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转型数量创历史新高,什么情况?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影响到底有多大?

发布于2021-12-06 09:20:00

资管新规过渡期截止日渐进,大批资管大集合转型公募,今年基金转型数量再创新高。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为满足投资者诉求、符合监管要求和公司未来发展定位,一些公司将基金产品进行转型。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以基金转型生效日为统计口径计算发现,基金转型数量达到172只,创下年度历史新高。

基金转型数量已连续4年保持高位,分级基金、资管大集合基金转型谋出路是近年基金转型数量剧增主因,除此之外,今年基金转型的缘由还包括投资类型变更、投资范围变更、投资封闭期变更、指数基金转型为联接基金等。

今年基金转型数量创历史新高

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转型生效日为统计口径,截至12月3日,今年基金转型数量(合并份额,下同)达到172只,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基金转型数量连续4年保持在150只以上。

具体来看,今年基金转型类别中资管大集合基金、分级基金转型成为重点,其中资管大集合基金转型数量73只,分级基金转型数量为66只,两项合计达到139只。

12月初,又有3只基金发布公告称转型正式生效,具体为东风9号转型更名为东海证券海盈3个月持有,华安理财1号普通类转型更名为华安证券睿赢一年持有A,兴证资管金麒麟2号转型更名为兴证资管金麒麟兴享优选一年持有B。

记者注意到,今年基金转型业绩分化明显,首尾业绩相差逾81%,半数产品业绩表现平平,其中三成年内收益为负。整体来看,分级基金转型较为成功,不少产品规模获得大幅提升,如鹏华国证钢铁行业A、易方达军工A、富国中证煤炭A和方正富邦中证保险披露的最新规模比同比去年增幅均在3倍以上,中融国证钢铁鹏华中证环保产业、富国中证新能源汽车A和中融中证煤炭今年表现强势,年内收益率均超50%。

符合监管要求成基金转型主因

符合监管要求是今年基金转型数量创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也是近年基金转型数量剧增的主因。年末资管大集合转公募进程加速和年初最后一批分级基金转型生效是今年基金转型数量创新高的主要贡献者。

2020年7月,证监会提出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券商资管大集合转型公募的期限也同步延长至2021年底。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意味着资产管理行业净值化转型进入最后阶段。自2019年券商资管开启公募化改造以来,资管大集合产品进行公募化转型的进程不断提速。

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2019年以来,截至12月5日,32家券商的118只资管大集合产品完成了公募化转型。今年资管大集合转公募进程加速,已经有73只产品完成了转型,2019年和2020年分别有8只和37只。

具体来看,中信证券完成15只公募化产品改造,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造数量居行业首位,今年完成了7只产品的改造。光大证券资产管理和东方证券资产管理紧随其后,公募化改造产品数量均超10只。资管新规过渡期截止日渐进,据记者了解,多家券商资管产品公募化改造的工作也接近尾声,部分产品等待监管批复。

此外,2021年年初有66只分级基金转型。为符合监管要求,分级基金在2020年底迎来末日,最后一批分级基金除了清盘,剩余66只分级基金选择转型,并于2021年首日以新基金形式成立生效。从转型的方向来看,2021年65只分级基金选择了转型为LOF基金。

基金产品应不断进化,保持生命力

除了符合监管要求,基金产品也应不断更新,不断满足投资者新需求。近年来,基金市场不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FOF基金、固收+、联接基金规模不断扩张,增强型ETF、FOF-LOF、ETF-FOF、QDII-FOF-LOF等创新产品陆续登场,公募基金产品存量近9000只。多位行业人士指出,基金市场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两极分化的问题,部分产品丧失流动性,被迫清盘或处于清盘边缘。我国资本市场成熟度在不断提高,资产配置需求愈加旺盛,基金市场发展到特定阶段,产品必然要面临新陈代谢、不断进化的过程。公募基金产品通过创新、转型等方式满足监管要求、满足投资者需求才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值得关注的是,排除资管大集合基金和分级基金等应监管要求进行转型的基金,近2年基金转型的类型和数量也的确在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今年基金转型的类型就包括投资类型变更、投资范围变更、投资封闭期变更、指数基金转型为联接基金等。如 “易方达中小盘”更名为“易方达优质精选”,投资范围由主要投资于A股企业扩大为包括内地市场上市交易的企业、香港市场挂牌交易的企业。万家周期优势企业A由短期纯债型基金转型为偏股混合型基金,中信保诚至远动力A由灵活配置型基金转型为偏股混合型基金。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今年选择将4只被动指数型基金转型为ETF联接基金。华夏恒融、工银信用纯债三个月定开债A和华夏睿磐泰盛因变更基金封闭期或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而发生转型。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