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恩泽康泰获得由金芒资本领投,澜峰资本和恩然创投跟投的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恩泽康泰是一家致力于外泌体科研服务及外泌体分子诊断产品研发的企业。本轮资金将用于外泌体在肿瘤早筛及临床诊疗方面的技术转化和产品研发。
将外泌体用于肿瘤早筛和临床诊疗,属于液体活检行业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正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国外,外泌体研究较为领先的企业是Exosome Diagnostics,成立于2008年,2017年完成C轮融资,目前已经被Bio-Techne收购。国内企业在外泌体行业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才逐步有外泌体研究公司获得天使轮或者Pre-A轮的融资。鉴于国外行业领先的地位,小编从投融资情况对国外液体活检行业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情况进行整理,希望能给国内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
本次分析以液体活检为核心业务或者最近几年积极布局液体活检并因此获得融资的外国公司作为调研对象,涵盖69家国外公司的243起投融资事件。
一 国外液体活检融资发展阶段
在国外液体活检相关公司的243起投融资事件中,从时间上看,最早的是2000年出现的三起事件:Sequenom和Precipio Diagnostics的上市和Epigenomics完成风险融资。三起事件使液体活检逐渐受到投资机构的关注。之后,液体活检公司的融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0年到2005年,投资事件较少,机构投资较为谨慎。液体活检投融资事件在这段时间一直在3起之内,6年内只有15起。在融资轮次上,除了两起不明确轮次的风险投资和5起IPO之外,其余投资都是在C轮之后,显示出投资机构对液体活检这个全新领域的了解尚不深入、投资较为谨慎。第二阶段从2006年到2010年,投融资事件逐渐增多,早期投资(B轮以前,含B轮)大量出现,IPO减少。在这一阶段,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伴随着二代测序及数字PCR等技术方面的实质性突破和CellSearch等产品的上市,投资人对液体活检行业的信心逐渐增强。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投融资数量维持在高位,早期投资继续增加,显示出机构对行业前景的乐观。前期成立的公司有一部分已进入D轮之后,IPO重新活跃,部分资本已实现退出。开始出现债务融资,表明部分公司具有了一定的还款能力,投资者也更加理性。
在243起事件中,除63起风险投资不明轮次之外,发生融资最多的是B轮33起,其次是A轮29起和C轮23起,另外,得益于国外较为宽松的二级市场注册制度,另有18起IPO。这表明投资机构较倾向于在C轮之前入场,对行业前景持续看好。
在当前轮次较为明确的54家公司中(含已被收购企业),占比最大的依然是IPO(27.78%)公司,其次是处于C轮(20.37%)和B轮(16.67%)的公司,种子轮和A轮公司占比也较高。另外,收购事件通常发生在C轮及以后的公司。这表明前期获得融资的一些公司已经逐渐进入成熟期,同时行业内依然在不断涌现具有新技术和投资价值的公司而获得种子轮或A轮的融资。
二 投融资额度的分布特征
投融资额度方面,种子轮和A轮的平均融资金额分别为$2.13M和$14.7M。B轮由于Grail的超大额融资,导致平均值达到了$51.33M。因此,为了排除极值的干扰,我们将Grail的三轮超大融资排除后进行统计,得到A、B、C三轮的平均金额分别为$11.65M、$15.44M和$24.99M。D轮和E轮的平均融资金额与C轮相差不大,F轮无论在平均金额还是最小金额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与Post-IPO债务融资不相上下。而IPO前的债务融资金额却较小,均值只有$7.58M。融资金额最大的是Post-IPO股权融资,远高于其他轮次,但是考虑到这里仅统计到两起事件,代表性可能不强。
从各个轮次金额分布情况看,A轮和C轮的分布范围较广,涵盖了我们统计分类的六个档次,表明这两个阶段的液体活检公司的估值或投资机构投资谨慎程度方面波动较大。
三 检测对象的融资情况
从检测对象,液体活检的检测对象包括ctDNA,CTC和外泌体。这里我们将ctDNA、cffDNA及游离的miRNA和mRNA检测均归为cfDNA/cfRNA类进行统计分析。从投融资事件的数量来看cfDNA/cfRNA占比最高为58.59%,其次是CTC的35.69%和外泌体的5.72%。而从投融资金额来看,得益于Grail的三轮巨额融资,cfDNA/cfRNA的融资金额比例接近80%,剩余的CTC约为14%,外泌体约6%左右。与国内融资情况相比,cfDNA/cfRNA在投融资数量和金额上占比均是最高的,只是国外在CTC和外泌体的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方面所占比例均高于国内,表明了国外液体活检检测对象和检测技术更加多样化。
观察三类对象融资事件的时间曲线,对液体活检检测对象的变化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2007年之前,CTC的融资数量多于cfDNA/cfRNA,而从2008年到最近,随着NGS及ddPCR技术普及推广,cfDNA/cfRNA的融资事件大幅增多,一直领先于CTC。外泌体的融资事件则是在2014年之后逐渐增多。整体来看,国外液体活检领域,ctDNA和CTC的检测手段不断更新,外泌体的检测技术正逐渐应用于临床,检测对象和检测标记逐渐多样化。
四 投资机构的分布特征
从投资机构上来看,在243起投资事件中涉及到200多家投资机构的359次投资,参与的投资机构数量较多且较为分散,参与方式包括独立投资、领投或跟投,另有部分投资事件的领投和跟投不明确。其中较为明确的领投63次,跟投143次,独立投资40次。
在投资次数方面,最多的是红杉资本,达到9次,参与投资了三家公司,分布在A-F各个轮次中,大部分为跟投,仅在2009年投资了Natera的C轮。其次是强生集团旗下的投资公司JJDC(Johnson & Johnso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共投资7次,参与了四家公司,涵盖A-F多个轮次,全部为跟投。作为产业资本,强生集团后来收购了之前投资的Immunicon,表明了强生集团对液体活检前景的看好。其他投资次数较多的机构还包括Arcus Ventures,ARCH Venture Partners,Google Venture,Claremont Creek Venture等等。大型综合性投资机构倾向于跟投分散风险。
在领投方面,领投方较为分散,机构中领投次数最多的也只有两次,包括Aescap Venture、Andreessen Horowitz,ARCH Venture Partners,Arcus Venture,Forbion Capital Partners和New Enterprose Associates。这些机构大部分专注于生命科学和大健康领域的投资。
在投资方面,其中EASME以4家独占鳌头,但是其作为欧盟中小企业计划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以资助和非股权投资形式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是Venrock,分三次投资了Ariosa Diagnostics的A、B轮和Epi Sciences的A轮。Clarus Venture则主要对Nanostring进行过两次独立投资。此外,CRG L. P. 分别参与了Biodesix和Nanostring的债务融资。
五 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国外液体活检领域投融资数量近几年持续高位,热度不减。得益于国外宽松的上市政策,部分公司已完成IPO,大部分公司处于C轮和B轮的融资阶段,而种子轮和A轮数量也较多,表明国外液体活检行业的一些公司已经逐渐成熟,同时有新技术的公司在不断产生。研究对象上,由于测序技术和PCR技术的发展,cfDNA/cfRNA在投融资事件和数量上占据主要地位,CTC的发展较为平稳,外泌体逐渐用于临床。在投资端,大的综合性投资机构倾向于跟投分散风险。领投机构主要是专注生命科学和大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虽然液体活检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国外在投融资方面已进入中期阶段。那些技术底蕴丰厚、思路方法创新、检测结果更准确的公司才更容易得到资本的青睐。根据国外的情况来看,国内液体活检行业的投融资数量也会逐步稳定,随着科创板的推出,并购和IPO等事件也会逐渐增多,国内液体活检行业在投融资方面也即将步入中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