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注册制改革大力推进、再融资新规落地,券商投行业务收入大增,其中IPO承销收入占据大头。
今年以来,7家头部券商占据一半市场份额,一些中型券商“突出重围”争抢盛宴。
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当前市场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券商具备品牌、人才、研究定价等优势,占据主要市场;一些中型券商构建了较为灵活的业务体系和激励机制,手上有一定储备项目,跑出黑马成绩;中小券商可以在某些细分投行业务上,发挥特色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头部券商大赚
截至12月4日,年内有8家券商主承销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位居前三,分别为27.87亿元、25.32亿元、22.38亿元,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10.85%、9.68%、8.71%,“三中”合计所占市场份额达29.24%。
海通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紧随其后,这4家头部券商合计占据市场份额为22.58%。加上“三中”,7家大型券商占据51.82%的市场份额。可见,大部分承销业务由头部券商“包揽”。
值得一提的是,国金证券表现出色,年内主承销收入为10.35亿元,占据市场4.03%的份额。其中IPO承销业务9.4亿元,抢占4.44%的市场份额。另外,民生证券、东兴证券、光大证券、兴业证券主承销收入均超过6亿元。加上国金证券,这5家中型券商主承销业务所占市场份额共计16.52%。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券商投行之间分化态势加剧,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头部券商占据主要市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品牌优势,头部券商可以更好赢得客户信任;二是人才队伍优势,头部券商整体团队和人才质量更优、稳定性更强,可以更好地保证执业质量;三是综合服务优势,尤其是注册制之下,表现更为明显。
中型投行“抢食”
当前,科创板注册制运行已逾一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已逾3个月。注册制改革给投行带来财富盛宴,头部券商凭借自身规模等优势占据大部分市场,一些中型券商奋起直追,跑出黑马成绩。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4日,今年以来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IPO申报企业达461家,其中57家企业注册生效,首发承销保荐费用共计32.7亿元,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均服务了5家企业,东方证券、国金证券首发保荐的企业均为4家。
其余404只企业正在排队中。就保荐机构而言,头部券商依旧优势明显,一些中型券商储备数量“惊人”。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联合证券、国信证券拟服务企业数量分别为35、25、24、24家。而民生证券、国金证券、长江保荐拟保荐企业数量分别为27、29、14家。
对于一些中型券商投行跑出黑马业绩的原因,何南野向记者分析,首先,当下股权融资市场整体较为火爆,一些中型券商投行自身架构提前进行了应对,构建了较为灵活的业务体系和激励机制,人员团队的战斗力空前提升。其次,此前储备了很多项目,顺应注册制趋势,手头上很多项目都具备了直接申报上市的条件。更重要的因素是市场行情较好,大小项目都能上市,大小券商业绩都较好。
全面注册制下竞争路径
继科创板和创业板之后,A股全面推行注册制已是大势所趋。“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业内人士认为,A股全面注册制有望在2021年落地。
何南野指出,全面注册制对券商研究、定价、销售、投资、资金实力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头部券商具有先天优势,尤其是定价和销售能力。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市盈率打开,没有价格上限,因此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发行尤为重要,既能保障客户利益,又能有效销售出去,获得投资者认可。随着新股发行数量的增加,破发也会成为可能,大型券商优势会更加凸显。
研究定价是注册制下券商投行核心竞争能力,更是在金融双向开放步伐加快背景下,中资投行与国际投行比肩的必要基础。在全面注册制稳步推进情况下,券商投行之间有哪些竞争路径?
“全面注册制下,投行将进入更加激烈的竞争状态,少数几家投行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这是很确定性的事情,也是当前成熟国际市场上的正常现象。面对激战,中小券商可选路径之一,是与头部券商进行合并与整合,进一步做大做强;可选路径之二,是在某些细分投行业务上,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何南野告诉记者。
国金证券投行负责人曾告诉记者,注册制逐步推进,市场环境和监管部门对投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型投行面临一些挑战:第一,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中型投行面临竞争压力加大,必须尽快形成自身优势,通过差异化竞争赢得客户和市场。第二,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的形势下,中型投行必须提高自身的发行承销水平。第三,投行业务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投行的风控能力应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逐步加强和提升。第四,投行必须加强自身的研究实力,对一些战略新兴行业或“三创四新”领域的行业及企业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