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脑|为什么平均工资往往很不错?

宏观经济 发布于2020-01-11 14:25:18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烧脑练习,是一个数学题。 这个数学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常见而且大部分人还长期“愤愤不平”的现象,那就是为什么平均工资往往很不错?换句话说,就是大部分人的收入往往低于平均工资,即“被平均”了。

  岁末年初的财报季或是“年终奖季”,很多新闻往往会写着“某上市公司人均收入如何如何”、“某城市年人均工资如何如何”的标题,其实这里面可能存在着误读。

  好,让我们来一步步分析。

  烧脑的平均工资

  平均数引发的“被平均”讨论或是“标题党”,早已屡见不鲜。如某互联网大咖企业2019年Q1财报显示,员工人数5.46万,薪酬支出为116亿元,由此一些媒体计算并制造出“某公司员工平均月薪7万元”的轰动新闻,不仅读者沸腾,很多该公司员工也直呼自己“被平均了”。

  同样,NBA联赛的球员工资也是如此。以2018-19赛季为例,NBA球员平均工资是617万美元,总计有588名球员纳入工资统计(包括双向合同、十天断约和延期支付等)。

  看起来是绝对不可思议的高薪,但其中有402人的薪资未到平均水准,占总数的68%。321人连薪资平均值的一半都没到,而工资榜前100名的球员,占全体球员工资总额比重达到57%,即接近60%的工资集中在不到20%的球员手中。

  是否发现,平均值往往看起来很不错,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三个重要概念

  我们先来区分一下三个重要的统计概念,分别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平均数

  平均数在本文中特指算术平均数,即一组数据用总和除以总数据个数,得出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即平均数易受较大数和较小数的影响。

  (2)中位数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选择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的大小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因此中位数不受偏大和偏小数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众数

  众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既不需要计算,也不需要排序,只需寻找出现次数较多的数据。

  众数与概率有密切的关系。众数的大小仅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就是一种集中的趋势。

  让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方便理解。

  假设一个团队,有9个人,我们用A-I的字母来代表每个人,收入如下表:

  通过简单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得出三个统计量,如下所述:

  平均数:9000(所有人收入相加然后除以人数,可以得出平均数9000)

  中位数:7000(排序,居中者为7000)

  众数:5000(出现最多的数,有3人的收入为5000)

  正态和偏态

  正态分布,大家可能不会陌生,但是否想过或是从之前的例子中已经看出一些端倪,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分布,并不完全是正态分布的,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存在差值,整体分布的高峰位于一侧,尾部向另一侧延伸,这就是与“正态分布”相对的“偏态分布”。

  偏态分布是分布曲线左右不对称的数据分布,分为正偏态和负偏态。

  先不必头晕,其实我们很容易记住和辨别。

  (1)正偏态分布

  平均数大于中位数,中位数又大于众数的数据分布。特征是曲线的最高点偏向X轴的左边,位于左半部分的曲线比正态分布的曲线更陡,而右半部分的曲线比较平缓,并且其尾线比起左半部分的曲线更长,无限延伸直到接近X轴

  从之前的例子可以发现,工资这类的分布往往就是正偏态分布。

  (2)负偏态分布

平均数小于中位数,中位数又小于众数的数据分布。特征是曲线的最高点偏向X轴的右边,位于右半部分的曲线比正态分布的曲线更陡,而左半部分的曲线比较平缓,并且其尾线比起右半部分的曲线更长,无限延伸直到接近X轴

  (3)正态分布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正态分布,此时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位于对称中心,三者相等。正态分布其实可以看作是偏态分布的一个特例。

  其实只需记住一个工资案例,就可以理解这些烧脑概念。

  在各类不存在负数的样本中,往往是一头(比如最低工资)是有底部的,而另一头往往非常大(比如收入高的可能高到超过最低者很多数量级)。

  以工资为例,正常职员是不会存在负数工资情况的,即每个月正常工作不仅没有收入还要倒贴钱,但市场化的工资上限往往可以非常高。因此,少数极其高的工资自然就拉高了平均工资,也使得平均工资往往超过了大部分人的实际工资。因此现实生活其实就是这样,每次媒体公布平均工资,自然会有很多人在评论区大呼“我拖后腿了,我被平均了!”

  反之,如果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那么必须存在一些极其低的工资去拉低平均数,但由于工资不可能存在负数甚至不可能存在极其低的工资(因为无人会去应聘),因此通常不会出现此类情况。

  实战应用心法

  (1)判别可能对应的分布

  通过逆向思维,我们在面对一个数据分布时,可以先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判断属于哪种分布,然后即可应用不同的心法。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物,往往偏态分布多于正态分布。那么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不同时,如何使用这三个统计量呢?我们得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看哪个统计量最能反映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平均数非常明显的优点是能够用到所有数据的特征,而且容易计算。但平均数有不足之处,即用到了所有数据的信息,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特点都能够避免极端数据,但缺点是没有完全利用数据所反映出的信息。

  (2)考虑忽略最低和最高

  我们常见的很多比赛评分,往往会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用平均数来表示一个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如果数据中出现一两个极端数据,那么平均数对于这组数据所起的代表作用就会削弱,为了消除这种现象,可去除少数极端数据,只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全部数据的平均数。

  因此,大量的文艺与体育比赛的打分成绩计算时,常常采用在评分数据中分别去除一个(或两个)最高分和一个(或两个)最低分,再计算其中平均分的办法,以避免极端数据造成的不良影响。

  我们继续用逆向思维,即多关注中位数和众数,在很多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更能体现实际的分布,比如之前收入例子中的“H”,此人的收入(28000)遥遥领先,拉高了平均数(9000),但中位数(7000)和众数(5000)可能更符合这群人的实际收入分布。

  (3)尽量投资和跟随平均数

  平均数只是描述一个总体的一个指标,当总体分布相对均匀时,平均数是有意义的,而当其分布不均匀时,用平均数试图描述个体就不太适合了。

  但,逆向思维给我们的灵感是如果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正偏态分布,尤其在投资领域,那么我们为何不直接投资和跟随平均数呢?

  比如投资收益率就是明显的正偏态分布,即平均数(指数收益率)大于中位数,中位数又大于众数(大部分投资者收益率)。

  可延伸阅读之前这篇《烧脑|为什么绝大多数投资者会被指数暴击?》。

  同样,大多数人的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下也完全符合数学,根本原因就是收入特别高的人对平均数的贡献往往实在太大。因此,如果允许全部就业者选择领取平均工资(之前例子中的平均数9000,战胜了9人中的7人,还战平了第2名的收入,仅败给了第1名H的收入28000),我想不少人会非常愉快和欣然地接受。

  最后,用一句调侃的话来帮助我们记住平均数可能带来的思考错误吧。

  “嗯,巴菲特的确有钱,查理·芒格和我加起来还没有他老人家多。”

  延伸思考

  期望值在投资领域真的很有用吗?

  这个问题会在以后的分享中进行推导,谢谢您的鼓励的支持!

  同时,您还想一起思考哪些现象背后的算法?欢迎您畅所欲言,一起好好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