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姐有个朋友小熊,接触了她理财社区之后,一直感叹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有钱。反观自己,工作三年几乎没存什么钱。
小熊是在家乡基层公务员,工资税后3000出头,季度会有小部分奖金,年底大概有3-4万的年终奖。和知乎动辄百万的年薪相比真的不算高,用她的话说,“就那么点钱,怎么不能花完”。
其实,她的单位离家很近,并且提供免费的食宿和一日三餐,车子的加油费通常是家里出的,父母还经常会给一些零花钱。也就是说只要稍微节制一下欲望,总是能存下来一点钱的。
然而,小熊现在基本上是等着工资还花呗的状态。总是新开的餐厅要去吃,网红的吹风机要买。
买,随便买,只要你对未来毫不在意
当代年轻人在攒钱这项能力上总是比我们的父辈差很多。不是甩锅,我们已经快要被消费主义浪潮给淹没了。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面临着消费主义的侵蚀。
你做出的每一个购物决策,背后可能都有品牌商的陷阱。
这个影响不是直截了当的让你买买买,而是通过各种包装或者概念,让你不认为自己被影响。
营造你的需求,肆无忌惮地把手伸向你的钱包,更有甚者,鼓励你去借贷,透支我们的未来。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怎么能没有一支YSL的口红呢?
凭什么一个女生就必须得拥有YSL的口红?!
消费主义最大的陷阱就是建立了把消费水平和个人成功、自我认同和人生幸福划等号,将个人消费行为和社会标签捆绑。让我们自欺欺人,你消费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当你看到小学时候根本看不上的二狗居然发了财,初中同学旺财靠着家里的资金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而自己只能窝在10几平米的出租屋里渴望成功。
这时候银行的广告告诉你申请下这张VIP卡住在希尔顿吃着蓝鳍金枪鱼,你就是这个时代的精英!
精英们都是这么消费的。
你听着觉得很有道理,连夜办了信用卡,第二天就住进了酒店。哇,原来这就是成功的滋味。
不得不说,这一套很实用。
根据年轻妈妈品质生活电商“蜜芽”会员调查问卷显示,68%的女性认为消费可缓解焦虑,消费行为占据主流。25%的女性通过购物消费缓解焦虑。 比起改变世界,改变生活,花钱总是快乐而容易的多。
本来幸福和成功需要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百转千回、千锤百炼,需要不停地在生活的柴米油盐和烦恼中感悟。现在只需要买买买了。
等到真正需要钱的时候呢?
别说买房或者家庭重大变故了,一失业就得就地爆炸。
她姐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美国银行理财网站的调查发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美国人的应急储蓄意识有所增强,储蓄率回升。
但总体的储蓄依然不足,只有不到37%的美国人有足够的积蓄可以随时拿出500美元或者1000美元来应对紧急状况。
消费升级是当代人交过最大的智商税
如果是消费主义是掏空当代年轻人的陷阱,消费升级就是年轻人交过最大的智商税。
什么是消费升级,说白了就是钱赚多了,储蓄并没有增加,你的钱以各种形式花出去了。
收入都***了,家里的普通电饭锅怎么配得上自己。
年薪***了,怎么能和以前一样穿淘宝。
“中产阶级必须注重品质”、“中产阶级需要有一个戴森的吸尘器”,“中产”、“新中产”,我们不知不觉中就“被中产了”。
“中产”到底是什么?不管你对中产的概念是什么,商家都会极力让你知道,购买我的产品,你就是一个精致的中产阶级,反之,不管你赚多少钱,如果你不买,你还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于是,我们就被裹挟在无穷无尽的消费升级中。
有些人觉得消费升级是为了更好的质量。
她姐只想说,都要2020年了,如果说高精尖芯片我们还需要加大努力,但如果说日用品,标准的工业品,我大天朝妥妥排第一。
据说,世界最大的牛仔裤工业化生产基地在浙江海宁,某L,某U和某国产邦威,完全可以是同一个车间的3条流水线。回想一下专卖店的价格,是不是感觉被割了一茬韭菜。
有些人觉得消费升级是为了更好的设计。
拿奢侈品来说,品牌溢价大概是出厂价的30倍到50倍。
你爱的LV经典款可能出厂价不到1000块钱。而大牌之间设计互相抄已经是心照不宣的事情了。
仅仅是小白鞋,就有LV、Gucci、Prada 、Valentino、Alexander McQueen等品牌有一系列产品,分清了再来谈设计。
现阶段,消费升级必要吗?
不管是奢侈品还是轻奢,他们普通的日用品有区别吗?其实是没有本质区别,Tiffany几千块的回形针也只是回形针,没有其他实用的功能。
对有钱人来说几千块的回形针也只是平常商品。
有钱人可以通过用奢侈品体现他们有钱,如果我们节衣缩食一个月买了一个名牌包包挤地铁的话,她姐只能说,这个包不适合你。
《善恶经济学》中有个观点:消费者购买了某件商品,理论上说,他需要的物品总数应该减去一个。而实际正好相反,随着拥有的物品总数递增,他想拥有的物品总数也在扩大。
当你拥有了一个心仪的LV,那绝对不是结束。一个包不够,要2个,新包包要新衣服搭,有了新衣服需要新手表....
她姐告诫大家,欲望的增长是无限的,收入的上涨是有限的。
什么才是消费的正确姿势?
人活着就得消费,必要的消费不能少,不然社会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问题是怎么克制一些不必要的消费。
消费原则是,低收益的东西坚决不碰,高收益的东西考虑使用频率,高频出高价,低频追性价。
比如她姐的工作需要常常用到电脑,一台高配笔记本电脑很贵,但是能提高我的工作效率,而我每天使用的频率也很高。这是高价格,高收益的东西,高频率使用的东西,值得入手。
拿吸尘器举例,你看上一个网红吸尘器的同时,反思过一天打扫几次卫生吗?
如果说,你被网红吸尘器割了韭菜,大不了可以提升打扫的频率,自己还落下一个吸尘器,不算血本无归。
有些商家非常坏,针对我们的困境,贩卖我们的焦虑。
仿佛只要你缴纳了这个2998,这个课程就能让你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还有很多所谓的职场进阶课程,学英语的课程,你的本职工作完成到100%了吗?你书架上的字典有几层灰,心里没有number吗?
不要被所谓的成功学、财富自由欺骗,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你实现的可能是别人的财务自由。
总的来说,走出了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学不会克制。
有人说过:
对于年轻人而言,如果要避免踩进消费升级的陷阱,最重要的是做好对于收入的比例规划。
比如你在一线城市月入税后一万,就要安排好每部分消费的占比,租房2000,吃饭1500,交通500,社交活动500,衣服鞋包500,其他各种消费品加起来1000,每个月就能稳定存下4000元本金用来金融理财。
如果做不到上面的规划,就是你的欲望超出了你的收入水平,要么想办法提高收入,要么降低欲望。
否则那些收入5000的人是怎么活下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