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持续打Call港股!

发布于2025-03-28 17:35:27

今天的文章,分享一篇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最新的研判观点。

近日,张忆东在兴证国际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分享了对于当下市场变化、估值逻辑、港股市场(互联网)等的研判观点。对此,证星研究院整理了其部分观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PS:从去年以来,张忆东持续看多港股,含互联网等,相关文章可回顾:

以下为概括内容:

1.“科技突破”驱动牛市往往会持续数年

张忆东认为,从过往历史看,“科技突破”驱动的牛市往往会持续数年。

他提及,在这一轮AI驱动的科技浪潮中,DeepSeek的崛起打破了美国Al技术垄断的核心壁垒,将AI竞争从此前的技术竞争、算力竞争,拉入了应用竞争。

一旦到应用竞争,中国的优势会被充分体现出来。

“我们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再加上全球最高的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相信AI应用会对中国各行各业的效率提升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有能够赚钱的商业模式的落地。”

从乐观情形展望,这轮科技牛的核心资产——中国科技领域中最厉害的公司,将进入一个多年的扩张期。

(参考移动互联网时期:2010年苹果推出iPhone4,带动智能手机产业链大扩张,随后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由2010年的15%迅速提升至2013年底的58%。

从而,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游戏、电商、移动支付、大V带货等商业模式逐渐落地。)

当然,张忆东也提及了一个悲观情形,强调了可落地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彼时的科技牛也延续了数年——

90年代美国互联网高速发展,1995年美国互联网的渗透率在10%左右,到了2000年,它的渗透率达到50%左右。

但由于一直没有好的商业模式,缺乏变现的路径。随着彼时1999年、2000年美联储的加息,以及美国经济的走弱,资本开支驱动型的行情泡沫破灭。

不过整体来看,张忆东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明年这个时候很可能中国的大模型渗透率超过50%。要重视“技术突破”驱动的科技牛市,它是这一轮中国资产重估的主线。

2.整个港股估值框架,或回到成长股逻辑

最近有些投资者有点恐高情绪,因为过去四年大家被熊市思维辖制住了,担心部分互联网龙头估值回到了过去四年的高点。

对此,张忆东认为,即便如此,(部分互联网龙头)它们仍位于过去15年的估值低位。

当前AI领域正处于典型的技术扩散期,商业变现路径尚未完全清晰,这使得传统估值体系下的PE、PEG、PS等指标的解释力不足。所以,不要太关注这些静态指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从2021年初开始到去年上半年,这些民企科技龙头的估值体系从成长股崩塌为深度价值。

他判断,随着AI技术逐步落地,互联网龙头等民企科技企业的成长性恢复向上弹性,估值也会从过去四年的向下崩塌转为向上重塑。

随着AI突破、政策红利重新出现、中国经济企稳,这些以互联网平台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要重建估值体系——

后续要更多地关注研发费用,以及它在各个领域中应用场景的落地。多关注远期现金流折现的逻辑,逐渐淡化回购、淡化分红这样的深度价值逻辑。

不过张忆东也强调,现在就算是用传统的框架,用PE、用PS,恒生科技的一些龙头公司,他们的估值依然是合理的,甚至是合理偏低的,仅仅反应了经济企稳。

后续,随着新的业务被AI赋能,我们认为,整个港股的估值框架可能会回到成长股的逻辑。

3.港股现在依然处于值得战略性配置区间

再来看资金面,过去四年,美股的风险溢价逐步下行,反映的是它的风险偏好非常高,反映的是美国例外论,反映的是美国在科技上面已经赢了这样一种假设。

但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打破了“美国例外论”,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中美仍是在同一个赛场上竞争,中国没有出局。

所以,中国优质的科技资产、消费资产,风险溢价不应该这么高;反过来,美国的优质资产风险溢价不应该那么低,应该相向而行。

这种相向而行的过程,恰恰是中国股市,包括港股在内,重新获得内资和外资再配置的一个甜蜜期、窗口期。

内资方面:中国150万亿的居民储蓄,目前正处于有效资产荒中,可以配置的渠道不足。过去几年,无论是提前还房贷,还是说买一些货基、债基,整个性价比都越来越弱。

随着风险偏好的企稳以及改善,张忆东认为,权益型资产将会成为中国居民资产重新配置的宠儿。

政策也在积极引导社会财富向权益市场再配置。过去几年, A股、港股都在积极回馈投资者,让市场成为了有投资价值的造富领域。

在这之中,港股率先受益,因为它的性价比更高。特别是恒生科技指数主要是科技加上新消费,最直接受益于AI与新兴消费浪潮。恒生指数第一大权重板块也是科技。

所以,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港股的指数表现会持续震荡向上,因为其中的核心资产质量高、依然处于值得战略性配置的区间。

外资方面:外资对中国股市的风险偏好依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一个慢慢复苏的过程。

所以,贸易摩擦、欧美股市的行情反弹,都可能对港股短期行情节奏有所影响。不过,从中期来看,外资最终将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这还是要立足于中国优质资产本身的基本面。酒香不怕巷子深。

4.看好“科技牛”“内需牛”两大方向

这里,张忆东提到了两个他看好的主要方向。

·以“科技牛”为主:牢牢抓住AI行情下的核心资产,特别是以“ATM”(阿里腾讯小米)为代表,具有生态优势的互联网平台公司。

此外,还有其他受益于AI渗透率提升的行业龙头,比如TMT里的半导体、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

·以“内需牛”为辅:关注军工、新能源、券商保险、地产等等,二季度可能受益于政策红利而出现短期反弹,进而可以立足中期寻找其中的阿尔法机会。

其次,2025年的红利资产,要转变过去四年“低波红利”的逻辑,要向“可转债”的思路转向。以分红作为安全边际,关注企业的业绩弹性。

运营商、内房股、香港本地地产龙头、消费和部分制造业龙头都能选出具有可转债属性的分红资产。

综上,张忆东认为,2025年主升浪来了,但此时更需要把心态放平,不要追涨杀跌,不然可能会在牛市中亏大钱。

要耐下心,围绕企业基本面找到最优质的公司,伴随公司一起成长,这才是在牛市中赚钱的核心窍门。

PS:本文仅为观点分享,不做投资建议。

证券之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