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发布于2019-10-18 15:25:58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扶贫”研究。简单来说,就是做实验研究穷人为什么无法脱贫。

  得主包括三位学者: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

  其中,巴纳吉与迪弗洛是大名鼎鼎“贫穷经济学”夫妻档,妻子迪弗洛以47岁的年龄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

  这对夫妻主要的研究成果,记录在一本《贫穷的本质》中。这是他们15年的时间踏遍了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最贫穷的地方调研的成果。

  让人有点意外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说,读这本书,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帮助。

  她姐花了几天时间,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了,自己也觉得非常有收获。我把两位诺奖作者一些经典的研究故事,和它给我们在生活中的启发,整理了出来。

  这可是诺贝尔奖级别的致富指南哦~

  先简单总结一下两位诺奖得主的研究。

  这是一本研究“贫困陷阱”的书。他们发现穷人进入了一种贫穷的循环,进入它之后,你很可能一直在贫穷里打转,这就是“贫困陷阱”。

  他们说,很多政策制定者想要弄明白的不是穷人陷入困境的100万种方式,而是“贫困陷阱”形成的几个重要因素。

  他们耗资耗时巨大,在广阔的贫穷地区进行了实验和实证研究,成果刷新了不少我们不少理所当然的刻板印象。

  比如说,很多贫困家庭的人辍学,并不是因为他们交不起学费;比如说,虽然确实全球仍有大量的人吃不饱饭,但比起摄入热量不够,更多穷人的问题在于,营养知识和习惯带来的营养不良,这对他们一生健康和收入带来巨大的影响。

  更深刻的发现是,穷人最大的特征,是一套思维和行为系统。如果改变几个关键因素,就可能摆脱“贫穷陷阱”,彻底改变一个穷人,甚至他家庭的命运。

  我们看看这些关键因素有哪些:

  健康:关于食物和疾病

  想要变富,最基本的,是要有健康的身体。

  关于饮食,穷人的做法:

  食物对我们的一生的健康和表现至关重要。但是穷人对于食物的很多决策是错误的。

  健康的重要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很多科学家都支持“巴克假说”,那就是母体子宫的条件对婴儿生活机遇具有长期影响。

  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的营养情况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智力水平、发育情况等。

  有一个研究有力的证明了这点,肯尼亚为儿童做抗蠕虫治疗(可以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接受两年治疗的儿童,也就是两年里营养更好的儿童,一生收入比接受一年治疗的儿童多出不少。

  比起热量缺乏,更多的穷人缺乏的是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比如说,发展中国家每年有30万儿童,因为维生素A的缺乏而失明。

  这常常并不是因为无力购买食品,《贫穷的本质》说,因为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两位作者引用英国作家《通向威根码头之路》一书中描述穷人的话:

  “他们的食物主要有白面包、人造黄油、罐装牛肉、加糖茶和土豆——这些食物都很糟糕。”

  显然这些食物并不便宜,但是营养情况糟糕。根本原因是穷人没有营养学素养,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多样均衡饮食,为什么要吃蒸的胡萝卜,而不是黄油面包。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

  关于饮食,变富的做法:

  如果中国的一个贫困家庭让孩子从小有好的营养,各种食物营养均衡,那这个孩子就摆脱了营养上的贫穷陷阱。

  蛋白质,和粗粮、水果蔬菜能平价的做到这一点。复合多维生素、加碘盐、钙片则是比燕窝、虫草等补品,更靠谱有用的营养补充剂。

  换个角度,富裕家庭孩子从小吃精细主粮,不吃蔬菜,热爱油炸食品和可乐的话,营养方面他和贫困儿童是差不多的,可以理解处在在营养的“贫困陷阱”。

  成人的生活中,营养对精力水平、情绪、免疫力、皮肤和身体状态都有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影响收入水平。好好吃饭,是件大事。

  关于疾病,穷人的做法:

  从全世界看,穷人的生活充满了疾病和不幸,包括艾滋病的蔓延、蚊子传染的疟疾。疾病,又会使得穷人的日子越发困难。

  穷人们实际上花费了收入的更高比例来看病,因为当它们到医院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很难处理的重大疾病。

  他们不太喜欢疫苗,也对于领取涂了防蚊药,可以大大降低孩子得疟疾可能的蚊帐不怎么感兴趣。

  在药品的选择上,他们喜欢抗生素胆固醇,而不是医生开的药剂,因为他们觉得注射进血液的更为有用。这导致了抗生素和胆固醇的滥用。而对于医生开的口服液等药,他们不够重视。

  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对完成接种的居民奖励一包扁豆。结果,居民的接种率上升到了39%。

  关于疾病,变富的做法:

  预防大于治疗,坚持定时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及时打各种被证明有意义的疫苗。

  最后,有各种小问题,尽快选择正规医院做检查,并且严格听从医生医嘱。永远不要因为去医院麻烦、要请假、要花钱,导致之后花更多的钱。

  关于储蓄、投资和借贷

  穷人的做法:

  有很大一部分穷人,从事的是农业或者贩卖水果之类的小生意。于是,很多人给他们的建议是:

  节约储蓄,然后用钱来购买化肥、购买小生意所需的推车,或者仅仅是不用赊账拿水果(赊账需要一些利息),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收入,逐步摆脱贫穷。

  或者仅仅是竭尽全力投资孩子的教育,也有脱离贫穷的可能。

  听起来不错,但是在穷人的现实生活中,脱离这个“贫穷陷阱”阻力重重。

  首先看储蓄。

  前面我们说过,虽然仍然有许多穷人,生活在饥饿之中,但是更多的穷人,还是能吃饱饭的。

  有人计算过,对于印尼的一些穷人,如果他们主要的能量来源香蕉和鸡蛋,那么他们就能把存下来的钱用于提高生产力。

  那穷人把钱用来做什么?前文说道,当他们有了一点点余钱的时候,他们会把钱用来购买精面面包,加糖茶叶等口味更好,而不是有营养的食物。

  同时,他们也把钱用于电视机,或者婚丧庆典,在非洲,很多家庭会用年收入的40%来举办葬礼。而印度的母亲,会在女儿婚礼前的十年,为女儿一件首饰、一件水壶的攒婚礼所需。

  因为缺乏预防,而产生的紧急支出,更是会让他们的现金流,一直在捉襟见肘的状态。

  (1)穷人的生活自控更困难。

  穷人难以储蓄的关键,主要并不在于穷人比富人缺乏意志力(虽然研究表明,因为穷人拥有的资源更少,为了存下钱他们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控制,但是每个人的自控力都是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像肌肉一样会感到疲惫)。

  而在富人的存钱计划里,零食之类的微不足道,他只需要在少数时候自我控制。

  同时,穷人生活在更大的压力之下,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让人们做出更冲动的决定。

  (2)穷人缺乏希望。

  穷人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一台电冰箱或者自行车,孩子上好的学校,都较为狼狈。他们存在类似这么一种心理:“既然我永远无法存够冰箱,那么我还是喝杯奶茶吧。”结果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存款行为关键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即便是穷人和穷人相比也是一样的。

  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有机会实现梦想的穷人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钱用作未来的投资。相反,那些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失去的人,一般会做出这一绝望心态的决定。

  对于生意的投资同样是这样的。当你对生活不抱太大希望的时候,你就不会对生活投入那么多。

  比如说,作者发现大部分小企业主并不会全力以赴的赚取每一分钱。当第一个小卖部经营成功的时候,再有结余,他们会选择花掉而不是再生产。

  因为扩大规模可能需要更长的工作时间,需要更多的成本,需要雇人和管理能力。作者研究显示很多穷人成为企业家并不是因为企业家精神,而是无法找到工作需要糊口,因此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冒更多的险扩大规模的激情。

  在教育上面的投资也是一样的。中产阶级与穷人的区别在于,中产阶级通常有一份稳定领取薪水的工作。这种“稳定感”,也是希望感使得他们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入,使得他们继续学业。

  穷人的孩子之所以不上学,就是觉得很可能中断学业,那么读书可能没什么用。中国农村,还有很多孩子,不愿意去上高中,是因为觉得上高中没用。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在学业上成功。

  变富的做法:

  关于存款。首先,我们应该对那些稍大一些的愿望报以信心。

  比如说,对于学习传媒的大学生来说,一台配置很好的万元电脑能大大增加剪片子、做图的效率,还能接外快挣钱。

  一个女孩,因为省钱买了三千多的电脑。但是她每天喝杯二十块钱的奶茶,一年下来,其实她本可以凑够那台好电脑的钱,用来提高自己的生产力。

  比如一个女孩22岁大学毕业,工作后觉得买房无望,每月花一千多买化妆品,一千多买衣服来让自己稍微开心一点。十年以后,花费已经三十六万,她本可以在郑州这样的省会城市出首付买房了。

  关于储蓄,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另一本关于贫穷的名作——《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作者将稀缺扩展到了心理学,简言之就是一种“拥有的比需要的少”的主观感受。

  对照前文中,穷人的特点是需要太多自我控制。我们需要减少“稀缺感”对自己大脑带宽的占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大脑对“需要”的看法。

  中国古代的高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不仅仅是说他们心态好,更重要的是,欲望的简单会解放你的大脑,让你把精力聚焦在自己真正需要做好的事情上。当我们不认为名牌包、名牌表有意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那些备受折磨的时间,用来关注工作和机会。

  绝大多数人都是相对的贫穷的,因为永远有更大的诱惑。“拥有的比需要的多”,至少能给自己一个有余力的,富人的大脑。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的,当你觉得无望的时候,你既不会竭力训练自己,也不会发现机会。在这种时候,要告诉自己爬出“贫穷的陷阱”。

  关于风险控制系统

  穷人的做法:

  穷人的生活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他们的避险系统是由这些组成的,生育、婚姻和借钱。

  为了解决养老问题,他们生一堆孩子;为了解决耕地严重依赖于天气的问题,他们会选择正好不远不近的村庄结婚,因为这样既能互相帮助,又不至于共同受灾;当遇到变故的时候,他们会向民间借债人借高利贷。

  同时,穷人遇到风险的时候,削减开支更为痛苦。因为富人可能放弃高档餐厅和新衣服,他们则需要放弃足够的食物,避寒的衣服。

  无论是小额信贷还是保险,在穷人中推广都阻力重重,比如说保险公司曾推出牛险,牛意外死亡可以受到赔偿,需要以牛耳朵作为证据。结果这促进了牛耳市场的繁荣。

  变富的做法:

  相比较于富裕阶级,最需要保险的是中产阶级和穷人。

  及时购买保险,不仅仅可以帮我们抵御风险,也会给我们提供安稳感。而安稳感,正如前面分析的,是希望的前提。

  结语

  当大部分人,包括其他经济学家,政治家等思考贫穷问题的时候,思考的不过是我们到底需要不需要援助穷人等理论性,宏观的大问题。

  今年三个诺奖得主巴纳吉、迪弗洛、克雷默,他们选择了走出办公室,仔细的观察这个世界。

  他们重要研究方法都是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也称RCT。他们通过对一个地区和另一个地区的不同做法,来真正观察穷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做法,和外力能起到的作为。

  他们详细讨论了很多政策的细节,包括那些最终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答案的问题,和相关研究。

  很多研究成果都被世界银行和各国的扶贫政策所采用,为全世界消灭贫穷的战役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令人尊重,大家有机会也可以看看这本《贫穷的本质》。

  最后,作为一个见证过不少阶级跨越的人,我想告诉每一个对现状还不够满意的人:

  贫穷只是一种状态,而绝不是一种身份。

  牢记诺贝尔奖告诉我们,冲破“贫困陷阱”的窄路,在于信念和时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