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种盈利模式是投资者成熟的标志(下)

发布于2020-01-07 10:58:32

  四种经典的盈利模式

  【第一种盈利模式:困境反转】

  每一个投资大师的案例集中都有这样的逆袭故事,加之一旦成功往往涨幅巨大,所以每一个投资者都想把握这样的机会。

  但“困境反转”并不是一个机会,而是一种专门的盈利模式,它需要严格的筛选标准,只有好行业好公司遇上了“坏运气”才有可能“困境反转”,其他90%的公司只会是随波逐流。

  “困境反转”的盈利模式还需要相当的投资技巧,要找到安全边际高的公司,判断公司业绩反转的时机,还要警惕好公司因为人心涣散,最后真的变成“垃圾股”。

  作者: 网络侵删

  

  “困境反转”是一个概率游戏,五个符合“困境反转”标准的公司,可能只有二个真的“反转”,只有一个能被你把握机会,所以这种盈利模式一定要控制仓位,结果导致涨幅巨大,但获利一般。

  由于A股的波动大,最优秀的一群基金大部分都很擅长“困境反转”,所以严格地说,“困境反转”更适合机构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但散户仍然要重视对此模式的研究,因为一旦反转,该股就变成了第二种盈利模式。

  【第二种盈利模式:成长加仓】

  成长加仓是成长股在业绩提升期最好的投资方式。

  很多人把价值投资看成是研究一两家公司,然后从底部开始一路重仓长期持有,指望抓到一支“十年十倍”股,实际上这种方法无异于赌博。

  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公司的股价通常跟它的经营状况相匹配,很少存在长期低估。所以,买入一家公司的背后其实是你跟市场有不同的看法——即“预期差”,而盈利的关键在于你的看法被市场认可,最后体现在股价的上升上。

  成长加仓依据的是“确定性决定仓位”的理念,当我们发现一家公司有“预期差”时,我们先买入一部分仓位,在企业经营状况往我们预期的方向上变好的过程中,不停加仓到设定的最大仓位;但如果“预期差”迟迟不能够被证实的话,那我就保持目前的仓位或减仓;如果这个“预期差”,被市场否定了,那就应该实事求是地清仓。

  成长加仓也是一种“利益自我驱动”的机制,当你有一家公司的仓位并小有盈利后,你才有动力更专注地研究它;留下以后的加仓空间,也能避免出现“屁股指挥脑袋”的情况。

  【第三种盈利模式:价值中枢】

  这是针对稳定成长型公司的投资方法,特别是一些大白马。

  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市场研究比较充分,股价也几乎体现了基本面的状况,其估值受市场偏好的影响更大,涨跌往往很难预测,如果排除估值上上下下的干扰之后,股价涨幅只取决于业绩的增长。

  所以白马股的收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业绩持续上涨的收益,另一部分是市场风格偏好带来的估值由低估向高估变化造成的收益,或相反的运动造成的亏损。

  那么我们在该公司的投资仓位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赚业绩增长的钱,另一部分是赚估值,波动的钱。前一部分仓位长期稳定,后一部分仓位根据该公司的价值中枢,股价低于价值中枢时就超配,高于中枢时就低配。

  这种方法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成长性白马股的价值中枢是不断上移的,不能轻易丢掉第一部分仓位;

  第二,白马股也有业绩波动,股价跌破价值中枢,一定要搞清楚是杀估值(可增持),还是杀业绩(下调价值中枢),或者是杀逻辑(应清仓)。

  【第四种盈利模式:产业趋势】

  之前的文章比较过消费类公司与科技类公司发展趋势的区别:

  品牌消费品有消费粘性,很容易出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而科技股很容易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使原来的头部企业,一夜之间丧失原有的优势。

  这就导致消费股和科技股在投资方法上的一个重大差异:消费品公司研究的重点是公司,而大部分科技股研究的重点是行业趋势,除了少数极其优秀的公司,大部分TMT公司都要用“产业趋势”的投资方法。

  “产业趋势”的盈利模式,首先要去判断在今后几年最主要的产业趋势,其次是找到符合这个趋势的公司中最能出业绩的几家;最后是在趋势形成前买入,在业绩兑现之前兑现利润。

  “产业趋势”跟趋势投资中的 “炒题材股”不一样,后者不需要出业绩,反而越垃圾越好炒;“产业趋势”是价值投资,一定要出业绩的,涨幅与未来业绩的爆发性成正比。

  只是跟一般的价值投资不同,“产业趋势”是先把相关概念股全部炒上去,最后有业绩的留在高位,出不了业绩的回到起点。所以,“产业趋势”这种盈利模式,最核心能力是预判未来出业绩的公司,比如每次投资苹果产业链的机会,大家都要去听郭明琪的观点,因为这个人对产业链非常熟悉。

  价值投资的两个错误认识:

  错误认识1:价值投资赚钱太慢了,理由是,你看人家炒短线的,一个星期就20个点的收益,一个月就翻倍了。你搞价投,几年才可能翻倍。

  真的是这样吗?且看我来揭示真相。一个月翻倍是表面现象,但要准确地捕捉住这个翻倍机会却要花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即便是庄家也不是这个月买,下个月就会卖,他也卖不出翻倍的价格,而是分批在底部慢慢建仓,中间还时不时洗个盘,突然拉起又重重压下,让想一夜暴利的人坐把过山车。

  最吸引你眼球的是中间那个翻倍的B区域,这是人的天性,没有人不被暴利吸引的,但造成这个结果的却是最左边的A区域。没有A区域的蓄势待发,何来B区域的一飞冲天?

  想要成功捕获这个翻倍机会,你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你选到了那个股价可能会飞的股票;

  二、你的买入点是在A区域;

  三、持有到区域C。

  在这个过程中会碰到很多考验,比如有时候你在A区域待的时间不够,在你退出后,它开始飞。有时候它压根就不飞,几年的走势都停留在A区域。有时候你好不容易熬到B区域,但并没有坚守到C区域,所谓的卖在半山腰。

  所以要同时把握这三点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你觉得你能从几千只股票里精准的捕捉到会飞的那一只?又能精准地捕捉A区域和B区域的拐点?只有在拐点买入才能实现所谓的短期翻倍。除此之外,要么只能获取部分收益,要么花的时间并不比价值投资者陪伴一只优秀股票直到获得满意的收益所需要的时间短。所以短线获暴利只是一个假象。

  另一方面,从统计学的角度,假设短线都能获得稳定的暴利,周期短,一个月就可以做一票,成功率又高,那岂不是几年就能积累巨额财富?可现实生活中怎么鲜有这样的案例呢?事实就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交易次数越多,最终越倾向于均衡的结果,交易10次,成功6次,失败4次,正负一抵消净成功只有2次,最后总收益相当低。

  错误认识2:我听了你的话搞价值投资,我买的股票也符合价值投资标准,可拿了两年也没挣到钱,所以价投无效。

  这种认识更加具有普遍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要么是并没有真正理解价值投资,要么是没有真正践行价值投资。

  我觉得价值投资理念是一个知难行也难的理念,表面听上去很简单,在低估价位买入优秀公司并长期持有嘛,多简单啊。可这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低估、优秀公司、长期持有。哪一个容易真正理解?何为低估?什么样的公司是优秀公司?长期持有是多长?

  我认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技术能力和两次对人性的考验。

  技术能力指的是对优秀公司的甄别能力,这个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不断提升的,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能力圈,包括财务分析能力、商业模式理解能力、行业知识的积累,甚至人生阅历有时候也是一种优势,人生不同的阶段对一些商业模式的理解能力有时候会相差很远,20多岁的小伙子对白酒的理解肯定没有40岁的中年男人理解透彻。

  最难的是两次对人性的考验,第一次是股价在低估时。优秀公司低估的时候要么是整个大盘暴跌的时候,哀鸿片野,大家不计成本地夺路而逃的时候,要么是公司发生了黑天鹅事件,但公司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两种情况下,你敢坚定地买入吗?敢说明你是个合格的价值投资者,不敢则说明你只是叶公好龙而已。第二次考验是持有阶段,守股如守寡,优秀的公司,其股价涨的往往比较慢,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妖股在你面前妖艳地舞动着身姿,你能守你的优秀公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