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的多事之秋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资本市场和媒体普遍“预测”新一轮中概股危机即将来临。然而事情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中概股危机并没有发生。以拼多多和京东为代表的大中型互联网公司走势强劲。瑞幸事件暴发的当日股价暴跌80%,但对于中概股肉眼可见的影响不超过两个小时。
对中概股危机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18年“贸易战”时,美国国内就有政客声音要求养老金禁止投资中概股,甚至要求中概股全部从美国的交易所退市。瑞幸咖啡事后几天,爱奇艺被做空、好未来自爆以及跟谁学被做空,中概股似乎进入“多事之秋”。又过了几天,美国证监会罕见发文警示中概股风险,各投资群里都在转发某业内人士“出大事”的点评。
历史上的中概股危机
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两次中概股危机,一次大危机2011年,一次小危机2018年。至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是全球系统性的,并非中概股特有的风险。
2011年的中概股大危机,主要原因在于财务舞弊事件频发,以及对VIE模式的合法性和治理风险的担忧,无论如何那是一场深重的诚信危机——很多中概股退市,热门股累计跌幅超过50%。
而刚经历不久的2018年小危机,则主要是对过去中概股普遍较高估值的一次回归调整,而调整的大背景是中 美关系紧张并引起了人民币快速贬值。
这次为什么没有出现危机
那这一次为什么不一样?我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解释。
首先,自爆造假行为背后的真实逻辑是机制约束。中概股仍然运行在全球主流规则之下。尽管美国监管部门以及海外法院无法获取审计师的工作底稿,但中国并非全球规则的例外之地,造假难度是巨大的(全球审计师机构的中国合伙人并不会参与共谋),造假成本同样巨大,瑞幸的实际控制人团队大概率会面临巨额的经济损失。而此次中国证监会的强硬表态,也进一步说明中国对共同商业价值观和秩序的认同和遵守。关于这一点,机构投资者和媒体的解读是完全相反的。
其次,这一次“潜在”危机的背景是全球疫情。由于中国对疫情的控制良好,大公司业绩预期强劲,中国资产被认为全球避风港(大摩)。结合美国政府和联储史无前例的救助,人民币汇率有着相对稳定的预期,市场在买入优质中概股时并没有半分犹豫。
再次,当下的中概股与10年前已今非昔比,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10年前中概股整体是个非主流小角色,无论相对于规模庞大的美国市场,还是相对于中国市场,那个时候中概股被全球投资者抛弃时是不需要认真思考的。而今天中概股已经进入全球主流机构投资者的核心目标,尤其是大中型龙头。就像我们此前一直强调的,中国已经有两家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市值进入全球市值前十,全球投资者正在形成新的共识——未来二十年不投资中国股票资产是有风险的。
最后,中概股优质的基本面是最根本的支撑。其中互联网是核心板块,互联网龙头持续表现了优质的企业质地和成长性,基本没有受到近两年国内经济数据变化带来的影响。互联网已经超过银行业,成为中国第一大市值板块,但目前还远没有看到天花板,其背后反映的是国民生产生活对于互联网公司的深度绑定和依赖,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仍然非常强劲。我们编制的互联网指数也逼近历史高点。
资本市场的选择
实际上资本是不分国界的,也没有政治立场,只相信强者。在纷纷扰扰的国际政治与舆论摩擦大背景,华尔街并没有太在乎这些,而是默默地用脚投票,买入了美国和中国最优秀的一批新兴龙头。最优质的资产不断创出新高,开始了泡沫化历程,后面我将再写一篇文章对这个话题进一步讨论。
中概股危机并没有发生,但对于中概股危机的预期,可能会带来一些变化。拟境外上市的公司,可能会更多考虑将香港作为优选,大型中概股也在酝酿集中回港二次上市。虽说如此,但近期上市的金山云还是给了投资者信心,而达达近期也已经向美国SEC递交了招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