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上加霜的一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2020:牌照价值锐减,继续熬下去还是断臂求生?

发布于2020-12-27 10:28:00

“对于支付机构而言,今年是雪上加霜的一年。”一位业内人士直言。

今年上半年,疫情“黑天鹅”对消费市场造成重创,第三方支付作为与该市场强相关的行业,不少机构都出现交易量陡降、收入缩水的问题,加之行业严监管趋势不减,中小支付机构生存更加艰难。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前11个月,各地央行向支付机构开出罚单总金额超3亿元,几乎是去年的两倍。

与此同时,作为收购支付牌照主力军的互联网平台,目前基本都已做好布局,中小支付机构想通过牌照变现完成谢幕的难度越来越高,连最为“值钱”的互联网支付牌照都不似以往“吃香”,并在年内首次出现注销这一牌照的机构。

“现在第三方支付牌照其实是过剩的,牌照的市场价格也从前几年的十几亿元,到现在的几亿元,以后或许还会下降。”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表示,当前支付行业正处于一个动态清退的过程,“一些业务量较小或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将会逐渐退出市场”。

年内罚金倍增

今年以来,支付行业监管高压态势不减,处罚力度更呈现加码趋势。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末(以罚单生成日期为准),第三方支付机构至少已收到100张罚单,罚金总额接近3.03亿元,高于去年全年的1.66亿元,创下历年之最。尤其在下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步入复苏阶段后,监管部门开罚单的频次有所增加,第三季度支付机构收到罚单数量约为前11个月的一半。

与往年相比,今年支付机构收到的罚单数量并未增多,罚金总额大增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额罚单的增加。其中,4月29日,商银信支付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商银信”)收到1.16亿元“天价”罚单,成为支付机构首张超亿元罚单。罚单显示,商银信涉16项违规行为,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5009.10万元、罚款6588.69万元。往年罕见的千万元级别罚单也频频出现,涉及深圳瑞银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联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新浪支付科技有限公司、银盈通支付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

从违规行为来看,违反银行卡收单、反洗钱规定两类行为最为突出。其中,“客户身份识别”、“为身份不明客户提供服务或发生交易”是最频繁出现的处罚名目。今年3月,央行营业管理部刘丽洪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与央行前几年反洗钱行政处罚相比较,金融机构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成为新的处罚点,且成为“重灾区”。

她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涉及特约商户或开立账户的单位客户在工商网站不存在、该单位客户与工商网站某单位极其相似、单位客户已工商注销,此三类客户主动发起交易后仍为其服务。

此外,年内监管部门向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中,涉及机构与相关责任人“双罚”的占比近半,如商银信被罚案例中,其董事长、风险管理部总监/高级风控经理也分别被处罚款45万元、20万元。

有分析人士透露,部分寄望于监管今年“手下留情”的机构希望落空。“从罚单情况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支付行业严监管的态度没有丝毫放松,‘双罚’趋势显著,大额罚单频出,处罚力度甚至较往年更上一个台阶”,他指出,“随着监管部门慢慢摸清支付业务脉络,未来恐怕只会越来越严格,靶向越来越精准”。

疫情“雪上加霜”

支付百科首席评论员寇向涛表示,现在行业已经进入严监管阶段,并且监管部门已经摸清套路,开始有针对有技巧、有策略的监管,例如打击二清、套码、断直联、备付金统一管理等,监管部门设立的边界和红线围栏抑制了这个领域的无序增长,也产生了一定业务约束。

“甚至一些支付机构的一把手也会觉得,现在行业里可拓展的业务已经很少了。”他指出,与此同时,支付行业格局固化,难以打破,中小支付机构生存空间有限。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两大巨头垄断格局稳定,占94%的市场规模。各集团体系内发展的支付业务占2.6%,快钱、联动优势、易宝支付、银联商务等头部支付机构占2%,剩下1.4%的市场供其他百家中小支付机构“分食”。

“然而,今年支付机构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行业走向严监管、早期的监管红利消失等老问题,还有疫情带来的‘雪上加霜’。”寇向涛指出,今年上半年,支付行业交易量大减,甚至有多家机构只能通过裁员、压降成本求生。

黄大智进一步解释,构成支付机构收入来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基于交易量收取的手续费收入,由此可知,支付是与经济活跃程度强相关的行业,经济越活跃,交易量越高,支付机构获得的手续费收入就越高,反之,“今年疫情重创经济,尤其是消费零售行业,这一行业又是支付机构服务的重头,这也就导致不少支付机构收入大降”。

支付牌照不再“吃香”?

在经营压力下,不少支付机构选择了退出。就退出渠道而言,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想上市很难,好一点的是被收购,牌照变现,要么就是注销牌照”。

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支付机构牌照的买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希望通过支付牌照搭建生态闭环的互联网平台。例如今年9月,携程集团宣布收购上海东方汇融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汇融”)100%股权。携程集团方面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与东方汇融的合作,改善文旅产业支付便利性。

另一类买家是计划进军国内市场的境外机构或从事跨境业务的跨境金融服务机构。2019年末,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向支付宝、财付通、汇付天下等十余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放跨境业务的展业许可,意味着监管已定调跨境外汇支付业务必须持牌经营。有支付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国内多家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境外支付机构为满足许可申请资格,已经在收购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标的。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3月以来,央行收紧第三方支付牌照新发审批,企业要获得支付业务合法资质几乎只剩下收购一条路可选。从牌照交易案例看,一张经营范围为互联网支付牌照的市场价格约5亿元,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两项经营业务牌照超过6亿元,拥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三项业务牌照价值超过10亿元。

然而,随着头部互联网平台基本都已配齐支付牌照,以亿元计的牌照变现难度越来越高。近日,央行公布新增4家支付机构注销牌照注销信息显示。其中,江苏省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还手握互联网支付牌照,成为首家注销这一牌照的支付机构。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共有38张支付牌照被注销,支付牌照数量降至233张。

“现在第三方支付牌照其实是过剩的,牌照的市场价格也从前几年的十几亿元,到现在的几亿元,以后或许还会下降。”黄大智表示,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已经有不少支付机构出现牌照不予续展或被注销的情况,这反映了支付行业正处于一个动态清退的过程,未来那些空有一个牌照,但没有业务或是业务规模过小,甚至有一些违法违规犯罪案例的机构,可能会逐渐退出这个市场。

中小支付机构求索生存之道

面对终端消费者(C端)市场难以打破的垄断局面,开拓跨境市场和耕耘小商家、服务场景方等B端市场成为中小支付机构探索的主要发展方向。有支付机构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支付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国内很多的支付机构也开始注重跨境业务,未来跨境支付业务的市场竞争也将加剧。

上述人士认为,尽管不少支付机构提出金融科技转型,也就是为B端提供支付解决方案,但“大部分支付机构受限于其自身技术和经济实力,要走金融科技转型的路其实也很难,更多支付机构还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通过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来增收,方能得以生存”。

寇向涛也表示,支付其实是一项价格透明、利润稀薄的业务,单纯只做支付业务已经很难维持机构运营。因此,对大部分支付机构而言,围绕核心竞争优势,提供垂直附加服务才是未来长远的发展方向。

黄大智则认为,从支付行业当前的局面看,C端市场格局难以打破,跨境市场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并非主角,可获取的份额也有限,因此,中小支付机构更多的机会可能在于伴随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B端市场。

“现在支付行业是一个具有强规模效应特征的市场,但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这一情况或将发生改变。”他举例道,“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升级后,大量现金流水也需要在数字化系统中过账,中小支付机构可以通过为行业、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获得大量交易流水产生的手续费,尽管目前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还在初级阶段,数字化的推进还不足以到达这样的深度,但这一前景仍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