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70亿的“老干妈”陶华碧:我不坚强,就没饭吃!

发布于2020-02-11 13:42:48

  最近她姐宅在家里,每天都不知道该吃点什么了,常常就应付应付就完了,有多少人和我一样?

  但在我所有能随便应付的食物里,有一个东西,是我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老干妈。

  决定在家宅到天荒地老之前的一次超市采购中,我推着购物车就直奔了调料区,抄了几瓶老干妈,顿时就放心了,这下可不愁了......

  给大家看下她姐昨天做的懒人老干妈炒饭,真的绝,虽然看起来卖相不怎么样,但是真的巨巨巨好吃,满足味蕾满足胃,最主要的是,很简单!

  想要教程的去后台回复“老干妈”,她姐把绝招教给你们~

  说跑偏了,今天是想给大家推荐一篇她姐在她理财APP里收藏了很久的帖子,写的就是老干妈的故事,很打动人,同时还有一些以前没听说过的冷知识,值得一看。

  在这老干妈相伴的时光里,大家读一读一篇文章,真的是很贴切~

  这篇文章是财蜜@fly心情的读书笔记,字数很多,但写的很全面易懂,看完这篇文章基本就相当于看完她读的这本书了。

  这篇文章是《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我不坚强,就没得饭吃》的读书笔记。

  打开这本书时,我脑海里同时想起另外几位女性:

  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还有今年在网上看到的一位脑瘫妈妈独自将孩子养育成才的故事。

  在她们身上,除了能看到传奇般的创业经历,更让人看到她们在面对人生坎坷时的那份坚强和勇敢,还有她们身上所具有的伟大的母爱精神。

  她们吃的苦是我无法想象的。

  这本书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老干妈陶华碧的创业经历,以及创业后的经营之道。

  我将整本书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位女创业家的传奇人生。

  年轻时的陶华碧

  陶华碧,曾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从小砍柴、做饭、种地,是家里的第八个女孩子。

  在那个穿衣吃饭都困难的年代,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读书了。

  在饥荒岁月里,她挖野菜,尝试植物根茎的各种吃法,她用仅有的一点口粮,做成各种美味的食品。

  年纪尚小的她,为了提升味蕾的感受,采用了大山里一种特殊的中药材,又采用自家种植的辣椒,酿制成了一种天然风味的辣椒酱。

  众姐妹们吃了都赞不绝口,父母也对这最小的女儿刮目相看。

  20岁时结婚,但没过几年好日子,爱人就病故,留下两个儿子由她照料,她独自一人支撑起这个失去另一半的家庭。

  个性坚强的她,在街上摆过地摊,卖过菜,做过各种买卖。

  她说:“只要能让这一家人活下去,能吃得饱饭,交得起学费,读得起书,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忍。”

  “老干妈”名字的由来

  之后她在一个学校附近开了一个小饭店,当她看到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吃不饱要靠哥哥们接济时,她决定以后免费管这孩子的温饱。

  书中说:后来每次欧阳梓刚来店里吃饭,陶华碧都不再收他的钱,渐渐地,梓刚的心被感化了,有一天,当他吃完一碗冷面后,忽然叫了陶华碧一声“干妈”。

  由于欧阳梓刚在学校里颇有人缘,他的朋友们,一帮一样大的孩子见欧阳梓刚叫陶华碧“干妈”,他们也就跟着叫起来。

  其实,他们早就想叫陶华碧“干妈”了,陶华碧的饭店就跟他们的家一样,每次来了,陶华碧都会像母亲一样嘱咐他们好好学。

  同时,如果忘了带钱,陶华碧就让他们赊账,忘了还钱陶华碧也不讨要。

  有时候,陶华碧看到他们的衣服破了,膝盖露出来了,还会忙里抽闲,给他们补上衣服上的洞。

  陶华碧喜欢管闲事,心肠软,看不得穷人的孩子挨饿,这些孩子在她身边,就好像在母亲身边一样。

  正是在陶华碧的感召下,欧阳梓刚开始刻苦学习、发奋图强。

  他说:“我不能对不起我干妈,等我有出息了,一定让干妈的饭店成为贵阳最大的饭店,而不是现在这种石棉瓦搭建的棚子。”

  陶华碧小时候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在她卖冷面、水豆腐期间,每次看到讨饭的人,她都会把冷面、水豆腐送给他们一些。

  由于她的乐善好施,“老干妈”的名字传诵出去,方圆几百里都知道。

  很多贫困吃不上饭的孩子也来她的饭店填饱肚子,她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继续免费让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吃饭,她想,吃不穷喝不穷,盘算不到就受穷。

  她想,若要弥补亏空,只有继续改造饭店的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于是就在“口味”上下功夫。

  她虽然是个平凡的女人,却有着大爱的心。

  “老干妈”的前身

  事情的转机发生得很偶然。

  那天,正是星期天,学生们都回家了,客流量不大。陶华碧决定去别的饭店看看。

  她走过了一家又一家的饭店门口,发觉他们的生意都不错,尤其令她震惊的是,她看到那些饭店里的调味佐料竟 然是自己平日里免费赠送的,是这些小老板托人在她那悄悄拿回来的。

  陶华碧心想:“我说饭店的辣椒油怎么总不够用呢,原来供着这么多的饭店呀。”

  这些小老板看到陶华碧洞察了他们生意兴隆的秘密,有点不好意思,就笑嘻嘻地建议说:

  “你趁早开一家调味店得了,省得我们整天派人去你那拿辣椒油了,我们也不好意思啊!”

  陶华碧陷入了沉思……

  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改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辣椒酱系列产品成为她的主打产品。

  因为不再卖凉粉和冷面,陶华碧每次看到以前救济过的穷孩子们吃不上饭了,她都会难过到流眼泪。

  有时候她会把他们叫到她的店里,给他们一个馒头或一块饼,让他们蘸着辣椒油吃。

  这些孩子们不会想到,这是陶华碧一天的伙食。

  陶华碧没有为自己的产品做过营销,大字不识的她,更不懂花钱打广告。

  从她摆摊设点开始,她就靠着“实惠”二字为自己赢得了口碑,到了她的调味品店开业,她也靠着“实惠”二字使得生意大好。

  陶华碧调味品店里面卖的辣椒油、辣椒酱系列,都是她自己亲手制作的。

  她不懂什么添加剂、防腐剂这些新名词。

  她就知道不能害人;

  她就知道把辣椒佐料做好吃了;

  她就想让漂流在外的游子每次吃上她的辣酱,舌尖上的美味都能驱走寂寞;

  她就想让人吃一口就能泛起浓浓的乡味。

  “老干妈”的壮大

  1996年7月的一天,是陶华碧自己办厂的开始。

  她借用了南明区云关村村委会的两座房子,雇佣了40个工人。

  陶华碧的第一家工厂开张了,名字就叫“老干妈辣椒酱”。

  从此后,陶华碧的辣椒制品,就如同星星之火,短短时间内就密布了全国各地,直至走出了国门。

  从40个人的工厂到如今5000个人的大厂;从斤装瓶子到如今千吨的大油罐;

  从只有两口锅到全国私营企业纳税排行第五;从经营小卖部到日销售200万瓶;

  从一穷二白到一年销售收入37.2亿;一瓶在国内不足10元的辣酱竟 然登上了美国奢侈品销售网站的国际品牌。

  “老干妈”的营销,是不需要课本的营销。最初是口碑好,口口相传;后来就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

  “老干妈”为什么会如此辉煌

  为什么选择辣?

  辣本来在某些地区并不受欢迎,可是陶华碧认为,单纯的“辣”有时候是让人味蕾受到刺激,感觉不爽。

  可是如果“辣”和“油”应用在一起,就完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把直冲嗓子眼儿的让人流泪的辣,做出不一样的感受。

  因为辣用了油做辅料,当火烫烫的油滚在“辣”里面时,那油就变得辣香辣香的。

  但它已经消弭了辣的那种重重的刺激,变得可以接受。

  滚烫的油浇灭了辣所带来的重口感,油成了红色的,好看又有营养。

  辣也服软了,变得入口绵软,成了我们喜欢的那种感觉,忽然就变得好吃了。

  陶华碧创立的“老干妈”辣酱,品牌深入人心,可是它的成功并非做了多大费用的广告,也并非花了多少钱做了营销推广,它的口味成就了它的品牌。

  相反,有的厂家和企业,在做大产品的时候刚好相反。

  他们以为先广告轰炸,就能把牌子树起来,他们违背了做品牌先做“品”后做“牌”的原则,而是先做“牌”后做“品”。

  由于“老干妈”越做越大, “老干爹”“老干娘” “老干爸”“老干爹”……各种各样“老干X”层出不断,然而这些“老干X”只是混乱了一时。

  硝烟弥去之后,它们如同昙花一现,全军覆灭。

  尽管追随者们各展其能,模仿“老干妈”的生意模式,可是都没有成功。

  按说,陶华碧应该把心放在肚子里了,可是商业的战场向来是严峻的,“老干X”覆灭后,另几个调味品牌接踵而至。

  它们看中了“老干妈”调味品低门槛做出了大事业的前景,“吃饭香”“饭扫光”“饭遭殃”等品牌,依然延用辣椒做原料,主打辣酱产业。

  “老干妈”的模式看似门槛低,好模仿,实质上一个企业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老干妈”推出市场之时,正是中国人对辣味开始接受的时期,之前国人除了四川、贵州、湖南,喜食“辣”的人并不多。

  随着市场的开放,“辣”开始侵入北方和南方市场,并且让不食辣的人开始改变了观念,慢慢适应并且接受。

  “地利”上的优势是,贵州处于云贵高原,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这使得辣椒得以广泛的种植和食用。

  “老干妈”正是得益于当地辣椒产业有着成熟的产业链,对陶华碧利用此产业链发展辣椒产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至于“人和”,陶华碧作为农民企业家,平易近人,把员工当亲人,她用爱心感化着自己的职工,职工对她也是忠心耿耿。

  天时、地利、人和,“老干妈”她都占据了。

  “老干妈”的模式虽然成为了所有低门槛快消品的成功模式,可是一味的模仿复制,并不适合所有的产品。

  还有就是价格的原因,“老干妈”一直秉承真材实料和实惠的原则,哪怕是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涨价,连包装和瓶子都还是当初的模样。

  她不想将成本用在吃不到的包装上,她一心只想把辣椒酱做好,她的盈利靠的是量,薄利多销。

  所以当其他后来者想在市场上超过老干妈就很难,因为如果你要卖的价钱比老干妈高的话,名气不高你卖不过她,如果你卖的价钱比她低的话,那你必定会亏本。

  如今尽管已是世界富豪,但是她屋里的陈设依然是旧时的古旧家具。

  她觉得一个人活着,即使穿的吃的都随着时代发生了改变,可是不能忘本,不能有了钱就奢华,人就应该本本分分,该花的钱一定得花,不该花的钱,就不能花。

  陶华碧在开冷面店的经历中,她看到了自己做的辣酱有人喜爱,可是当时她并没有把“辣酱”当成一种生意,她的心思主要还是在“实惠饭店”的经营上。

  后来,她发现自己免费赠送的辣酱成了其他饭店顾客盈门的法宝,这才幡然醒悟,自己的强项在于制辣酱。

  于是她经营了一家风味食品店,专门卖自己做的辣酱和辣椒油。

  在经营食品店的过程中,她又一次发现了商机,因为她做的辣酱几乎卖不过来,生意好得出奇。

  最终,她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拿出了所有积蓄开办工厂,招聘了40个工人,发展成今天拥有5000个工人的现代化企业。

  这漫长的创业史,都是从最初免费赠送辣酱开始的。

  陶华碧一向本着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事的原则,她不借贷、不融资,尽量做到零库存。

  她的这一坚守,即使在“老干妈”销量达到日均200万瓶的时候依然如此。

  陶华碧具有的商机智慧并不复杂,就是一瓶辣酱。

  那时她的产品还没今天这样品种多多,当时只是以风味豆豉和油辣椒为主。

  在贵州当地,由于气候的原因,几乎家家都种辣椒,家家户户都有吃辣椒的习俗。

  “老干妈”经营管理之道

  一瓶辣酱不起眼,可是它却支撑着陶华碧从乡镇走向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走向了世界级别的财富榜。

  而关于“老干妈”的管理团队,更是给人留下了谜团。

  她为人低调,她和她的团队从不接受媒体采访。

  她是如何能够领导一个5000人的大公司?

  她领导的管理团队上下一条心,从来没有出过内讧丑闻,媒体上也没有任何不利于“老干妈”的负面报道。

  与其说陶华碧在领导一个企业,不如说她在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着“老干妈”。

  而外界对“老干妈”的评价也都是:低调、忠诚、勤勉。

  没有一个强者最初就能成为强者的。

  她也有过脆弱、流泪的时候,当她走投无路的时候,正是凭着勤勉苦干的作风赢得了市场。

  如果当初因为没有厂家供应瓶子,换了其他人可能就会觉得这个辣酱是不可能出厂的,可是陶华碧作为公司的老板,没有端任何架子,她挎着篮子去第二玻璃厂捡瓶子。

  任何产品的畅销,企业的兴盛,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搞定人。

  搞定人,才能搞定一个企业,而搞定人的关键是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

  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低调的作风,拥有勤勉的员工,拥有忠诚的管理人才,那么它的兴盛指日可待。

  一个企业在开业之初,一定要事先盘算好需要规避哪些事件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不要等到事件发生了再去做出规避,那时候恐怕为时已晚。

  她管理方式比较简单,除了有赏罚分明的奖励制度,对员工体恤关怀,就跟一个母亲一样,她能叫得出全厂几乎所有人的姓名。

  小到门口保安、流水线工人,大到各个管理层的经理、大经销商,她都能一眼就叫得上对方的姓名。

  作为一个管理者,尤其是一个企业的掌门人,必须要保证不能离职工太远,要经常下下基层。

  听听最底层哪怕是一个做饭师傅、保洁员的意见,能够接地气地了解自己企业的真实面目,从而杜绝虚假信息的弥漫。

  马云曾说,员工离职的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

  第一是工资少了,钱和工作没有成正比,即工资没到位;第二就是心委屈了。这些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干得不爽。

  怎样让年轻的员工团聚起来,怎样让他们增加了解,在工作中增加友谊,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有时候这些年轻的工人们会因为一件不值得的小事就会大打出手,经常一起吃吃饭,团聚团聚聊聊天,是企业文化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个企业有了“家”的概念,就没有人想离开。

  据有关专家分析,有85%的员工辞职是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一个企业的人际关系如果得不到好的改善,会造成大量人员相续离开。

  在艰苦的环境里,培养员工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每一个决策者都应该注意的。

  如果领导者经常对一个本身能力有点差,意志力薄弱的员工进行积极的暗示“你一定会行的”“你会有办法的”“我相信你一定会办好”……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积极的感情激励中诞生。

  一个“不行”的员工,改变了自身的局限,变成了“行”,能使员工做出如此改变的,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心理专家说过,人类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一个领导者,如果处处给员工脸色看,会给员工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如果领导人经常批评自己的下属,下属会觉得精神沮丧,变得退缩、冷淡、泄气、萎靡不振等。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领导者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心理暗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暗示”在本质上,是指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自己尊敬、喜欢、信任、钦佩的人的暗示和影响。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一样,父母应该适时的多夸夸孩子、鼓励孩子。这样一想,我似乎好长时间没有夸我家的孩子了,惭愧~~)

  陶华碧认为:富有不是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能剩多少钱,即你手里有多少钱。

  陶华碧从不让自己陷入借贷的境遇,就是因为有一种危机意识。

  当90年代“三角债”盛行的情形下,陶华碧却一直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

  以至于有些人说她有小农思想,但另外一群人却觉得她很爽快,正因为她这种做事原则,让辣椒农们每次都能结现钱,员工工资也都能照常发。

  聪明的商人从不把自己逼到绝境,今天还觥筹交错,明天就可能被银行追债,那种日子陶华碧宁愿不要,她游刃有余地在商海里跋涉,走得轻松,走得没有重负。

  她要做富翁,而不是负翁,她的定力和商业智慧,让其他商人不得不佩服。

  她的所有智慧不外乎她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她有极强的计算能力。

  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她能够在极快的时间内把生意算得清清楚楚。

  “老干妈”手下的员工都不得不佩服地对记者说,老板陶华碧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全不懂,她的企业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务人员念给她听。

  她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自己心算财务进出的总账,立刻就能知道数字是不是有问题。

  (这一点像极了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她也大字不识一个,但却能把繁杂的账目记得一清二楚)

  不得不说,在生意场上,极强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必备的条件。

  她精明干练,不识字不代表她没有计算能力;没有文化,不代表她不懂得做生意。

  早年她家境贫穷没有条件读书,贫穷的生活给了她吃苦耐劳的能力。

  在爱人离去后她做过多种生意,做生意需要算账,不论是卖菜还是经营饭馆。

  所以,陶华碧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心算出来账目,不仅要算得准,还要快。

  这种能力是她在多年从事的生意中培养起来的。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首先的一条就是不能当一个懒人。

  他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陶华碧吃住在工厂,当天的事情必须当天解决,陶华碧说:“我不能欠别人的钱,别人也不能欠我的钱,这样我睡不着,心里不踏实。”

  她依靠口碑营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跨界投资路径,一步一步将企业做大做强。

  不借款、不融资、不上市,这“三不政策”是陶华碧的主心骨,不管别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或者给她讲科学道理经济理论,希望她改变思维,陶华碧依然相信自己的直觉。

  她的直觉告诉她,借贷的目的是把摊子铺大,扩充辣椒基地。

  她不愿意借钱搞这些,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等到自己有了资金再去搞大的,没钱借款,一旦生意不顺利,赔了钱,借的钱要还利息,到时候会手忙脚乱,拆东墙补西墙,生意还怎么做下去!

  无独有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没有上市的企业。

  陶华碧和华为总裁任正非同是贵州人,都出生于40年代,多年以后的他们虽然都功成名就,但在生活上却依旧很节俭。

  我想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们,因为经历过贫穷,所以后来即使富裕了,但仍然保持勤俭节约、不浪费的习惯。

  光这一点,就值得现在很多年轻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