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购操作正在持续加码。
26日早间,人民银行公告称,为对冲税期高峰、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因素的影响,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中标利率2.20%。今日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单日实现净投放1900亿元。
自10月20日央行开展千亿规模的逆回购之后,已经连续第五个交易日的逆回购规模超过千亿,四天累计逆回购7000亿元。本周开始,逆回购操作量进一步“加码”。10月25日,央行公开市场开展2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单日净投放1900亿元,创1月21日以来最大单日净投放量。
市场认为,央行此举意在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同时,随着逆回购加码,11月降准可能性大幅下降。
连续两日开展2000亿元逆回购操作
10月20日,央行投放1000亿逆回购,此后连续几日的逆回购规模都维持在千亿,10月21日1000亿,10月22日1000亿,10月25日2000亿,10月26日投放2000亿,5个交易日共投放资金7000亿元。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有3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10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此外,本周三有7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央行上周五公告称,将进行700亿元2个月期国库现金定存招标。
对于逆回购加量的原因,央行表示,是为了对冲税期高峰、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因素的影响,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
今日,资金面涨跌不一,截至10月26日15:00,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下行6.4个基点,报1.546%。7天Shibor上行1.9个基点,报2.26%。从回购利率表现看,DR007加权平均利率报2.25%,较前一日上涨5.24BP。上交所1天国债逆回购利率(GC001)上升至2.04%。
近期,政府债券发行提速、税收缴款以及巨量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等因素交织,市场高度关注资金面和流动性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此,中信固收明明团队认为,央行10月开展5000亿元MLF操作,完全对冲到期量,中下旬扩大逆回购投放规模,预计11月初会有一定的资金回笼压力。不对央行流动性投放做假设、只考虑资金到期情况下,11月MLF到期余额为10000亿元,为年内最高值。此外,10月20日起央行展开1000亿元7天逆回购,从而呵护资金面平稳跨月,相应的进入11月后逆回购到期会为流动性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市场基本已经形成预期,因此预计在资金面情绪方面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10月26日是10月缴税截止日,给资金面带来一定压力,一般而言,缴税对资金面影响较为集中的时点,主要在截止日前2~3个工作日。
有市场观点认为,地方债的供给压力在短期内将持续。中信证券研报称,截至10月24日,多地已经发布了10月的地方债发行计划,根据计划,10月新增地方专项债和一般债合计约3600亿元,考虑到部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尚未披露,统计数据并不全面,特别是部分发行大省,如安徽暂未公布发行计划,因此预计最终地方债净融资规模在4500亿元附近。
“降准”预期基本落空
央行连续开展较大力度的逆回购操作,也意味着“降准”预期基本落空。
明明团队认为“降准”可能性不高,主要有以下三层考量:一是流动性缺口不大,降准必要性降低;二是目前央行灵活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呵护资金面,对于降准工具的需求下降;三是内外部经济环境制约货币政策宽松。
国海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表示,从资金面上来看,四季度不存在明显的资金缺口,是降准预期落空的直接原因。从基本面上来看,就业指标出现明显好转,或是央行降准预期落空的根本原因。
光大银行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表示,目前看,国内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环境与目前经济复苏基本匹配,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目前经济面临问题较为复杂,降准并非完全对症,整体来说,降准概率低。
从近期央行的种种表态来看,市场已形成较为一致的预期,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倾向运用数量型工具和结构性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表示,对于政府债券发行和税收缴款以及MLF到期等阶段性影响因素,央行将综合考虑流动性状况、金融机构需求等情况,灵活运用MLF、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投放不同期限流动性,熨平短期波动,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资金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在增加流动性总量方面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