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将超3.1万亿美元收入规模,区块链离爆发还有多久?

宏观经济 发布于2020-01-04 13:11:52
如果从2008年中本聪发表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提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开始计算,如今区块链技术成长已满十年。从技术探索期到以太坊智能合约开启去中心化应用,再到现如今产业发展落地,各国、各行业逐步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接纳这一新兴技术。

  对于区块链行业,2019年并不平淡。

  比特币问世后,加密资产数量不断增长,“孕育”了无数造富神话。区块链作为加密资产的底层技术在过去十年也被炒作者与加密资产、ICO(首次代币发行)强制画上等号,“炒币”热极一时。更有甚者,利用行业尚未成熟、公众识别能力相对较低等因素,以区块链名义从事非法活动、制造骗局。

  与此同时,在特定场景的实用价值部分实现、出现多行业落地应用背景下,区块链成为实体经济与金融领域的关键词。各国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潜力高度重视。随着越来越多场景的发掘,其更加广泛地为市场接纳与关注。

  咨询机构Gartner预测,到2030年,区块链将会诞生3.1万亿美元的收入规模。

  如何看待加密资产与技术,又如何发掘区块链技术的巨大潜力,都等待着每一位参与者来解答。

  币圈整治VS链圈“开正门

  “币圈现在人心惶惶,没有人敢发声。”2019年11月中旬,一位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离职员工告诉《中国 经营报》记者。延续我国监管部门对国内虚拟货币活动监管的高压态势,2019年国内相继出台了区块链监管政策,不断为区块链的发展扫清障碍、铺平基础道路。

  2019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各省市处非办发函,提示防范假借“区块链”名义的非法集资风险。与此同时,各地方的整治行动也在不断加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下发《关于开展虚拟货币交易场所排摸整治的通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防范“虚拟货币”非法活动的风险提示》。

  数据显示,整治效果明显。《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显示,2018年以来,国内173家虚拟货币交易及代币发行融资平台已全部无风险退出。

  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通讯委员高承实表示,2019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币的活动的进一步打压,用行动指明了区块链的未来走势。过去一年的虚拟货币交易所、项目方跑路事件,也让市场受到了充分的教育。

  “纵观监管趋势,一直以来都是‘开正门、堵偏门’。炒币行为在国内一直被界定为‘偏门’,如果这种短期逐利、违法违规的行为不面临管束,区块链的应用大概率将脱离应用于实体经济的大方向,也不会利于技术真正长远的发展。”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向《中国经 营报》记者说道,“我们可以看到,受相关政策支持,过去一年区块链应用正在不断深入。”

  正如陈文所说,除了整治违法违规以保护区块链技术,截至2019年,区块链相关规划也在不断出台,鼓励与保护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

  2019年2月《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网信办”)组织开展备案审核工作,并公布第一批共197个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与此同时,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广州市黄埔区、青岛市市北区以及福建省福州市等地,也纷纷发布区块链相关政策。全国各地区区块链专项扶持政策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同在第一批备案清单之列的海南诚品区块链技术有限公司TAS区块链防伪溯源平台创始人王鹏飞告诉记者,公司在年前向国家网信办提交备案申报,从行业自律角度,由于区块链分布式存储的特性,在信息安全上仍存在种种问题。一个新技术想要发展,必定要在所在地的法律框架之下,区块链不可能完全野蛮生长。若区块链想要壮大发展,合规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区块链作为新兴技术,发展初期鱼龙混杂。备案的出现,其实也是对区块链的一种认可与鼓励,在行业早期及时监管,促进行业进一步洗牌,留下创新性企业,让行业内从业者明晰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更有信心开拓经营,也让行业以外的人对区块链行业的秩序更加放心。”王鹏飞说。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告诉记者,《规定》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提供、使用、管理等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此后,多地发布鼓励和扶持区块链技术发展的政策,也为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市场监管政策的成熟和完备,以及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区块链项目深入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但鉴于虚拟币发行与流转严重冲击我国现有金融及经济秩序,且诈骗、非法集资等行为横行,对其的监管,短时间内还将趋严。‘币圈下沉,链圈崛起’这也使得发币与“区块链”技术逐步分离,脱虚向实的技术发展,区块链应用加速。”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特邀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企业教授刘峰指出,在当前政策监管上,已经从高压态势监管演化为对虚拟货币融资的持续监管,以及监管沙盒中允许区块链应用创新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我国区块链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区块链迎来产业落地

  2019年来,区块链行业经过前期探索和准备,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落地应用涌现。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蔡凯龙告诉记者,在2019年,区块链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业区块链蓄势待发,区块链教育咨询行业火热。从专利申请数量的井喷与资本的活跃程度中都可以窥得中国区块链行业的火热,目前来看我国对区块链的重视程度遥遥领先他国,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在推进央行数字货币方面,遥遥领先于全球央行。

  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 云峰表示,区块链技术在2019年得到了监管层面的支持。另外,目前506家已经完成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的公司,领域涉及溯源、存证、票据等。尽管目前区块链落地应用场景有限,但是未来这些关系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技术革新仍值得期待。

  陈文对记者说道,受相关政策支持,区块链应用正在不断深入。一方面,区块链应用的场景扩容大幅提升。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领域,而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与实体产业的紧密结合必然会使得区块链应用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价值。另一方面,区块链越来越贴近民生。当下技术为民所用的方向得到提倡,后续区块链在智能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尤其值得期待。“但是当前受限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不够成熟,还没有特别的应用场景说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或者说是相对于其他技术的绝对优势。后续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和完善,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场景应用充分佐证区块链优势及核心竞争力。”

  根据互链脉搏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至6月,全球共披露区块链应用项目408个,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披露项目的总和。

  恒生电子副总裁王锋曾公开表示,区块链应用已经脱离了币的应用范畴,逐渐成为独立的技术体系。“我们看到它从过往小规模的应用与创新到进入快速发展周期,许多应用场景快速落地。所以我们将现如今的时间节点归纳为区块链产业落地的周期。从2019年开始,区块链技术应用将逐步迈入成熟阶段。”

  《中国区块链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区块链技术相关探索和应用已不局限于底层平台,各行业里的场景应用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以区块链为核心的应用加速落地。

  2019年6月,京东数科的大资管事业部与区块链团队推出市场首个区块链ABS标准化解决方案,比原有技术方案减少85%的部署时间,每年每个业务节点可节约运维成本超百万,提升了业务参与机构间系统透明度和可追责性,保障了金融相关数据的安全使用。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有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峰曾撰文指出,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归属权与保护隐私十分值得期待。“目前用户的数据集中存储在云中,法律意义上归属用户。在所有权模糊的情况下,云不能大规模加工和计算数据,仅仅是简单的存储和集中。这些数据是‘死’的,这不是‘大数据’,确切说应该叫‘数据大’。基于区块链的数据授权和管理,可以在数据确权、保护隐私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大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峰看来,过去一年区块链行业应用正在呈现从数字货币向非金融领域渗透趋势。区块链不仅已在金融、溯源、存证等领域进行了落地应用,还在零售、医疗、智能制造、文旅等领域有了持续进展。

  “过去一年我国在区块链领域进展可以从认识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一是认识层面,我国对区块链的认识逐渐明晰,不再将区块链技术与加密虚拟货币混为一谈,而是对于区块链技术有了一个独立的、客观的、清晰的认识。一方面,我国鼓励发展区块链技术,另一方面,对于加密虚拟货币发行及交易仍然是严令禁止的,国家相关部门对于虚拟货币交易的打击仍然坚持不懈。二是实践层面,在2019年,有很多区块链项目或者企业一直坚持在进行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落地,平安壹账通、微众银行等公司逐渐发力,BAT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到区块链产业之中。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央行的数字货币DC/EP,区块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创建新的国际支付体系的可能性,而实现这种可能性需要一种强有力的通用货币。”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于鲁平总结道。

  多方向突破“为链而链”

  “过去一年,是我国区块链发展从金融泡沫阶段逐渐在走入‘脱虚就实’的一年,联盟链与私有链的研究相较于公链的资产发行、以资产抵押为代表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增多。但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为了探索自身业务落地而出现的为链而链的情况。”刘峰展望道,随着区块链技术与产业落地,真正意义上适合区块链技术落地在产业中的现象级应用即将出现。”

  高承实坦言,当前在市场教育不到位、大部分人对区块链理解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的市场需求客观存在。这或将是区块链系统落地的必经阶段。区块链系统本应是信息化与数字化充分发展阶段之后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数据全网一致性分发,建立起信任互联。“2019年是区块链系统逐步落地的开始之年。但这一年落地的区块链项目,大部分还是对区块链一些特征的技术层面的应用,如数据不可篡改、数据溯源、多方认证等,并没有进入到利用区块链改变生产关系和业务流程的层面。”

  商务部CECBC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数字经济商学院院长吴桐告诉记者,2020年是产业区块链落地的决胜之年,区块链落地难不仅由于技术瓶颈和场景化程度不够,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缺失和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度有限。“下一步区块链的发展会沿着这四个维度,真正向产业区块链迈进。”

  在陈文看来,2019年热度之下,区块链作为一项新技术,最让人激动的仍是其全新的治理结构,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区块链多中心甚至于去中心的模式,仍需要激励机制以解决“搭便车效应”,在区块链治理中,若无法对普通参与者进行激励,区块链最核心的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展示与现实应用。

  “目前‘去币留链’背景下,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只有国家政府、大型国有企业以及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这样的巨头才拥有忽略短期利润与现实利益的资金实力,去推进联盟链建设。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推进联盟链在当前环境下并不切实际。”蔡凯龙进一步补充道。

  蔡凯龙告诉记者, “现目前除了虚拟货币,区块链真正大规模的应用仍然屈指可数,区别于互联网,在区块链信任机制下,不可篡改等一系列特性需要的特定应用场景与前提还未出现。另外,激励机制的缺乏,也阻碍了区块链的大规模爆发。区块链下一步也许会在技术与模式上创新,进而在符合其特质的生活场景率先突破。”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表示,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不仅会对经济层面有所影响,未来其将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区块链正在孕育“世界级”的共识。但也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区块链还处于普及阶段,在初级阶段中,目前更多的是“重整”,虽然公有链发展较早,但仍处于虚拟货币层面的应用,整体仍处在野蛮生长的时期,相比之下私有链与联盟链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发展更优。

  高承实对此亦表示,公有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说,其价值有限且技术难度较高,需要特别澄清的一点是,公有链的应用,一定不是目前以币的价格为驱动的没有落地场景的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曾撰文指出,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存在性能问题、隐私保护、安全问题、治理缺失、互操作性问题的不足。

  刘峰指出,目前来看,对于目前区块链技术,性能与安全问题是最有希望突破的两个领域。隐私方面,比如安永开源的Nightfall为代表的零知识证明方便了区块链应用于To B领域商业。而性能提升方面,以太坊网络也正在部署的信标链通过集成分片技术,也让信标链管理共识算法和跨分片的沟通实现快速确认与高吞吐量。

  吴桐也同样对加密技术和零知识证明等进行结合表示期待,他认为,“为了保护隐私而牺牲掉数据共享没有意义,解决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间的矛盾是区块链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将加密技术和零知识证明等进行结合是一个重要方向。金融壹账通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

  根据金融壹帐通区块链业务总经理陆一帆介绍,目前行业内许多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案并不完善,例如可信计算、哈希上链、加密上链等方案都是通过牺牲区块链价值来实现的隐私保护。针对于此,金融壹帐通FiMAX运用前沿密码学技术,构建区块链全加密框架与3D零知识证明等解决方案,文件/数据由拥有方自行加密上链,并拥有完全所有权,未经拥有方授权,其他参与方无法解密密文信息,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

  “(从过去来看)区块链性能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有扩容、分片、闪电网络、使用新共识机制等,基本每个方案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没有突破性进展。而安全问题不仅指区块链系统的安全,还指链上和链下衔接处的安全。其中后者的紧迫程度甚于前者,这一问题的解决依托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吴桐补充道,治理缺失包含着多个方面,既有链上治理也有链下治理的缺失,包括相关立法历程的滞后。完善链上治理速度会比链下治理快,但链下治理会在整个区块链治理体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互操作性主要依托跨链技术的发展,(可以预测)跨链的现实需求巨大。

  至于互操作性方面,高承实认为,这是区块链未来需要面对的真正问题,虽然近几年有一些跨链系统正在研发,但总体来看这些跨链系统设定的目标与采用的方法,并不特别令人满意。真正的跨链,应该成为未来区块链的底层基础设施,是内嵌在不同的区块链系统之间的,是能够主动适配不同的区块链系统的,而不应该让已经存在的、不同的区块链系统经过改造,再去适配另一种跨链系统或目标系统。

  此外,对于技术之外的问题也值得关注。

  蔡凯龙认为,性能问题的不足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当前跨境支付转账,普及率相对较低,也较为低频,所以性能问题并不突出。场景与性能不能割裂来看。同理,对于区块链技术性能问题,除了需要技术进一步成熟,更主要的是关注需求发展与寻找应用场景,当前缺乏大规模落地场景仍是主要瓶颈。

  陈 云峰特别指出,“(不容忽视的是),在立法层面,基于区块链产业发展和实践的立法仍近乎空白,特别是技术标准、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因此,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落地,配套的监管政策或者制度也可能会逐步出台。”

  国家工信部信息与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创链数据董事长许洪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区块链应用合规性面对线上线下法律如何实现一致性问题,可以尝试通过沙盒机制解决。

  于鲁平表示,关于隐私保护、安全等问题,不只是区块链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是整个互联网经济中都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是全球性的问题。对于相关问题的法律法规,我们国家也在不断制定和完善鉴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国界特性,我们建议未来的立法、司法过程中,适当加强国际合作。“我们相信未来我国区块链的发展趋势,将是以标准为主导,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