破,实验室超过26%,量产超过25%。不过,HJT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过高,记者从产业链获得的数据显示,1GW的PERC产线投资规模约2亿元,而1GW的HJT产线投资规模约4亿元,整整翻了一倍。

当然,这也没能阻挡国内厂商投产HJT的热情,产线供应商方面,迈为股份、捷佳伟创等均获得了HJT大单,迈为股份近期还完成了28亿元的定增,计划加码HJT电池设备。作为电池、组件端的厂商,安徽华晟、爱康科技是HJT的拥趸。

一家电池厂商人士告诉记者,随着HJT主材硅片降本、银浆耗量减少降本,预计到2023年HJT可实现电池及组件成本低于PERC。记者了解到,HJT对低温银浆技术要求较高,国内已有厂商能够供应国产化的低温银浆,并在研发银包铜等替代技术,有利于进一步降本。

2019年至今,硅片尺寸迅速迭代,从彼时158、166占据主流,到现在158已基本被淘汰,166硅片在新招标项目中的占有率也急剧萎缩。大硅片竞争格局形成了中环股份为首的210阵营和隆基股份为首的182阵营两军对垒之势。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记者表示,2022年将是观察中环股份210硅片实际成本、质量的重要窗口,如果成本做到足够低,对于新进入的硅片厂商而言将是很大的不利因素,甚至对现阶段主推182硅片的隆基股份都会构成威胁。

可以预见的情况是,在硅片环节涌入众多大尺寸产能后,部份无法升级大尺寸的产线明年可能会面临提前淘汰,这一点也获得多方共识。此外,中环股份近期首次推出了218超大硅片,此举被解读为是对182硅片的降维打击,由于推出时间较短,影响还有待观察。

光伏技术的变革还体现在硅料环节,目前,保利协鑫、陕西天宏等企业站队硅烷硫化床法多晶硅,俗称颗粒硅,与主流硅料厂商坚持的改良西门子法块状多晶硅针锋相对。颗粒硅宣称的主要优势之一是成本低,从国内发展来看,2020年9月颗粒硅才真正用于单晶电池的测试,经过2021年的应用及少量产能释放,明年将是观察颗粒硅实际落地情况的重要年份。

11月初,保利协鑫新增2万吨颗粒硅项目投产,公司颗粒硅产能达3万吨,明年徐州5.4万吨颗粒硅产能将全部释放。陕西天宏粒状多晶硅不到一年时间与省内光伏龙头企业实现万吨级配套供应,随着双方合作的持续开展,未来产品应用还将继续深化。

在颗粒硅应用之初,市场上曾有诸多质疑,例如表面杂质多、只能掺杂使用、无法满足N型电池需要等。保利协鑫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使用颗粒硅拉晶,硅棒品质参数稳定,拉晶成本降低,产品完全符合N型高效电池要求。从全行业产能规模来看,颗粒硅占比还很小,随着明年新产能释放,颗粒硅能否杀出一条路也将日趋明朗。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