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大宗交易回暖背后预示着什么

发布于2019-08-20 09:52:40

  2019年8月19日,沪深两市大盘全线飘红,上证指数涨2%,深证成指涨近3%,两市成交额破5000亿,北向资金净流入80亿。

  而这只是8月以来二级市场回暖的一个缩影,大宗交易市场回暖,也对二级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共振作用,或暗示着产业资本对A股市场未来走势抱有积极的期待。

  大宗交易两月创新高

  A股市场交易景气度逐渐回升,投资者的交易热情也明显增强。

  在二级市场交易趋于活跃的同时,大宗交易市场的景气度也在8月份有明显提升。交易数据显示,自8月份以来两市个股发生471宗大宗交易,市场成交量10.54亿股,总成交额约97.48亿元。

  在471起交易中,有293起交易存在溢价率(相对当日收盘价折价率),溢价率最高的五只股票分别为天孚通信、白银有色、电连技术、中旗股份、楚江新材。66只股票存在折价,其余为平价。而从折价率来看,居前五的股票聚灿光电、金正大、中设集团、河钢股份和佳都科技。

  从成交金额来看,单笔排名前三的股票分别为恒力石化、闻泰科技和美的集团,成交额分别为81406.36、46,369.01、43,698.20万股。机构专用席位卖出前三位的为美的集团 、五粮液和广联达。

  除了交易规模增长明显外,反映大宗交易市场景气度的另一个指标——整体交易折价率也在本月显示出积极信号。

  数据显示,8月完成的471笔大宗交易中,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股票分别为恒力石化、闻泰科技、牧原股份、美的集团、牧原股份、第一创业、汇顶科技、拓邦股份、五粮液、东旭蓝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份大宗交易市场明显回暖的背后,机构投资者扮演了积极接盘者的角色,8月份以来机构专用席位在大宗交易市场上进行了78笔买入交易,交易总金额高达97.48亿元。

  股东减持欲望增强

  记者通过数据统计发现,2019年第一季度大宗交易规模出现较大攀升,1月沪深两市大宗交易成交额达到234.46亿元,2月达到499.68亿元,3月是377.54亿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回暖最为迅速的时候大宗交易成交规模也较大。因此,从某种程度也可以说,市场越是火热,大股东急于套现而进行减持的欲望就愈发强烈。

  7月也发生了较多通过大宗交易而实现套现的案例。如智飞生物股东就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约1600万股的股票,合计总金额高达6.6亿元。而通过后续的大宗交易明细发现,该笔交易的折价率达到9.86%。此外,洛阳钼业创下7月最大成交量1.31亿股,交易金额高达5亿元,折价率-7.91%。

  大宗交易回暖背后预示着什么

  实际上,大宗交易市场的参与者以产业资本为主,而大宗交易市场的回暖和走强,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市场和投资者的资金对A股后市保持积极乐观看好的态度。

  自科创板开闸放水以来,今年A股市场呈现出典型的结构性行情特征,科技类、大消费类行业龙头股成为多方资金布局的重点。

  记者整理7、8月份的数据发现,大宗交易呈现一定的行业性特征,与二级市场不谋而合。其中,材料行业、技术硬件和设备、资本货物占据最大比重,其次是软件行业和食品饮料行业。

  那么,大宗交易常见的逻辑是什么呢,以折溢价水平为主线。交易主要有两个逻辑,一个是大小非解禁减持,一个是低位、高折价减持实现避税。而溢价交易的逻辑主要是私有信息交易与控制权溢价,平价交易背后的逻辑通常为机构投资者换仓。

  本月大宗交易市场的主角也以相关个股为主,在471起交易中,有293起交易存在溢价率(相对当日收盘价折价率),66只股票存在折价。

  有市场人士指出,大宗交易折价率的收窄、溢价交易数量的增多反映出市场惜售心态有所抬头以及买方愿意以更高的成本进行吸筹,这表明产业资本判断当前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已经趋于合理,个股已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

  而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看,8月份机构席位买入的78件交易事件中,机构最青睐的个股主要集中在几大重点行业,分别是媒体、技术硬件和设备、食品饮料等。

  大宗交易背后对应着机构行业配置的逻辑,中信证券认为,建议仓位较高的投资者积极调仓,增配科技板块,仓位低的投资者积极加仓,以金融和消费为底仓配置品种。

  具体而言,应继续以消费和金融的核心资产作为底仓,当前重点关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股息率可观的银行板块。

  逐步增配科技板块。2020年5G手机换代以及消费电子核心器件国产化加速是未来1~2年最为清晰的主线,重点关注半导体和华为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