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十一,你花了多少钱?就在身处北上广、月薪过万的你到处刷信用卡、靠花呗提额抢购剁手的时候,你老家的初中同学,可能已经默默地把华为、苹果买爆了。刚刚出炉的天猫双11数据显示,今年的双十一,小镇青年通过聚划算把华为、苹果都买成了超级单品。在无数一线城市的青年还在被“月入30万,依然付不起首付”、“工作10小时,下班4小时”的焦虑席卷时。
还有一群人,他们生活在三条主干道汽车南北半小时就能跑完的小地方,没有盒马鲜生,没有沃尔玛,没有都市青年熬夜蹦迪的嗨吧,同样也没有房租、吃喝、交通的压力。这些人就是“小镇青年”。随着这个群体从名称演变为一个存在感极强的标签,它们开始不断出现在商家攻陷下沉市场的报告里、学者文化研究的课题里。
他们被定义为出生于上世纪80和90年代,工作生活在3-6线城市和村镇的青年人,单独归类,明显区分,其他人群都要为他们让位。但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才成为如此独特的存在呢?
几年前,“小镇青年”刚刚进入大众视野时,还像“凤凰男”一样带着那么些嘲弄和歧视的意味。
随着最近几年不断的重新解读和定义,以及城镇经济的发展,小镇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小镇,小镇青年也不再是当初的小镇青年了。她姐的一个大学同学毕业就去了一线城市,年初的时候跟她姐说,她要回老家,再也不回一线城市了。
于是她从雾霾肆虐、人头攒动的北京回到了她那个三线城市的老家,再也不用担心碰到黑中介、不用在隔断间忍受隔壁的私密声音、也不用每天倒3班地铁花2小时通勤,更不用担心996导致的绝经和脱发......回家的这一年,她用在一线城市的积蓄买了房、车,谈了恋爱,时不时还会在朋友圈里看到她和家人去国外度假的照片,拿着4000块的工资,活得比谁都滋润。在其他人还在一线城市搬砖,连买一斤猪肉都要考虑消费降级的时候,我的同学都已经上车实现了消费升级和猪肉自由,说不羡慕是假的,写到这儿她姐都想合上电脑买票回家了。“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已经不再是主流调调。
别再说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都是loser,那些回去建设家乡的小镇青年们,早已经过上了我们梦寐以求又遥不可及的生活。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习惯性把大城市和城镇视作对立的两端:大城市是公平的、拼搏的、有雄心的、五光十色的、能满足人们欲望的。小城镇则是狭隘的、靠关系的、没追求的、虚度时光的。然而事实真不是这样的。在大城市被铺天盖地的中产焦虑席卷时,小镇青年却有着超乎大城市同龄人的幸福指数,正在不断地实现消费升级和幸福升级。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品牌全球化早就已抢占了二三线城市市场,消灭了信息不对称的网络早已让消费没有家乡小镇和北上广深之分。她姐前两天和在老家生活的高中同学聊起双十一买了什么,就惊讶地发现她们已经从之前用的相宜本草,一下子跳了几个级别,跨过欧莱雅,直接用雪花秀、cpb了。
今年双十一,京东70%的新用户来自低线级城市,聚划算千万爆款统计,无论是美菱、海尔等家电爆款,还是百雀羚、一叶子等美妆爆款,都有超过60%订单来自下沉市场。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小镇青年网购比例均超过90%,整体网购比例也超过80%,与一、二线城市所差无几,比起打折,他们对奢侈品更买账,对价位敏感度比大城市的消费者更低。一线城市的Ceci、Emily未必舍得背着LV挤公交,小镇青年的包包柜上却能放好几个MK、MCM,他们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不是钱多,是可支配的钱多。相比于一线城市的年轻白领,小镇青年们在收入上并未有较大的差距,这一群体月均工资超越全国起跑线,平均每月收入7000+,且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虽然不算高,但房贷压力小、日常开销低,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支配财产。
来源:《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
虽然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压力和竞争,小镇有小镇的惬意和人情世故,但小镇青年和大城市年轻人一样愿意在空闲中把时间分配给“学习”
——学习英语、学习管理,而和大城市年轻人因为职场压力迫不得已充实自己以换取更稳定的安身立命和工作机会不同,小镇青年是主动渴望充实自己。根据《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73%的小镇青年主动参加过相关的技能、培训课程。
55%的人曾主动参加过相关免费培训,43%的青年主动购买过相关付费课程。来源:《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这一代小镇青年,多是本科毕业,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思维缜密头脑灵活。
他们不仅渴望利用手机APP提升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充分的闲暇时间让时间价值换取物质生活成为可能。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以为他们只能眼巴巴望着外面的世界的小镇青年还要靠着父母的关系去找工作、还房贷,上班喝茶看报纸,下班吃喝玩乐,那不过是种偏见罢了。只要有wifi,一切都不再是障碍。当快手、拼多多、趣头条着力下沉市场,京东、阿里在县乡城镇开拓物流渠道,小镇青年作为诸多商家新的增长发力点,正在从沉寂走向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