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20次,我过上了我没想到过的人生......

发布于2019-11-13 15:02:46

  每年一进入“金九银十”,就有许多人开始内心躁动,想换工作了。

  前几天她姐和一个刚毕业两年的妹子聊天,妹子说她准备离职了,即将离开的公司是她毕业两年内工作的第三家公司。

  她姐很是诧异,询问她原因,她回答我:

  “每天做的都是重复工作,老板又不给加薪,我要跳槽涨薪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觉得离职就能解决问题。

  她姐给这个妹子讲了一个朋友的故事,朋友2012年毕业,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有的是任性的资本,也多的是职业发展的可能性,于是稍有不顺就选择辞职。

  毕业7年,大大小小的跳槽加起来超过20次。最短的做了半天,最长一次也不过半年。

  但辞职一时爽,职业生涯成了火葬场。

  在将近30岁的年纪一无所成,每次找工作被HR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年你为什么经常跳槽?

  朋友回答:觉得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

  于是得到对方一句:“等通知吧”,从此入职消息石沉大海。

  做兼职没有一技之长,体力活又吃不了苦,除了在出租屋里发朋友圈感慨没有领导肯给他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

  “频繁跳槽”,已经成了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身上摘不掉的标签。

  甚至有人专门为当代爱离职的年轻人新造了一个词——隐形退休人口。

  他们平均每年有300多天不想上班,习惯一脸冷漠地从地铁鱼贯而出,戴上标准职业假笑迈进公司,开始激情满满(混吃等死)的一天,顺便盘算怎么才能离职。如果追问他们为什么想跳槽,回答可能是工作忙加班多,可能是工资少事情杂,可能是人际关系难处理......

  类似有这样经历的人还不少,之前网上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00后:领导不听我话就离职;95后:感觉不爽我就离职;90后:领导骂我就离职;80后:有收入更高的就离职;70后:为什么要离职?60后:什么是离职?
的确,感觉和老板说出自己想要离职的那一刻很爽,但是之后呢。离职真的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跳槽”当做摆脱职业瓶颈,实现升职加薪愿望的良机,于是一旦觉得工作无聊琐碎,同事关系不和谐,就会头也不回选择离职。

  可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所有的随心所欲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你以为在职场上好吃懒做、毫无责任心可以彰显自己恣意潇洒的人生,不开心了就可以拍拍屁股扭头走掉,殊不知这其实是自我意识过剩的一种表现而已。

  许多人觉得围绕工作展开的各种人际关系、职场交际让自己感到非常心累,而他们并没意识到:这些对自己来说多余的负担,可能是本来就包含在从事这份工作里的成本。最常见的就是服务业,她姐一个在曾在广告公司工作过的同事说,她的工作拿的就是“精神损失费”——作为公司和客户对接的桥梁,甲方不满意,她就必须赔着笑脸承受客户爸爸的冷眼,然后把修改需求转达给文案和设计;

  如果文案和设计对客户提出的意见不满意,她又要一边忍受他们的吐槽一边哄着同事按客户的意思修改。

  这样的“情绪劳动”在一些人眼里就是“心累”,但因为她明白自己的职责就是承担这些,所以做夹心饼干的情绪只能自己消化。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成本内包含了什么,就盲目跳槽,你可能依旧摆脱不了“越跳越穷”的命运。

  作家阿何曾经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很多企业中存在的“工资倒挂”现象。

  大致意思是:同样的岗位,有时候入职几年的老员工薪酬可能还没有刚进来的新同事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说新员工入职时的溢价主要取决于当年不同公司之间的竞争。而老员工的薪酬则是由企业内部的制度约束的。

  所以在就业难的年份,竞聘人数多,可选择性多,员工的薪资起点就低,这样即便辛辛苦苦熬了几年不断加薪,薪水可能也不如招工难的年份进来的员工。对老板来说,可替代性强、业绩和绩效平庸,薪酬给得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老板关心的只是核心的20-30%员工,因为绝大多数的效益是由这些核心员工创造的,这些核心员工薪酬给到位就可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经济学的角度,这种现象的本质就是:员工的稀缺性(不可取代性)决定了他的价值,而价值则决定了其收入。

  说白了就是:你那么便宜,因为哪都不缺你。许多人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每天重复一些低水平又琐碎的事,既学不到东西也看不到上升的希望,跳槽就成了一条提高收入的主要且快捷手段。这种想法看似合情合理,但其实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点:如果你只是想躲避乏味低薪的工作状态,而没有踏实积累这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你的跳槽就只是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跳到另一种低水平的重复而已。

  表面上只是涨了点工资,简历里多了几个经验,但职场竞争力和心智成熟度并没有提高,很快就会继续重复这种乏味、无力的状态。

  对个人而言,跳槽固然是提高收入的有效手段,但也意味着你在企业的个人品牌、人脉关系、领导印象等等一切都要从头再来,还要面临新公司磨合的机会成本。所以只要你不是想创业做老板或者回家继承家产,想要提高自己打工工作的收入的核心,就是提高自己的稀缺性,不论是个人在专业上的绝对实力和权威还是“工作之外”的稀缺性。比如做同样的工作,你花了4天才把所有的报表整理好,而你的同事只用了几分钟就写了一条代码把所有的表格都嵌套进去了。

  那么无论你的报表界 面做得多么好看、复制粘贴表格多么认真仔细,都不足以让老板给你机会,因为对企业来说,工作效率比工作完成得漂亮不漂亮更重要,老板想要的只是结果。稀缺性就意味着你能做的事情,其他人都做不了。

  她姐有一个朋友,大学的时候通过了MS Office二级的考试,前阵子跳槽参加面试的时候,考官问她和一起群面的女生:“你们的简历上都写了精通Excel,精通到什么程度了呢?”

  朋友回答自己会做表格以及基本的统计,结果一起面试的女生回答:“我会Vlookup函数和透视表,做可视化的图表也没有问题”,然后哗啦啦地掏出了自己做过的报告给面试官。不出所料,面试官淘汰了她姐的朋友,把offer给了另外的那位同学。她姐教育她:你以为自己掌握几个常用的函数和操作的快捷键,就是真正掌握这项技能了,但真正能利用好Excel的人,你要复制粘贴一上午的表格,人家可能用Excel公式几下就搞定了,这样的“精通”才能成为求职时一把所向披靡的武器,这才是人家的稀缺性!朋友表示很委屈:可是Excel有那么重要么?

  她姐又忍不住敲她的脑袋:现在大数据的时代,学会Excel就相当于掌握了一门现代办公室的通用语言啊!你运动健身、消费、甚至发个红包都会有数据保存,企业的客户信息管理、计划排期、运营分析,小到个人记录,大到公司业绩分析,这么多数据生成,都离不开Excel整理数据、输出可视化报表呀!

  朋友:其实我平时看到那些免费赠送的资料包都会保存起来的,但一遇到那种公式什么的,搞不懂就懒得去学,直接套用了。她姐:那你一定要参加这门Excel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