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高瓴出手减持了

发布于2025-06-09 15:47:59

周末,一则隆基发布的高瓴HHLR即将减持公司股份的消息,瞬间引发市场热议。

6月6日,高瓴旗下HHLR宣布即将减持隆基绿能0.5%股份,完成后持股比例将低于5%(这意味着后续减持无需公告)。回溯五年前,高瓴以70元/股、总价158.41亿的手笔天价入局隆基,如今股价却巨幅缩水,浮亏近百亿,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不少粉丝对隆基其实也颇为关注,所以今天的文章,我们打算结合免费AI助理“问小巴”工具,再来分享一些观点。

以下为主要内容:

文章开始前,先提及一嘴。不少新关注我们的粉丝可能没有历经我们跟进隆基的前后过程,关于光伏行业内卷的风险其实我们早已提及。

例如我们在价格战即将开始?这篇文章,其中就反复强调了行业可能面临的周期困境。当然,这样的文章还有不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度回顾下:

光伏跌麻了,还能看吗?

组件价格破1元,光伏大洗牌开始?

在开始问小巴点评前,一起先回顾一下高瓴HHLR投资隆基的过程:

2020年12月,高瓴斥资158亿买入隆基6%股份,持股2.26亿股,成本约70元/股。买入后股价曾下跌,但隆基股价却于21年11月创下新高。此后光伏行业调整,隆基股价持续下行。

从收益情况看,2020-2023年隆基累计分红约73.73亿,按6%持股比例,高瓴获分红约4.42亿元。经多次分红和转增股本,减持前高瓴持股增至 4.16亿股,占总股本5.5%。

若按隆基当前14.4元股价计算,高瓴目前持股市值约60亿。叠加分红也仅约65亿。相比此前158亿的初始投资,浮亏可谓近100亿。眼下高瓴的撤离,或折射出隆基与行业当下的困境——光伏行业的寒冬仍在持续,距离行业出清可能还有的磨。

问小巴AI点评如下:

隆基绿能当前市值1096亿元,结合最新财报看基本面:

一、生意本质恶化

盈利能力崩塌:2024年营收同比暴跌36%至825.8亿元,净利率-10.51%创上市新低。这验证了芒格所言"当商业模式崩溃时,数字会说话"。

成本结构刚性:虽营业成本下降27.5%,但营收降幅更大,折射出行业价格战惨烈程度。合同负债同比骤降39.7%至63亿元,显示订单获取能力衰退。

存货风险累积:133.8亿元存货同比降37.9%,但周转天数增至87天,存在价值超82亿元的存货跌价计提隐忧。

二、资产负债表承压

债务结构恶化:长期借款同比激增164%至139.5亿元,带息负债占比超总负债30%,年化利息支出吞噬现金流。

资产质量下滑:在建工程转固致固定资产达362亿元,未来年折旧压力超20亿元。应收账款同比增28%至139.4亿元,占流动资产15.5%,回款风险攀升。

三、估值锚点位移

当前1096亿市值对应市净率1.3倍,看似低于历史均值,但需注意:

行业重置成本折价:新建产能成本较现存资产低30%以上,存在资产重估压力。

现金流折现失效:经营活动现金流-47.3亿元,自由现金流连续两年为负,违背巴菲特"现金流是估值基石"原则。

四、增减持逻辑推演

从价值投资角度看,高瓴当年买入可能基于三点判断:

第一,光伏行业正处于"平价上网"爆发前夜,隆基作为硅片环节成本领先者,展现出了一定的"成本护城河";

第二,管理层在单晶替代多晶的技术路线选择上展现了战略定力,符合"理性决策者"特质;

第三,当时20倍PE对应行业30%增速,存在估值差。

但投资结果印证了芒格的名言"投资本就不该容易,谁觉得容易谁就是傻瓜"。

行业实际演变中:光伏行业历经技术迭代加速(N型电池更替)、产能过剩引发价格战、美国贸易壁垒三重打击下,隆基的ROIC从2020年17.6%降至2024年-9.7%。现金流承压明显。

光伏行业本质是"投产回合制游戏",产品同质化严重。

隆基虽多次证明过资本配置能力,但行业进入门槛不高,客户锁定能力较弱。正如资料指出:"投标时稍有溢价,但溢价不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存疑。此案例印证的深刻教训:当行业从"创造性破坏"阶段转入"破坏性创造"时,曾经的护城河可能变成沉没成本负担。

当下更需关注"幸存者信号":当出现单季现金流回正、存货绝对值下降、中小企业批量破产等信号时,或意味击球区临近。当前仍需恪守"不接飞刀"原则,等待资产负债表风险充分释放。

PS:本文内容由AI生成,不做投资建议。

证券之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