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呼声再起!周小川这样说…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履不停,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

发布于2021-12-26 09:27:00

12月25日,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2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表示,从当前的国内外环境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必要研究推进国际板建设。周小川此番讲话,再度将沉寂多年的国际板话题推到前台。

事实上,近些年来,国内监管一直努力在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大量对外开放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程度也会越来越深。比如,日前,沪港深交易所已就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整体方案达成共识。

周小川再提国际板

周小川认为,从股权和债券市场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金,要引导国内资金和国际资金流入流出;另一方面是国内国际双重的筹资主体深度参与中国市场。

周小川认为,从当前的国内外环境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必要研究推进国际板建设。虽然当前国际环境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可以看到,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许多企业很难通过股权和债权进行融资。应该考虑从这方面着手,允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比较好的企业到在中国市场进行股票发行。

周小川表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进对外开放水平,加速国际化,还涉及到货币兑换、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透明度,财务报告透明度,语言、监管标准等问题,实现国际化,是对中国资本市场自身的推进,也会对对外开放水平有很大推进。周小川认为,建设国际板,要保护中国投资者通过这个市场投资“一带一路”沿线上市公司时的利益,也要保护国际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此前曾尝试推出国际板。2011年前后,不少监管人士表态,国际板在技术等方面已经全面就绪,但直至今日国际板依然尚未落地。

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

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节奏也在加快。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不久前表示,面对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但没有放缓,反而呈现出开放速度加快、开放力度加大、开放范围扩大的特点。几年来,一系列开放举措成效显著,促进市场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资产配置日益重要的场所。

在交易方面,沪港通、深港通机制顺利落地,内地股票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得到了巨大提升,也为香港市场带去了近2万亿人民币的内地资金。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此前就谈到,如果把沪深港通看作一个独立的交易所,今年一季度的成交量在全球交易所中能排到第7位。在融资方面,目前已有4家上交所上市公司发行了GDR,筹资额达到了近60亿美元。

近日,中国证监会就《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以下简称《监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以沪伦通为起步的境内外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即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12月24日晚间,沪深交易所都发布配套业务规则,并自即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上交所介绍,在中国存托凭证业务推进过程中,上交所广泛接洽国际公司,并与境内外各类市场机构就推进部分重点潜在发行人的发行上市事宜进行深入交流,积累了有效经验。后续,上交所将继续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一如既往地推进国际化战略,持续深化完善跨境合作和互联互通机制,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高效地服务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

同日,两地证监会联合公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深沪港交易所及中国结算”)现已就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整体方案达成共识。

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是互联互通机制升级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将使互联互通现货生态链更加完整,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市场共创双赢:一方面,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可丰富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和交易品种,有利于境内外投资者更加便捷有效地配置对方市场资源;另一方面,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将进一步改善投资者结构,有利于推动ETF市场的健康发展。

下一步,深沪港交易所及中国结算将抓紧做好ETF纳入标的相关的业务和技术准备工作,包括修改相关规则并公开征求意见,预计需要6个月左右准备时间。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