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什么?是对经济命脉显微镜式的解读。
如果让研究天体物理的专家来看GDP和CPI,对他来说就是一串互不相关的数字,有结构但是没逻辑。
但是,对于金融与经济背景的人来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因为,任何统计数据的背后,其实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市场动态的感知。
数据虽然不够亲民,却又无法避免。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对中国人口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点击查看原文)。今天,我想抛开PPI、CPI等这些宏观的趋势性数据,通过2013年的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带大家认识一下真实的中国。这些数据虽然有些久远,但是在一个甲子的大周期内,其实依然十分真实。
01金融业
金融行业人数:
保险>银行>券商>基金>信托
什么是货币金融服务?就是工农中建交等各大商业银行(人群的绝对主力),还有典当、小额贷款公司这些非货币银行业务(隐性市场从业人员很多)。银行业是金融行业的基石和老大哥,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保险业从保险中介到各类保险的销售机构均有囊括。人数也绝对不少,但是如果把兼职卖保险的也算上,其实数字可能远比目前的要高的多。
然而,而玩转资本市场的券商、投行等金融机构,相较之下人数少的可怜。这倒也可以理解,毕竟么,资本市场玩起来,第一,不是谁都玩的起的,第二,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来玩。
按行业分组的
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看完这个我有点好奇,上海既然是金融中心,那么上海到底有多少金融从业人员呢?《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约有金融从业人员688.8万。最多的是北京,54.4万人,最少的是西藏,仅有1.3万人。然后,第二三四五六分别是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与河北,上海仅以34.2万人,排在第七位。
各地区金融从业人员数量
上海虽然排第七,但是要知道,上海的金融,其实是大中型金融机构的金融。
只是,对于上海和北京,关键问题是,谁掌握了金融机构的总部位置和决策能力,谁才掌握了金融的命脉。
02房地产业
物业管理公司,
市场整合空间很大。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
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竣工的建筑面积约为1015平方公里,约等于新加坡(719平方公里)与马尔代夫(29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之和。
在房地产业里,和我们认知一致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一枝独秀。
2013年末,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比39%,但是资产却占了整个行业的90.2%,共47.46万亿元。不得不说,在这个行业里面,谁掌握了资产的原始所有权,谁就是真正的王者。
房地产业法人单位数
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
但是,和我们认知不一致的是,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算是这个行业内的一匹黑马。其数量和2008年相比,增加82.3%,增速在所有房地产类法人企业单位最高,而资本增速仅次于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为160%。
看看链家、爱屋及屋等众多做成的和做倒的这些中介服务商,就知道市场有多大了。
03高技术产业(制造业)
钱花了,人不够。
一直以来,我国R&D经费支出不断增加。目前,经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超过欧盟28国的经费总和。
2008-2013年以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蓬勃发展。2013年末,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26894个(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2011年的标准是,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比2008年末增长4.2%;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7.8%,比2008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并且,201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经费支出2034.3亿元,比2008年增长178.2%。
其中,航空航天方面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一骑绝尘,达到了6.12%,这也显示了国家的决心:错过了大航海的我们,不能再错过大航天了!
当然,如此高的投入也获得了相应的产出。
201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
全年专利申请量14.3万件,比2008年增长194.9%;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4万件,比2008年增长179%。
而到了2017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达到了2.13%,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共计投入经费17606.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3%。
只不过,对于很多高精尖的产业,比如芯片之类的,与经费投入相不匹配的是,人才的储备也是严重不足。不对,是人才严重不足,都还谈不上储备。所以,多引入海外人才,不可避免,且是大势所趋。
04企业资产
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
仍远逊于美国。
201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466.8万亿元。
第二产业资产总计占26.1%
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占73.9%
2017年,美国GDP是19.39万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为15.5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80%。而同期中国,第三产业比重虽然超过了50%,但是仅仅为51.64%。
另外,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都比美国高,二者合计比美国多了2.06万亿美元,而第三产业比美国少了9.20万亿美元。
这就是说,美国凭借第三产业,使得全部GDP由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之和比中国少2.057万亿美元,到最终比中国多了7.14万亿美元,第三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05第三产业企业法人资产
金融业法人单位的总资产,
约占整个第三产业的1/2
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
从2008年到2013年,批发零售业是法人单位总资产增长率最高的行业。
这里淘宝的贡献功不可没。马云说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那几年阿里确实带了不少家庭发家致富。听义务的朋友说,他老家那段时间,家家在淘宝开店,还家家赚钱。
当然,要论规模,金融业稳居第一。其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62.03万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87.8%,是批发和零售业的4.7倍,在第三产业里一枝独秀。
金融行业高薪的来源是不是发现了:资产多,从业人数少。
06单位基本情况
哪个行业薪资高?
看有多少从业企业和实际资产
大型金融机构集中在上海和北京
如果从整个产业的法人单位数量来看,从2008年末到2013年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规模扩张明显,法人单位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
单位数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
结构情况
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数
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
批发和零售业281.1万个,占25.9%;
制造业225.3万个,占20.7%;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万个,占14%。
而金融业,只有不到3万个法人单位,占比0.28%。
2017年,上海共有金融业法人单位2802个,北京5138个,约为1:1.8。
我们在第一点说过,上海、北京的金融业从业人员分别为34.2万人和54.4万人,约为1:1.6,与法人单位数的比例差不多。
可以看出:
上海的平均金融机构人数为:122人
北京的平均金融机构人数为:105人
老王的感觉是,北京是靠大型国有金融机构总部和不少小型金融服务机构构成的,而上海则是中型金融机构更多。再者,以上海为总部而辐射内地的中型金融机构也不少。
但其他地方就不一样了。比如,2017年,广东金融从业人员48.9万,略少于北京。但是广东的金融业法人单位足足有12751家,是北京的2倍还多。再说河北,从业人员只比上海多了4000,但是法人单位为5516,接近上海的2倍。总体来看,与上海和北京相比,广东与河北的金融机构规模都比较小。
07企业法人单位及结构
虽然国企央企是老大哥,是命脉
但是民企才是经济流动的血液。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国企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金融里有四大行,有中信。能源有中石油、中石化,还有国家电网......在2018年的世界500强名单中,120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83家是国企。
但是,真正在中国贡献GDP和就业岗位的却是大量的私企。
2013年末,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共有820.8万个。其中内资企业的数量占绝对优势,97.5%。而内资中法人单位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就是私企,占68.3%,国企仅有1.4%。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
企业法人单位及结构
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查一下全国工商联的数据报告,80%以上的就业岗位是私企提供,60%以上的GDP也是私企贡献。
所以,不难想象,今年年初的一大波减税计划,稳定的其实就是中国经济的根基。
08从业人员
从2013到2017年
四年时间金融从业人员增加30%
201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5602.3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8290.8万人,增长30.4%。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9013.4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818万人,增长10%。
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
制造业12515.1万人,占35.2%;
建筑业5320.6万人,占14.9%;
批发和零售业3315万人,占9.3%。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
批发和零售业4166.6万人,占46.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74.5万人,占18.6%;
住宿和餐饮业1069.4万人,占11.9%。
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布
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2013年底,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规模为531万人。到了2017年底,这个数字为688.8万。四年时间,增长了157.8万,相当于规模扩大了30%。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事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也有2709.6万人,这个数字其实超出了老王一开始的想象,至少没觉得会和批发零售业的差距是一个金融行业,当然教育工作者也有1913万人,侧面反映了很多细分行业不为常人所注意到的潜力。
09工业企业概况
请多认识些家里有矿的朋友
你懂的
2013年以来,采矿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逐年下降,制造业有所上升。
2013年末,全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41万个,从业人员14025.8万人。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
采矿业8.9万个
制造业225.2万个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9万个
而与之相对应,89.2%的从业人员,集中在制造业。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6%,比2008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为12.7%,比2008年下降11.1个百分点;制造业为 6.1%,比2008年上升1.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7.2%,比2008年上升5.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变化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6%。其中,采矿业为8.9%,制造业为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6.6%。与上图相比,采矿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10经济结构的地域分布
从业人员有向西部的转移趋势
东北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明显
在法人单位中:
东部地区占55.4%,比2008年末提高了2.9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占19.7%,下降了0.2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占18.2%,下降了1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占6.7%,下降了1.7个百分点。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东部地区占54%,比2008年末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占20.9%,提高了0.7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占18.4%,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占6.7%,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法人单位分布
可以看到,法人单位在向东部地区转移,这也符合我们的印象。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东部地区从业人员反而是下降的,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趋势。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
东部地区占 43.6%,比 2008 年末下降了0.9 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占 23.3%,下降了 0.2 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占 25.6%,提高了 3 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占 7.6%,下降了 1.9 个百分点。
东、中、西部和东北
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和从业人员
如果再看这四个地区的GDP,同样可以发现东北地区的经济下滑最为明显,2017年GDP比重下降2.2%。
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比重(%)
不得不感慨,人员流失,经济下滑,东北曾经大红大紫,如今却锈迹斑斑。
日本投降的1945年,东三省在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高达85%,台湾10%,而其他剩余地方的工业总产值加起来只有可怜的5%。现在可能没什么人知道那一年东北的GDP全国排名最高。如今东部崛起,西部有一带一路的扶持,有人才回流。仅仅最近这短短5年时间,就能看出明显的变化。
不知下一个改革开放50年,中国经济又会变成何种模样。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年底,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今年年底, 2018年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就完成了,我想这5年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一定很有意思:
从人员的构成,我们看出产业的变迁与趋势的发展(金融业增长30%);
从行业的拆分,我们可以看到真正还有哪些隐性行业其实在赚大钱,在飞速发展(比如房地产行业中的物业管理公司);
从城市的变迁,我们也看到了人口的流向与后续城市的活力(人多了,自然房价就会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从企业资产分布,我们也知道中美的差距究竟还有多大。
数据这个事情吧,记得之前在做基金的时候,我的老板曾经告诉我说:“Michael,如果你感觉你看到的财报数字或者行研数字有问题,那么十有八九它是有问题的,相信你的直觉,但是,这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
希望本期的经济解读,给你一些不一样的思考,让你对于咱们中国经济,有一个整体性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