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中国“影子银行”

发布于2019-12-10 11:00:21

  对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有不同的评估,有认为,不透明、规模庞大的不透明的“影子银行”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大风险,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逆转,产生严重问题。“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开始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由于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而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得更加短期化和波动化,这将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也有人认为,中国“影子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形成气候,大可不必担心。那么如何评估已成为中国投融资活动一部分的“影子银行”潜藏的风险?


  

  向公众销售理财产品的信托公司创造的信托贷款和银行充当中介发放委托贷款为资金紧张的基础设施、房地产项目以及其他工商项目提供资金。毫无疑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将导致这部分“影子银行”业务受到冲击,尤其是投放到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更容易受到影响,甚至在局部地方、个别领域产生区域性行业性金融风险。这也是主管全国金融事务的国务院领导人近期多次强调“要守住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考虑到国家经济衰退已呈长期化,国内房地产调控短期暂无调整的背景,相当一部分高负债的房地产企业、项目的偿债能力将受到严重挑战,与其发生业务的“影子”银行也势必受到影响。特别要注意信心崩溃导致的金融恐慌:“发生个别违约案例也可能导致大规模赎回,因为投资者并不清楚他们所投资的这些项目的财务状况。短期内,信托贷款的数量可能会下降,更多资金可能会以存款的形式回流到银行体系中。”

  同时也要看到,尽管中国“影子银行”的信托投资贷款和委托贷款可能产生风险,但不会导致系统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委托贷款和信托理财投资不涉及银行资产业务,与银行经营状况无直接关系,信托贷款失败或理财违约并不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而且,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占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资产比重有限,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中国“影子银行”目前不会对金融系统造成系统性冲击,更不大会导致全局性的金融危机。

  信托投资公司出售的各种理财产品或信托计划更多由个人投资者直接持有,这些投资者投资的资金大都属于自筹,来源于从银行存款或股市投资分流的个人自有资金,很少直接来自于银行放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隔离了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风险。由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转贷发放的委托贷款资金确实来自于企业指定的存款,但银行只是在其中扮演中介角色,与银行资产运用无关,不形成银行资产业务,即使经由“影子银行”经营的投资出现问题,也不构成银行直接风险。委托贷款发生违约,损失由委托人——大型企业或个人承担,不会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事实上,这些能发放委托贷款的企业都是巨型企业,实力雄厚,自身有相当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构成对银行的缓冲防护带。

  从中长期看,信托理财和委托贷款因为和银行系统有关联,使得银行难以完全避免“影子银行”业务亏损带来的风险。企业或个人投资者的“影子银行”业务发生损失很可能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不可能在影子信用扩张中完全置身事外。考虑到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水平监管能力,银行难以保证影子银行资金来源中绝对没有银行信贷,企业或个人可能利用来自银行的信贷资金进行委托贷款,造成委托贷款失败,这些直接来源于银行系统的资金会因“影子银行”业务发生亏损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但因为银行监管部门近年严格金融监管,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等严格监控,从银行渠道流入“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比较有限,因此造成的损失也不会特别巨大。

  可见,中国的“影子银行”对个别地区个别领域金融安全形成一定压力,但目前来看还不构成现实威胁,风险冲击还在可控范围内。对“存款流出银行体系导致存款更加短期化和波动化,使得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现象应当重视,但也还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其一,“影子银行”导致的存款分流数量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为中国储蓄更多是缺乏存款利率敏感性的刚性储蓄,受收益回报影响程度不高,为了投资高收益而转移存款的居民家庭个人始终是少数。更何况,若不考虑风险因素,某种意义上这也符合金融当局一直期盼的“增加直接融资”意图,大量存款涌入银行体系未必是好事。再者,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文化背景等多种原因导致居民储蓄长期居高不下,在整个社会人口尚未大幅度老龄化前,家庭居民的储蓄偏好没有明显改变的迹象,只要源源不断的新储蓄进入银行体系,被“影子银行”引起的储蓄分流以及存贷期限错配问题就不会产生问题,就正如“公共汽车有人上,有人下,上下会动态平衡”。

  当前,应当重点关注的是,房地产业剧烈调整对“影子银行”产生冲击从而对银行业产生间接影响。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从银行借入的资金大约占银行信贷总量近10%的比例,一旦房地产价格下降,房地产开发商难以偿还理财投资者和委托贷款投资人的借款,将进一步影响这些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其他从“影子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也有银行贷款(约占未偿还贷款总量的22%)需要归还,一旦中小企业从“影子银行”融入的资金难以按期归还,银行对这些企业贷款的质量肯定也将下降。这时,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是在企业对影子银行违约后第二波才会出现,这种冲击是间接的、连带式的反应。

  尽管个别项目违约这样的的经济金融影响可以控制,但要注意由此引发的社会紧张。因为个别房地产项目的违约产生的恐慌可能导致理财产品大面积赎回。更充满的挑战的是,如果中国经济骤然减速,经济增长严重放缓,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房地产价格剧烈下降、其他工商项目大量违约,信心崩溃,企业资产负债表剧烈调整,资产被竞相抛售,个别短期、行业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将转化为长期、系统性、全局性问题。否则,中国“影子银行”不会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不大可能转化为全局性问题。

  市场中有很多需求,由于严格的监管可能导致银行没法提供这方面的服务,而“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影子银行”虽然游离于金融机构外,但有市场的需求。如果禁止其发展,会付出丧失金融效率的代价,甚至会逼迫更多资金转入地下。无法阳光化是因为金融监管和准入门槛过高。事实上,“监管不是为了监管而监管,监管的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发展。若因单纯防范风险而监管,阻碍了发展,显然是本末倒置。”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影子银行带来了创新,在不改变货币存量的情况下,增加了社会的信用供给。当然,影子银行带来的资金了流动超出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视野,对金融调控和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的‘影子银行’不能说是过度创新了,而是在整体看有某些领域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比如地方融资平台。与其关注过度创新不如说是监管手段不足,导致总量过度,以及对金融资源总量的分布不合理,和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的问题。中国要约束“影子银行”的过度发展,也要正确处理正规金融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关系。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加强“影子银行”金融风险体系的全面监管,避免资金链断裂衍生的系统性冲击,已经是摆在决策者面前更为紧迫的议题。

  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评价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与中国金融控制有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影子银行”就是中国金融控制的产物。正是严格的金融控制导致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从而催生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从根本上说,要约束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正规金融体系和“影子银行”非正规金融体系的关系,促进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循环,减少在体制外的流动,逐步实现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的阳光化、正规化。“如此之多的工业企业摇身一变成为准金融企业,突显出中国经济的扭曲。中国的利率管制意味着,国有部门的借款人能以人为的低利率获得资金,而地位较不利的借款人只能在灰色市场中支付高得多的利率。”

  市场中有很多需求,由于严格的监管可能导致银行没法提供这方面的服务,而“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影子银行”虽然游离于金融机构外,但有市场的需求。如果禁止其发展,会付出丧失金融效率的代价,甚至会逼迫更多资金转入地下。无法阳光化是因为金融监管和准入门槛过高。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发展。若因单纯防范风险而监管,阻碍了发展,显然是本末倒置。”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影子银行带来了创新,在不改变货币存量的情况下,增加了社会的信用供给。“影子银行体系是创新的源泉,其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本来放在银行体系中的,而且只能形成债务性资金来源的钱,在相当部分转变成股权投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有非常积极意义的。”

  事实上,还有一种可能,中国“影子银行”很可能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发生调整,非但不会进一步扩张,反而可能出现局部萎缩。当前“影子银行”的发展更多是货币快速扩张后收缩的阶段性反应。货币紧缩了造成了信用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在缩小主业经营规模的同时,自然有将经营资金转为借贷资金生利的自利动机;同时,在货币政策转向时期,借贷资本的收益率上升,而经营资本的收益前景下降,这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收缩原有战线,而转向金融放贷。一旦宏观紧缩放松,中国“影子银行”很可能有所调整。

  “影子银行”折射出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弊端,非正规金融控制过严导致相当部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扣除通货膨胀的实际负利率导致金融资产的替代等问题,决不能全盘否认、一概取缔。潜在性的风险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子银行毕竟是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并存是其根本特征,除对国家宏观调控有负面影响外,非专业化和不受正规金融监管可能导致金融风险扩散。但只要处理得当,“影子银行”问题不会引起大的震动,也不可能构成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问题。中国政府能控制住“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相对小,运作形式比较简单,杠杆率低,产品和工具的复杂程度远比美欧等国家地区低。

  不过,对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若让“影子银行” 放任自流,放弃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一旦影子银行的资金链大面积断裂,可能造成金融风险蔓延,产生系统性冲击,国家逐步实现对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是当务之急。

  处理影子银行问题上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道德风险。尽管影子银行一直处于正规金融体系外,但因金融风险的感染传递性,势必对正规金融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为转轨过程中,长期以来,政府干预过多,导致民间对政府信用的严重信赖。一些机构和个人也一直不怀疑影子银行发生较大风险时政府实施必要救助的可能,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冒险行为。政府对影子银行的处理一定要避免鼓励冒险的行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顾问沈联涛也对这种鼓励冒险的道德风险表示担忧“‘影子银行’脱离了政府的监管,而当问题暴露时,又因为后果特别严重,政府不得不救援,从而使得‘影子银行’成为了高收益、低风险的行业。”

  政府一方面不能对“影子银行”介入过多,另一方面政府又不得不对影子银行进行某些必要的管理,否则只会导致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在二者间找到平衡。表面上看,政府似乎可以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对“影子银行”进行控制,但这只是指标却不治本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甚至还可能加剧问题。从根本上说,推进金融市场化,减少政府对金融的控制才是解决之道。国家需要在严格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金融准入,通过更多金融组织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融资服务,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资金市场更加反映供求关系,让那些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项目资金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让资金得到优化配置。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让“影子银行”阳光化、正规化。影子银行是造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但美国加强监管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保留影子银行体系飞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基本成果、确认市场化仍是美国金融业未来发展基本方向的前提下,致力于改善和提高金融监管的技术和艺术,并将其尽可能覆盖到所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所有的金融市场和所有的金融机构上。”

  中国管制利率的政策是刺激影子银行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企业储蓄不断提高,但企业家和富裕个体在正规金融市场上选择有限,只有银行存单、股市、债券、保险灯收益有限的金融资产可以选择。通货膨胀导致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为负,选择银行存单等于是补贴银行。因此更倾向于飞存款,但股市又不断下跌,风险很高,于是把资金投入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体系,获取更高地收益,一般每年能得到超过20%的利息,远高于2-3%的银行存款利息。只有推进金融改革,放开利率,推动资金从影子银行发放给企业的贷款流向正规金融,才可以减少“灰市场”。“如果不放开利率,就会推动更多资金转入地下,除非进行金融改革,让银行有动机贷款给中小企业并实现贷款的多样化,否则就难以降低黑市的重要性。”

  同时,影子银行之所以有市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影子银行更贴近市场,更能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一些进行民间借贷的影子银行大都在短时期内(多则3、5天,少则以两天时间内,作出是否放款的决定,且经营成本估计仅为国有银行的五分之一。影子银行就地经营使得其对于缓解遭遇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特别重要。但这种融资需求大规模地通过游离于监管的非透明化方式给予满足很容易演变为伤害经济的“高利贷”。这种教训在东亚等赶超国家曾经出现,“由于正规的金融体制受到比较严格的管制,尤其是利率水平过低,导致有组织的金融体制动员资金的能力降低,使得大量资金流出金融体制以外的无组织的有时甚至是非法的金融机构之中,从而形成资金的体外循环。由于社会资金严重供不应求,这些无组织的金融机构必然会趁机提高利率以谋取暴利,结果迫使投资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利率。从而打击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阻碍经济增长。”

  中国应该关注所有可能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机构,尤其注意管理好是以地下钱庄为代表的民间借贷可能带来的风险。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公司都处于监管之下,政府可以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控制。而明显不透明的民间借贷对流动性的影响是非常巨大,政府必须关注这个巨大的风险点。如果监管部门不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规范的话,很容易引发局部性的危机。