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因素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对于企业和投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参考专业人士的分析,从中找到相对确定的大方向,对现实风险保持警惕,对未来发展保持希望。
疫情反反复复已经进入第三年,对世界经济和社会体系造成巨大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即使面对通胀攀升、疫情反复冲击、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等挑战,2021年全球经济依然展现出足够的韧性,在波动中复苏,全年经济增速呈“W”型走势。2022年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变量,似乎比2021年更复杂,除了疫情压力,还有地缘冲突、美联储货币政策等,但我们依然有理由保持相对乐观。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超过了部分市场机构的预期。4月14日,在恒昌的高端直播对话栏目《财富嘉年华》上举办的2022上半年《宏观经济展望及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下简称:《指引》)线上发布会中,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学术顾问宗良博士指出,虽然不确定风险和因素不断增加,但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恒昌认为,2022年,在创新驱动作用继续增强、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三大机遇下,新消费、硬科技、大健康、新能源四大黄金赛道有阶段性机会。
任何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不确定因素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对于企业和投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参考专业人士的分析,从中找到相对确定的大方向,对现实风险保持警惕,对未来发展保持信心。
为什么看好这些赛道?
新消费、硬科技、大健康、新能源,是恒昌认为的黄金赛道。在《指引》和宗良博士的解读中,也给出了看好这四个赛道的具体解释。首先看近一两年被炒得火热的“新消费”。2021年的资本投机热潮中,新消费赛道中的企业被吹捧上天,“拉面店都能融资一亿元”让人们大呼不解。随后的疫情反弹、经济增长放缓,让新消费赛道又迅速遇冷,之前被看到的新茶饮纷纷降价,似乎新消费的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刚开始加速发展,就进入了冬天。其实,“新消费”概念的出现,是因为在主力消费人群迭代、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产生了对新奇、高端消费品和消费场景的真实需求,资本的操之过急只是扰乱了行业发展规律,毕竟消费行业不是能快速产生回报的行业。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趋势依然存在,Z世代的消费理念推动全社会范围内的消费升级、新国货需求旺盛等趋势依然存在。所以,冷静下来看,新消费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黄金赛道,只不过需要投身这一赛道的企业和投资人,保持耐心,坚守长期主义。“硬科技”赛道也不是2022年才出现的新机会,从华为“断芯”开始,硬科技领域要独立自主、不能依赖其他国家的观点就深入人心,赛道的发展就受到国家和民间的高度关注。从2021年开始,汽车芯片供给不足,导致各个车企,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延迟交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让这个领域的受重视程度又一次提升。《指引》指出,在需求提振、国产替代加快、政策红利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专精特新”、“东数西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科技板块将保持高速增长。再看“大健康”赛道,在疫情依然肆虐之时,对疫苗、抗体等需求巨大,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等到疫情消退,由于我国即将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伴随“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健康行业需求继续增加。“大健康”赛道还涉及生命科学领域这一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一。生命科学的研究,能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与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想而知,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最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双碳”政策下受到国家大力支持,减少碳排放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低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几年全球投资的主题之一。中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社会资本发展碳材料、碳捕获、储能、绿氢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其实,这四大赛道的风,在2021年就已经刮起来了。从2021年A股板块涨幅和分化情况可以看出,板块涨幅较好行业多是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以及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公用事业、工业板块。
恒昌认为,这种板块结构性差异,体现了我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等发展趋势明显。
2022年上半年的大环境如何?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上述四个黄金赛道是相对于其他行业判断的,要判断绝对增长,还要了解整个大环境是否允许各个行业发展。恒昌在《指引》中,也着重回顾了2021年世界宏观经济走势,并进行了2022年上半年的展望。
2021年,虽然全球各地好像都被疫情搞得一团糟,但经济的韧性还在。韧性,也即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所说的“抵御外部冲击,迅速复原,并顺应变化,重新配置资源、谋求更高转型升级的能力,是化解危机、重建秩序的关键”。过去一年,各个国家和地区一边抗疫,一边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抗压前行。在大家的一同努力下,2021年全球经济在波动中复苏,全年经济增速呈“W”型走势。目前G20经济体中,只有阿根廷到2022年底无法恢复至疫前水平。中国长期以来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经济稳步复苏,四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完成情况良好。2021年全国GDP突破110万亿元,同比增长8.1%,人均GDP突破8万元,超世界平均水平,全年就业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所以,世界和中国经济总体来看,复苏趋势并不算太差。不过,《指引》中表示,在全球通胀将在2022年第二季度前后达到顶峰,芯片、工业金属等产品产能利用率已较高、生产供应弹性较低,加之一些国家推动的产业链重构措施,供应短缺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货币政策全面转向,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紧。2022年的新环境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下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修订的世界经济预测显示,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4%。《指引》中称,2023年后全球经济增速或将逐渐下行至3.3%。具体到中国,恒昌预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三大趋势:第一,经济增速放缓。作此判断的原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恒昌预计,2022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基数效应,GDP增速将逐季放缓,全年增长可能在5-5.5%区间内。第二,增长动能减弱。一方面出口增速可能高位回落,因为全球高通胀可能导致海外需求回落,而全球供应链的逐渐修复,可能会弱化我国的出口替代效应。另一方面,我国受疫情影响依然严重,内需的恢复可能相对缓慢,无法弥补外需下降的缺口。第三,宏观政策调整。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稳增长”信号,我们可能会看到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例如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加强基建等;也可能看到稳中略宽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适度调整,比如进入2022年后,多地已经正式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中国人民银行也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在恒昌预测的趋势中,我们看到了挑战,也看到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宗良博士表示,从长期趋势看,中国经济活力旺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劲,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宏观政策调控积极有力,这些都是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
我们有理由对2022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保持谨慎乐观。
机遇与挑战
在“韧性复苏”的大环境下,整体经济和每个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具体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完成挑战的企业,就有可能进入更好的发展阶段。先看机遇。宏观层面的好消息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2022年1月正式生效,该协定将推动亚太地区一体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科技、资金和人员流动,显著降低域内企业经营成本,巩固和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RCEP有望带动国际金融中心格局重塑,让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竞争力显著提升。金融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可能通过投资等方式,带动数字化转型、绿色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具体到四个黄金赛道,也各有不同的机遇。2021年,北京和上海发布了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广东省和海南自贸港则出台了规划布局科创发展。恒昌预计,2022年上半年,政府将继续加大科创支持力度,持续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这一趋势,对硬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相对利好。2021年北交所的成立,也让资本更好地发挥出推动科技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价值。《指引》指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私募基金投向各类股权项目本金7.8万亿元,其中投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和起步期企业本金占比分别达28%、26%和33%,超过八成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超过六成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都获得过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第二个机遇主要针对新能源赛道。“双碳”目标下,中国持续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整车制造、智能驾驶系统等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福建福州、北京通州等地都出台了制造业的绿化改造行动方案,预计2022年上半年产业绿色改造将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则能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增长,从供需两端带动经济增长。供给方面,我国传统产业在信息化、数字化的赋能下,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更高效的生产线、更精准的品控设备等,出现在各种传统行业的生产车间中;C2M、云制造等,又为个性化新消费的发展打好了基础,电商直播、智慧旅游等新消费需求也在逐渐产生。当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小。简而言之,有疫情、地缘冲突、美联储货币政策等外部因素,加之信用债风险、用工难和上下游物价不同步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加大就业压力等。不过,在任何一个时代,即使是整体经济相对高速发展的时代,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只不过在不确定因素更加复杂的情况下,相对更难把握发展和投资的方向。好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经济主线是“复苏”。对于企业和投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参考专业人士的分析,从中找到相对确定的大方向,对现实风险保持警惕,对未来发展保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