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自由”,你实现了吗?

发布于2019-10-28 15:08:54

  每天中午11点50:“今天吃什么?”

  这样的问题抛出就像石沉大海。

  在同事群里,谁先问出这个问题谁就输了,这会意味着你可能要等上至少20分钟的沉默时间。

  “麻辣烫昨天吃过了,兰州拉面那家人多,沙县小吃太远了......”

  人生一大问题,今天中午吃什么?

  太贵不行,太远不行,人太多也不行。

  综合下来,可以选择的地方并不多。

  根据智联招聘3月份发布的《2019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统计显示60.9%的白领每天午饭不超过20元。

  每天午饭21-30元费用的比例为27.6%,31-40元的为6.42%,41-50元的为3.01%,50-99元的比例为1.46%,100-199元的为0.38%,200元以上的为0.1%。

  20元的午餐能吃什么?

  这要看具体位置。在北京,如果在国贸、望京这些地段,20元连KFC、麦当劳都吃不上,30元才是午餐的底线。

  但对于一个每天一睁开眼就欠房东钱的人来说,如果花费太多的钱在餐费上,未免显得太过奢侈了。

  Desktop dining在千禧一代中流行

  对于忙碌的当代人来说,中午花时间出去吃个正经午饭越来越有可能被视为带薪摸鱼。

  以至于就算手头的任务没有那么紧迫,人们也会选择外面或者去附近的便利店外带,在办公桌前对付一顿,好显得自己并不闲。

  美国咨询公司 Hartman 受食品公司的委托对职场人士的用餐习惯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2% 的人都已经习惯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吃午饭,他们一边吃饭,一边打电话、回邮件、改 PPT。

  这种有点心酸的职场进食方式现在被社会学家命名为“desktop dining”, 通常都是单独进行的。

  Hartman的调查中,大部分千禧一代(1984-1995 年出生)的职场人士就说他们其实更愿意自己吃午饭,单独吃晚饭的只有 32%,而单独吃午饭的人有 55%。

  其中有 15% 的人表示,一个人进食是为了更好地一心多用,能利用吃饭时间干点别的事,比如赶工什么的。

  如果要说 desktop dining 能给你的身体健康带来什么好处,那可能就是,单独进食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吃得少一点。

  自上世纪 20 年代以来一系列在猪、鸡、小白鼠、小奶狗等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都在都在证实一个名为“社会助长“的现象,即,其他同类在场会促使动物们吃下更多的食物,自主进食的人类也没差。

  人们在有另一个人陪同进食的时候吃下的东西比单独吃的要多出 44%。

  实际上,在场的人数越多,人们的胃口似乎就越好,和七个及以上的人一起吃饭时实验对象能比他们一个人吃的时候多吃 96%。

  这也是为什么一聚餐我们就会无法克制地把自己吃成一个球。

  告诉自己能少吃能瘦,这样就可以从办公桌午餐的苦涩中获得一点慰藉吗?并不一定,因为虽然你正餐的量少了,却有可能会吃下更多的零食。

  万物都有鄙视链,午餐也不例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果说办公室里背LV、Dior等大牌的鄙视背Coach、MK等轻奢品牌的,用SKII、LA MER的鄙视用欧莱雅、Olay的,午餐也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午餐的选择体现了你的阶层。不仅看价钱,也看时间。

  desktop dining无疑是在鄙视链最底层的,每天不是等着外卖小哥的投喂,就是去附近便利店抢一碗关东煮或者扁豆焖面。

  红包一定要大,外卖app不能只下一个,每天在满减和红包的计算中决定午餐应该吃什么。

  三五个好友一起去吃饭,意味着身在其中的你有了自己的社交圈。

  在午饭的期间,可以尽情的八卦新来的Lisa的那个包是不是真的,以及老大最近是不是和老婆吵架了。

  这种快乐是desktop dining体会不到的。

  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7与谁工作午餐状态调查》显示,36.93%的受访者认为“职场午餐是融入同事社交圈的方式”。

  分别有19.16%和8.01%的受访者把职场午餐作为“快速了解职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或“加深上下属关系的机会”。

  站在食物链最高地位的是带饭党,带饭的原因多数并不为省钱,而是为了精致生活。

  带饭的也分两类,有佛系做饭,随便煮一煮的,将就着吃一吃。也有大费周章,讲究色彩搭配、荤素得当的另一类人,夸张者集满九张图po个圈晒一晒自己的小确幸。

  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他们,一定会在午餐后拿上自己的牙刷牙膏,在一次细心的刷牙中,结束今天的午餐。毕竟,当中午吃了海鲜泡饭、喝了一碗鸽子汤之后,想想工作上的委屈,肯定没什么大不了。

  午餐可有可无?

  听说,精英从不吃午餐。

  在1987年的美国大片《华尔街》中,迈克尔·道格拉斯扮演的金融大亨盖葛(Gekko)有句经典台词,“午餐是为窝囊废准备的”(Lunch is for wimps!)

  午餐真的可有可无吗?不!

  在原始狩猎采集的族群生活里,我们的吃只是因为饥饿,完全没有规律可言。你想想连食物都很难保证了,更别提一日两餐。

  先秦时期,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可以看作早饭和晚饭。

  “三餐制”是特权阶层的饮食制度,最早是周王的专利。值得注意的是,午饭和晚饭都是早上吃剩的饭菜,重新热一下,又算一顿饭。

  “一日三餐”的饮食风俗始于魏晋,但真正普及则在隋唐时期。那时候的民间基本一天都吃三顿饭,与现在的三餐制基本无异。唐代时,中餐成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

  在英国,午餐一开始的形式也就是“大块面包或奶酪”而已。在英国贵族们看来,最初的午餐是在鄙视链最下端的,更像是游戏人间和女人们闲暇代表的便餐。

  真正让午餐走进千家万户的是英国的工业革 命,午餐成了一种正统的制度化产物。

  因为工人在工厂长时间工作,必须进行能量补给,而后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了根深蒂固的仪式。

  午餐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文明社会中逐渐形成稳定食物供应。

  她姐觉得,午餐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不吃午餐会带来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